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淮阴候的救赎---评韩信的心路历程 -- 机会主义者

共:💬197 🌺23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三 拜将

合该天缘巧合,这次的监斩官是刘邦的死党兼高级车夫夏侯婴。夏侯婴这个人能力暂且不论,但他对刘邦绝对是忠心耿耿,有时候我真的很羡慕刘邦,身边有那么多贫贱时相交的铁哥们,对刘邦都非常的服帖和敬畏,而一帮沉沦于社会地层的小人物在刘邦的周围却焕发出惊人的能量,攻城略地无所不能,史迁在云游之际来到刘邦的老家沛县,参观这些功臣的故居,禁不住感叹连连,“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圣贤影响,云蒸龙变。屠狗贩缯,攻城野战。扶义西上,受封南面。”。这帮人都信任刘邦,认定刘邦能成就一番大业,心甘情愿听从刘邦的差遣而无怨无悔,而刘邦能有效的保持个性迥异的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实能看出刘邦在识人用人方面有独特的一面。回头再来说夏侯婴,他跟刘邦的关系比一般人更为紧密,在未发迹之前,他与刘邦就是多年交好的朋友,经常相聚聊天,史书称“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有一次刘邦跟夏侯婴开玩笑,不小心弄伤了夏侯婴,虽然在现代人看来,误伤算不了什么大事,何况夏侯婴伤的也不重,但秦法严酷,对于公务员尤其严厉,公务员犯了一般的小罪,受的处罚要比普通人重的多(到现代似乎反其道而行之了),有那种惟恐天下不乱的家伙(或者跟刘邦有旧冤)就去告发刘邦蓄意伤人,刘邦当时不巧正好当了个小小的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乡长),于是极力辩白为自己澄清,夏侯婴在关键的时候站出来力挺刘邦,说刘邦没有伤害自己,这样做是要付出极大的勇气滴。因为秦法规定,夏侯婴这种做法属于“狱辞反复”,于是他被关了一年多,挨了几百大板,才算替刘邦了结了这个官非。

刘邦起兵后,夏侯婴作为刘邦的专用驾驶员始终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在最危急的关头也没有背弃过刘邦,相反刘邦却常常亏待他。在刘邦定三秦于项羽大战于彭城之下,遭到惨败,狼狈逃窜的危急关头,刘邦为了减轻车子重量加快速度,居然连自己的亲生子女刘盈和鲁元公主(这个可怜的女人,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留下)都狠心的推落车下弃之不顾,夏侯婴下车抱起两个孩子,让他们面对面双手围住自己的脖子,就象抱着一棵大树一样(史书称“徐行面雍树乃驰”),这样一来刘邦可急了,你发扬人道主义救孩子,可我的老命眼看就要保不住了。眼睛一红发狠打算连夏侯婴都杀,“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夏侯婴左避右闪,好不容易才带着大家脱离楚军的追击,安全到达丰。刘邦事后对夏侯婴也是厚待,立国后给予他六千九百户的封地,酬谢他的功劳,而当时大将灌婴的封地也不过五千户,可见刘邦对夏侯婴的真实感情如何了。更不消说吕后母子了,夏侯婴对她们而言比娘家人还亲,“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闲也,乃赐婴县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孝惠帝崩,以太仆事高后”。

我一直认为夏侯婴是个真正的忠厚之人,忠指绝对忠于刘邦,惠及刘邦的家眷;厚指他厚道,没有异心,虽然能力有限,但刘邦对他还是非常信任的,他在刘邦身边比其他人的话更有份量。韩信遇上他可算否极泰来。其实夏侯婴也不知道韩信对于刘邦及汉室有多重要,只是当行刑队将对韩信动手时,韩信冲着夏侯婴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韩信可能见过这位高级车夫的,而夏侯婴却不认识韩信,那么韩信说这句话的动机是什么呢?可以说,任何人在面对死亡的一瞬间,都会有惧怕的心理,而象韩信这种自认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报效反而即将被斩的人而言,更添一层愤闷和无奈。这句话反映了韩信真实的苦闷心理,茫茫天下,到底何人才能了解我?这不仅仅是企图捞得救命稻草的侥幸心理,更是一种无奈的控诉,对人生的绝望。夏侯婴不了解韩信啊,不过他“奇其言,壮其貌”,这个小伙子长相不俗啊,说话的口气也不小呢,于是对韩信产生了好奇之心,“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夏侯婴通过与韩信的交谈,本能的觉得这个人不简单,于是向刘邦推荐,刘邦看也没看就提拔他当个治粟都尉。可以肯定的是,刘邦并没有接见韩信,完全是凭夏侯婴的一番说辞就决定了这项任命,这一方面说明了夏侯婴的份量,在刘邦心目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另一方面说明刘邦当时心情很烦躁,否则依他的个性,不管是能人庸人,都要见一见谈一谈,掂掂对方的斤两再考虑是否录用,在这方面刘邦是很谨慎的,即使是自己所不喜的儒生,他也是见了一个又一个,丝毫不见倦怠。当时刘邦烦心的事情太多,要安抚部将的不满情绪,要整顿军纪和士气,要侦察东部诸侯的动态,要发展生产保证供给,千头万绪不知从何理起,这个时候对于夏侯婴推荐的人,刘邦先给安排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职位,一方面是考察韩信的能力,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希望安抚韩信,希望在空闲的时候再安排与韩信的见面(至于后来是不是忘记了,那就不好说了,刘邦是有名的不拘小节)。

