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改开以来的政府欠账(社会福利)何时补上? -- 树袋熊毛毛熊

共:💬186 🌺1041 🌵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很多人混淆生产力差别和生产关系差别

工业化初期,大城市的住房紧张是因为大量人口涌入。同期中小城市问题就小得多。这种人口涌入背后实际上还是农业人口对工业化的渴望,这点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阶段,前后三十年没有差别。

前三十年和后面的差别是:哪些人得以进城,什么方式进城。前三十年的招工、提干、入学都是采取一定的素质选拔,让农村优秀人口进城。包括人口增长快过投资,就业已经比较困难的时期,宁可送几千万知青上山下乡,也要保证同期几千万农村人口进城,就是要给农村老百姓一个公平,不能唯出身论。

另一个相关话题,是广被诟病的“接班”制度。很多人要前三十年背锅,其实不然。在前三十年确实已经有了,但是当时仅仅在小范围内(请考虑我国工业化进程,以及工业人口年龄分布)进行,

最早提到子女顶替问题的书面文件出现在1953年1月26日中国国务院(时称政务院)劳动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当中。当时只适用于因公死亡或因公残废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是一项劳动福利措施。

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大量精减城市职工,以减少商品粮供应。从1961年至1963年中,子女顶替制作为鼓励城市中老、弱、残职工退休的一种政策,全面实施,并逐渐作为一种就业制度确立、延续下来。

文化大革命中,这一制度的执行被废止。随着文革结束又被恢复。

注意,文革时期废止了子女接班制度。这个制度真正大规模实行,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或者说改革开放以后。

据统计,从1978年至1983年,五年内全国办理退休、退职的职工共有1220万人,其中子女顶替约900多万人,占退休退职人数的80%。

这种子女顶替,和知青回城等政策,本质上是封建制度,承认既得利益者的权益可以传宗接代或者通过婚姻传递。这是邓小平等人上台后收买人心的手段。你优秀不优秀不要紧,生得好+我的政策支持就行。就像考官让考不上大学的上大学,后者对自己要感恩一样的道理。放到上层,就是“一家一个副部级”和敢和省长叫号的“康华公司”。

通宝推:麦喀士,燕人,张燕,龙牡,大爆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