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一些近期的感悟 - 引子 -- 大山猫

共:💬533 🌺6248 🌵5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兄弟我上海生活多年

我对上海其实是不认可的。

这种模式有她的意义,不过不足以成为中国的模式。也不是沙恩美有探索意义的模式和道路。

上海再一定意义上还是没有摆脱浙商的底色。精明干练,但是缺乏足够的远见和足够的承担重任的担当。

这么说,似乎很不厚道。上海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新中国的工业中心之一,怎恶魔就像兄弟我说到阿这么不堪?

带我从头到来。

众所周知,上海对外放开后,成为最早与西方文明接触的城市。

一个小县城,一下子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讨生活。这些人主要来自两地方,苏北的劳动人民和宁波的买办商人。宁波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金融意识的城市,也最早捕捉到买办这一独特的生意。于是上海的近代工商业就随之发展起来。其主体就是宁波人。

上海的现代工商业具有典型的自发性工业体系特点,基本特点就是资本积累来自于贸易,然后部分资本进入实体,但是只进入纺织,日化等轻工业。真正的现代工业最需要的煤炭钢铁复合体,恰恰是上海最不喜欢的。

尽管如此,上海依然发展了足够丰富多样化的工业体系,在精密机械,造船,精细化工等领域有了长足的而进步,也培育了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真正意义的无产阶级。

新中国后,在156 背景下,上海由于基础良好,得到了一大批国家投资,建设了相当数量的重工业,由此构成了中国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成为华东的经济龙头。当时的城市群,沈阳在重工业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在轻工业方面有先天不足。广州由于在当时的国家布局中不是重点发展的工业城市,在轻重工业方面都无法与上海相比。因此上海作为一个城市,具备一枝独秀的地位。

改开之后,上海陷入了一段时间的低谷,这个状况和沈阳是一样的。工业城市在改开之后的一段时间都不好过。改开意味着工业产品要和国外更好的产品竞争,处于劣势是必然的。所以90年代后,上海提出了发展浦东。说穿了就是承认本土企业不行,还是要引入外商。这个才是最适合上海的模式。因为上海由此又找到了做买办的感觉。

但是国家宏观政策摆在那里,外企进入上海和当年的进入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尽管还是享受超国民待遇,但是在进入领域,商业模式等方面收到诸多限制。由此也大大限制了买办的活动。

这里说一下买办。

买办本质上就是二道贩子。和一般的二道贩子不同的是,买办具有即熟悉外商的文化和模式,又熟悉本地的环境和人文的特点。这种特点很像一类化学物质——表面活性剂,一头亲油,一头亲水。但是,改开后的营商环境和解放前毕竟有了本质区别。依附在外企的二道贩子只能具有经济优势(各种经销商,雇员的确大发其财),但是再也不能具备之前的政治地位。

这就是新中国的上海,买办始终没有成为大气候的根本原因。没有了足够的政治影响,上海的买办只能是二道贩子,力量已经不值一提。但是,上海这个城市子发展以来,深深影响了市民的那种挟洋自重的心理却生根发芽,乃至壮大。

我曾经说过,我见过许多崇洋媚外的人,但是很少见到像上海这样成建制成系统的崇洋媚外的城市。这已经构成了她的地域文化。

我在浙江也耕耘多年,深深体会到浙商这一群体的独特性。他们的身体已经进入了21世纪。脑子里还大量保留了土地主的思维。上海的买办来源于浙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崇洋媚外,其反动和腐朽可想而知。但是,这阶层由于具有非常华丽的包装,政治包装由财富,文化等构成,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很容易迷惑无知的人们,把他们当作先进文化和文明的代表。

新中国的上海,其真正进步的那一部分来自于TG,而腐朽和反动的那一部分来自于买办。后者并未彻底清除,仅仅是在大背景下潜伏而已。

通宝推:秦波仁者,empire2007,审度,qq9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