史书上说“上未之奇也”,这也是理所当然,对一个没见过面的人光听别人推荐,如何能真正了解和欣赏呢?平心而论,刘邦对一个陌生人一下子安排了一个处级干部的职位,应该说也是很大度了。虽然韩信不这样想,他从死里逃生出来,但还是没有能得到发挥的余地,心情很不甘。但这番安排却让韩信得以跟萧何有了面对面的机会。萧何是刘邦的大管家,全面负责后勤保障、人事户籍、财政税收、司法机关等方方面面,跟国务院总理一个级别。我常常在恍惚间将萧何和周恩来混淆起来,觉得萧何跟周总理在性格和人生的轨迹方面有很多类似之处,容后再叙,暂且不表。萧何跟韩信由于工作关系经常交谈,发现这个小伙子不简单,是改变局势的关键人物,可以做为后备干部大力培养。不过当时刘邦一行还没到达拟定的都城南郑,萧何打算暂时先把推荐韩信的事情放一放,待安定下来再做打算。可韩信年轻气盛,等不得了。他不自信啊,萧何已经明言要向汉王推荐他了,可他实在沉不住气了,想来想去,不对啊,已经过了好久了啊,按理说萧何应该已经跟汉王说起过了啊,为什么到现在都没动静呢?肯定是汉王看不上我,罢了罢了,我还是另谋出路吧。史载“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一个“度”字道尽韩信的忐忑心理,可以看出韩信缺乏耐性和对人的判断力,许多做法也欠周密的考虑和思量,这在他以后的征战过程中,处理与刘邦的关系之际会有更明显的反映。萧何一听韩信走了,当下就急了,这个人是他认定的“国士无双”,如果走脱甚至跑到其他敌人的阵营,对于刘邦的大计是有非常严重的后果的,于是就演出了一场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好不容易将韩信追回。萧何当下就向刘邦推荐,“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刘邦一看到这个份上了,连自己的左右手萧何都极力向自己推荐韩信,想必此人必有过人之处,当下拍板,封他做将军。萧何说不可,将军他看不上,还是要离开的。刘邦说那就叫他来,我封他做大将军可好?萧何说太好了,不过陛下最好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风风光光的给足韩信面子,这才是留住韩信的王道。刘邦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要说刘邦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听从别人的正确意见,而且对于好的意见是不折不扣的执行。其实刘邦最讨厌繁文缛节的一套,但萧何一说,他也能耐下性子,把场面给撑足了,这就是刘邦的度量。萧何也是深知韩信的心理,一个郁郁不得志已久的年轻人,心理上饱受挫折,相应的欲望度会很高,如果只是安排一个将军的职位,那有朝一日如果对手给予他更高的礼遇,说不定他也会马上转投他营,只有用最隆重的议事给予韩信最高的礼遇,把面子给足,才能使他一扫往日的阴霾,重建自信,也断却韩信的异心,让他全心为刘邦效命;另一方面,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子乍地被委以重任,那些老臣子必然不服,说不定对韩信今后的工作多加羁绊,这时用隆重的仪式公开表明刘邦对韩信的态度,也有利于慑服众将。

刘邦依萧何的策划,将韩信封大将,但心里总是不放心,还是得见一见韩信才有底。于是刘邦与韩信坐谈,“丞相多次向我推荐你,不知你有什么计策可以教我么?”这个话虽然客气,但语丝中带有怀疑的成分,也是掂掂韩信分量的意味。韩信的一番话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为人得失,指出项羽性格优柔寡断的弱点,以及缺乏远见的战略安排,给刘邦以信心。二是为刘邦指出夺取天下的最终手段:笼络人心,收天下人为己用。“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给所有归附刘邦的将领和盟友以期权,合天下人之力打败项羽。

我个人认为这个谋划是务虚而不是务实,相比诸葛亮的隆中对,缺乏更实际的战略展望和步骤,诸葛亮的谋划中分析各种势力的强弱对比,为刘备定下了夺取荆、蜀两州,与东吴结盟,待时局成熟,派一上将直取宛洛,天下可定也。而韩信的策略仅仅分析到定三秦为止,相比隆中对就缺乏实际的操作性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韩信和刘邦还刚刚认识和接触,彼此都留有余地,刘邦虽然认为韩信有大智慧,但他却从来没有实际带过兵,真实水平如何还有待考察;韩信对刘邦态度也有所了解,期待在以后能有发挥的机会,把自己的真正实力展现给刘邦。随着刘邦与项羽正式开始逐鹿天下之际,刘邦与韩信的关系也正式进入了蜜月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