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读书笔记,《1007天的战争》 -- 冻雨

共:💬100 🌺786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按《中苏关系史纲》说法,抗美援朝是中国收回东北权益的副产品

……在议定书中,针对苏军沿中长铁路调运的问题,中方提出增加一项条款,即中国的军队和军用物资也可以自由地沿苏联境内的铁路调运。对此,苏方不能再容忍了。于是,中苏双方在谈判中发生了激烈争论。

1950年1月26日周恩来向苏方提交了中方关于大连、旅顺和长春铁路的协议草案,斯大林亲笔在草案俄文译本上做了大量删改。斯大林本人批阅的一份文本,几乎把中方草案的内容全部划掉了,还打了许多叹号和问号,字里行间渗透着他的恼怒和愤慨。然而,在经过冷静商讨和慎重考虑之后,斯大林还是决定做出让步。

周恩来接受了苏方的条款,只是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米高扬对此表示可以接受,但是再次对中方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表示惊讶。他气愤地说:“作为同盟者,苏联无偿地转让了巨额财产,包括中长铁路、大连、旅顺口以及在这些地区我们拥有的一切权利,而中国却连苏联在一条铁路上调动军队都不愿意同意。如果连这样的让步中方都不能做出,那我们还算什么同盟者呢?”

斯大林很可能还有一个更为精密和深远的考虑,使得他可以在放弃苏联在中国东北利益的情况下,仍然继续保持其在远东的战略目标。这一计划的核心就是改变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即从苏联一直坚持的以三八线为界的防守战略转变为一种在不损害美国利益的前提下的进攻性战略,目的就是控制朝鲜半岛的港口。

如果斯大林必须接受毛泽东缔结同盟条约的条件而又不想失去其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如果斯大林必须寻求一种补救措施来保证或维持苏联在远东这一传统战略的实现,那么在莫斯科的地图上,只有控制朝鲜半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斯大林的愿望。

冷战在欧洲形成以后,斯大林不愿看到在远东出现一场可能引发苏美直接冲突的战争,所以曾一再拒绝金日成使用武力统一朝鲜的请求。然而,就在1月30日,即接受中方草案两天以后,斯大林改变了主意。他亲自复电平壤,明确表示愿意同金日成直接进行商谈。

斯大林的如意算盘很可能是这样的:在朝鲜半岛出现的武装冲突,无论其结局如何,都将保证苏联在远东设定的战略目标——获得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在战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苏联无疑会控制整个朝鲜半岛,仁川、釜山及其他南朝鲜的港口将替代旅顺口和大连港的作用,而艾奇逊的声明则使斯大林意识到苏联的举动并未危及美国的利益。即使战争失利,苏联仍然能够如愿以偿,因为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会迫使中国要求苏联军队留驻旅顺、大连,而苏联在议定书中提出补充的内容则是一旦出现战争局面,苏联军队有权使用中长铁路。这样,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自然也就继续在苏联的掌握之中了。

斯大林早就知道朝鲜半岛的战略地位及其港口对于保障苏联远东地区安全的重要性。1945年9月苏联外交部就提出,一旦对朝鲜实行托管,“其三个战略地区釜山、济州和仁川必须控制在苏联军事指挥官手里”;“在缔结四大国对朝鲜实行托管条件的协定时,按照联合国宪章第82款的规定,釜山、清津、济州岛和仁川必须规定为进行分配的战略地区”,“它们必须处于由苏联政府实施的特殊的军事控制之下”。

只是由于当时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已经基本实现了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而后来美苏之间爆发冷战时,斯大林的注意力又首先集中在欧洲,苏联不愿意也没必要在朝鲜半岛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所以,斯大林放弃了对朝鲜南部战略目标的要求,而直到毛泽东访苏之前,斯大林的本意还是维持原有的中苏条约。但是当斯大林感到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即将失去时,对朝鲜半岛战略目标的控制当然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毛泽东离开莫斯科之前,斯大林已经下决心违背他的诺言。斯大林1月30日给平壤的电报意味着毛泽东既不可能先于朝鲜统一解决台湾问题,也不可能为中国的经济恢复寻求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这也许就是斯大林要毛泽东为他争得的中苏同盟条约付出的代价。至少,事情的结果就是如此。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