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宿命难逃,命运玩笑 -- xx28

共:💬830 🌺2764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430章 系统安全技术研发

8月份,兰锦敬晋升少校,并取代我升任方向一参谋,我向他表示了祝贺;一个上尉调到处里接替老兰的职务。

境外处在使用“影子”指挥情报系统的联通上已有心得,能够接触这个系统的首长、参谋都有把它当作指挥和业务工具的积极性,而且事涉机要,在正式启用系统前必须完善其安全系统。

祖副部长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正式下命令,“小晨,‘影子’指挥情报系统的使用,不仅是作战单位在使用,指挥机关的使用也是重要方面,提高科技装备在部里业务工作上的保障开了个好头。但经过测评,技术部门认为该系统的功能还不够,尤其在系统的安全性上。这个我不解释你也能理解,部里考虑你对这个系统了解最清楚,且目前部里尚无比你更合适的人选主持此项工作,需要你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和小队的事务,全力以赴尽快将野战指挥情报系统定型和投产。”

“是!副部长,我一定按照您的要求,全力以赴投入到这个工作中去。”

他对我的态度是满意的,“嗯,小晨,你是去搞安全系统的研发,而你本身也是需要安全的,这次你到外面工作,考虑到安全需要,会有一个技术人员作你的助手,也是你的安全员,你不能脱离他自由行动。”

“明白!我一定遵守纪律。”

“去系统所报到吧。”

我向大校敬礼后离开。

于是,我把指挥情报系统的安全性建设放在克服系统缺陷的首位,开始进行攻关。

作战指挥车的远程通信使用的是卫星通信,就目前的技术安全性设置,突然使用几次安全问题不大,但长期使用,在美俄日的技术条件下,不在通信信号上进行加密处理,或许所传输的无线语音通信信号很快就被破译,会暴露我军的军事机密,所以在批量生产前必须解决这个缺陷。

机要局专家给的我可行性建议是到清华、北大解决卫星通信电波加密的技术和计算上的难题,指出:“通信信号加上安全密钥的技术解决方案很关键,目前军队的技术还做不到。”

上级批准由我牵头进行技术攻关,配合单位有系统所、研究所,随即我带上几个工程师、技术员去高校向专家请教、与教授进行技术改进的探讨。对了,那个专门陪我的,是部里的技术员严建崧上尉,很单纯的技术干部。

我首先去了清华大学,甚至有些迫不及待,原因大家自然清楚。

在大学我见到搞数字通信的郑宁教授,第一眼见他,只见他的下巴留了胡子,长长的自然生长的,似乎他的外表有复古的味道。

向他描述了我的工作难题,请他帮助解决时,我发现郑教授是年龄不大却很有特点的一个青年科学家,思维敏锐、反应迅捷,在他的研究领域知识广博,遇到我所提出的问题当即就能深刻了解其难度和艰深,并深深地盯了我一眼。

因为我向他提出这些问题时,旁边有比我年龄大的总参工程师,即使是技术员也比我的年龄要大,然而却是我作为主要提问者,使他摸不清我是否能够理解这里面的技术之尖端,不过我在国防科技大学搞系统时对数字通信理论多有涉及,现在已经不陌生了。

我向他提出了自己在技术上的困惑,即卫星通信信道加密、图像传输加密原有的技术在技术高速进步的今天已不适应军队保密性要求,在有意而为的具有高技术破译与干扰能力的国家或军队面前,有可能是他们进行破解、劫持、屏蔽的目标,将会极大地影响我们设备的工作状态,那么有何比较适用的新的可靠技术手段来对此种方向性强的卫星通信进行加密呢?

郑教授在对指挥情报车所使用的通信模式做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后,提出卫星通信安全从三个环节考虑,信源保护、信息保护、信号保护。根据我们的情况:通信容量小、分布广、又是有高度保密要求的系统,建议采用一种多址技术,类似“码分多址 (CDMA) ”,即不同的地面终端占用同一频率和同一时间,但利用不同的随机码对信息进行编码来区分不同的地址。CDMA采用了扩展频谱通信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有较好的保密通信能力、可灵活调度传输资源等优点。

这个方案既考虑到通信的保密性,又有利于通信的质量和信号的还原速度,我倾向这个解决方法,经机要局专家认可,上级批准了我留在清华完成此任务。

这种技术当时还很初级,还需深入开发完善,所以进到实验室,又在郑教授的帮助下设计出技术提高的实验方案,由技师、研究生做我们的实验助手,在清华的实验室进行技术升级和检验。

我为了尽快完成技术验证和完善,申请留宿在大学,和作为助手的严建崧同住研究生宿舍的一个房间。能够留在清华,感受这边的科技气氛,让我很是愉悦,一扫半路遇袭后的窘迫,又是一个活蹦乱跳的我。希望读者能够为我想,让我就这么在清华一直干下去,别再上战场了,是不是呢?

