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说道说道佛教 -- 铁骑边塞

共:💬36 🌺92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再说一下之前的问题

简单地说,人所把握到的「道」不能等于作为超验主体的「道」。否则就是「法执」。同理,我们不能把我们掌握到的科学知识(比如定理),当作绝对精神(黑格尔的超验主体)里固有不变的东西。如果这样,也是「法执」。

实际上法很多时候起到了世界本体(超验主体)的作用,也就是有时候和道(一)是等价物。比如心真如门和法界。按照不能绝对化,不能当本质,不能当现实(或者无执、无住)等方面来讲。和中外的超验主体并没有什么不同。

人类在无限中的境遇是永远不变的。不管是接近上帝,还是面对现实。

所以问题很简单,有些佛教徒把「缘起性空」当作什么至高真理,当作现实的本质(没有本体的本体论)。这恰恰违反了这些概念的基本含义(用法),那就是没有什么本质可言。不能把这种(客观世界的)认识结构混淆到所有层面,当作普遍真理。

这其实就是「变和不变」的问题,两者对应的并不是一个对象。但总有人从一个对象去理解。所谓变是不变的,只不过是在这个陈述中,变的定义先于陈述且必须为真,才能够让我们理解这句话。它不变和它谈论的对象不变,是两回事。

就像性空。名是假的,法是空的。这没错,但是你不假真名、设实法,是不可能理解世界的。我们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实际上由这些先验为真的名法所构建(道理、法界)。只是名法可以单独讨论真假,并非固定不变。而且无限,不能「真正」掌握而已。这和科学概念和科学定理一样,当下我们认为它真,但未来就很有可能推翻。

然后我们就看到佛教因为执拗于这个问题发明的各类实有。就像我之前说的

  

从原始到大乘,从反对我有、四大实有、现在实有,再到反对法有、自性实有、特性实有,无非是换了个层级,一级一级倒推而已,总得有个东西来盛“我(先验自我,真、实)”,从无变成“有”。

问题只不过是,概念(名、理)需要先验为真,但这个真可以讨论而已。

这不是常识吗?

   

从佛教史看,我们能看到许多类似你的观点。既然道是虚幻(或诸法性空),那么就没有探索的意义。结果就是……停留在佛法内部,停留在认识结构(意识结构)的探索,而忽略了现实。当然,佛陀本人是个经验主义者,后世的僧侣也有很多人善于技艺,并不只是空谈佛法。但是印度佛教的发展很能说明空谈(经院哲学)是一个威胁自身生存的大问题。

我们再看科学的发展……其实就源于中世纪那些认为可以用科学接近上帝的人。那些没有认清本质的僵化和误会。当然,启蒙运动时期,这个理念变成了人类自身的发展,科学本身的真理,而不再是上帝。但总归是有一个可以探索的客观世界(超验主体)作为探寻的目标。而不是像佛法那样一切都是虚幻的。

这和历史问题是一回事。世界当然不能通过积累知识而接近,再多也是一样。但是,相对于人类自身,知识是可以进步的。通过传承,人类可以对世界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故而,人性(最高善)的历史,科学(超验主体)的历史,构成了人类进步的源泉。而多数佛法,最终停留在「灵知」层面,只能寄生在已有的社会建构之中,只能作为对抗物化的力量,而无法建设基础,发展社会,赋予人类以历史维度。

只有佛法的历史,是不可能建成社会的。正如只有神的历史(埃及、早期印度教),是不可能让文明发展的。他只能每每出现在社会精神严重败坏的时候,作为一小针解毒剂,短暂的让人们发现世界的本来面目。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能发展并努力实践人类的价值(当然,中国佛教的例外很多)。后现代流行的不就是这套吗?存在主义、解构主义……即便是妄想新的价值规范,也多流于反抗性而难以建设。

你可能会说,现在的佛教不是还在努力建设吗?尤其是大乘的人文关怀?但是,这是承认了科学在事实方面的权威性之后的结果。承认了大家生活在一个物理学宇宙的结果。宇宙论方面的权威性,已经没有了。尽管仍有人信。

最后,就像旁边的解经。天(最高善、超验主体)的优势在于塑造人类共同体(天下),塑造科学客观性的基础(道理)。让我们能够认可在一个世界生存,我们的所作所为互相影响,我们的知识能够传承下去。而不是在一个无限轮回的世界,去乞求一个永远不会到达的彼岸。

   

P.S.前面帖子忘记一句。在「人们总是能意识到」后面接上。「一般有常识或者经验就可以判断问题,无需最高善」。另外,或许心理问题可以参考尝试解释一下。超验主体是有(规范)效力的逻辑规则,或者说事物背后的道理构建起来的,和人的心理活动无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