既然在清华,我抽空去了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面见硕士研究生报考导师孙广正。他对图形、图像软件造诣极深,后来成为工程院院士。

进到他的办公室,见到孙教授,我叫了一声“导师”。他很奇怪我这样地称呼,我做了自我介绍,说是西京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97年报考过他的硕士研究生,分数过线,但因被军队招去,未能参加面试,也未能成为清华的研究生,这次随总参研究所的攻关小组来清华求助,特意来看望导师,并向导师致歉。

孙教授见我如此尊重他,给了我时间坐下,与我聊起图形软件,不知不觉讲了半个多小时,还意犹未尽。教授鼓励我,虽然错过,还可以报考。他说:“考虑到你是军人,为方便你入学,只要过分数线,下次不来面试也可录取。”

我感谢了教授的盛情,却提出如果我有软件上的问题可否再来求教。孙先生听了一口应承,可忽然问道:“小伙子,你们到清华技术攻关,找的是哪个部门啊?”

我老实地说是通信教研室,郑宁教授在帮助我们。

“你是搞软件的,怎么又搞起了卫星通信?”

“是为解决通信安全而来。我们的一个项目涉及了这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诶~,让他捷足先登了啊!”导师不胜惋惜。在导师的认知里,像我这样优秀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技术中浸润了一段时间,有了相当实践体验,再回头搞科研,那在科研中必是能够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一类,哪个教授都愿收归门下。

清华大学与外国的学术交流很多,我也趁机蹭个热度,见识和吸取新的知识。一个ACM Fellow马丁博士(Martin Kienle)来访和做学术演讲。看到ACM Fellow的头衔,让我有了好奇,跑去参加了这个学术活动,和20多个学生一起听他所介绍的其研究组在MIMO、可见光通信等方面的代表性工作,特别的有兴趣他所介绍的60GHz毫米波感知与通信方面的技术进展。虽然有些专业名称我理解的不很清楚,但他所讲的内容还是给了我不少启发,和与会的同学就可见光通信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交流,还向马丁博士提了个问题。

他挺重视我所问的带有颇强实践性的技术应用问题,给了我数分钟的解释,是他能在短时间所做到的最详细讲解。讲完后还追着问:“是不是都理解了?”

我先感谢了博士,自然对他在讲解中我未能理解的内容进行了复问。外国学者都爱有交流,见到有问则必答。会后在主持人杨铮老师的陪伴下,博士过来和我互相认识,我无法只得谎称是郑宁教授的研究生,他给了我名片,还说:“愿意和你在远距离上做交流”,最后我们握手告别。

就这样我也和杨老师认识了,我的提问给他主持的学术交流添了点彩,竟因此对我在清华的活动给了很多热情的帮助。我们成了朋友,有时就去他的办公室聊聊天,算是业余生活的内容。

清大技术实力确实强,在几个关心我的教授帮助下,我拜访了所有涉及指挥情报平台技术的清大各学科的教授,向他们求教,解决目前存在的技术不成熟的问题和下一步升级的技术储备。顺理成章,我那个战场侦察仪的技术改进,也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看到我如此积极地向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求教,实验室里的研究生颜善问我:“你是去年毕业的本科生么?”

“是呀,有什么问题?”

“你干了很多不是你这种程度学问能够解决的事。”

“我是不能解决,所以我去组织解决。”

“你组织解决是咋回事?”

“对啊,你所问的涉及了科学技术管理的范畴,挺热门的。所以,你看和我来的工程师、技术员不都是按照我的要求去工作么?这就是技术管理。”

“他们为什么要按你的要求工作?”

“一、我是用户,我知道我要什么,所以他们得按照我的要求一起努力;二、科学管理的目的是让各个学科与技术应用统合一起工作,做到交叉、合成,使现有技术的功能达到最大化最优化。你看得出我不是搞通信的,所以我得在这个项目上进行必要科技管理,如果你希望和我一起努力,我可以招你入伍,怎么样?我看好你。”

我补充一句:“我很缺卫星通信安全技术人员,今后很长时间你有事可做。”

“做什么事?”

“等你到部队才能知道。”

其实我没有对清华的研究生寄予希望,他们的发展前途更好,国家不打仗,军队又是那种条件,技术人才只能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样的学校挖掘。但我的口气让他疑惑,于是问了研究所的技术员。那小子对颜善说:“你说他啊,确实年龄不大,刚毕业一年多,但他是我们这个攻关组的组长。”

“那他说能招我到部队,不会是吹牛吧?”

“想必他有办法。”技术员也不太确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