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说道说道佛教 -- 铁骑边塞

共:💬36 🌺92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能混为一谈

可能比较乱。移动平台,懒得调整了。

1、经验

他反对咒术仪式用的是经验效果。但就实用而言,有作用他当然会认可。这要看语境。你改掉了预设,就改掉了本质。

2、皆空

就像四大皆空,但不仅小乘会认为四大实有,唯识也认为四大是种子。问题不在于他们是什么,而在于他们无常,我们该如何看待。佛教后来的问题就是两者经常混为一谈。五蕴同理。用瓶譬喻最贴切。(注:这也是中国的优势,不会在意它是什么,而是直接讨论我们往哪里走。)

3、先验

只讨论先验很简单。因为先验是对于当下认识行为、意识活动整体来说的。比如,我看到一个白马,不会讨论白是什么。白就是先验的(预设)。更不会讨论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会让我经验为白。

(注:它要和当下的感觉材料加起来才能成为现实,也需要过去的经验才能成为认识。或者说,他是将过去的真实延伸到现在。这里不多讨论。而空就是因为有待于一些条件,条件是会变化的,你很难说是一回事。这其实就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就和数学公理一样,他们先于经验而成为认识对象的基本形式。这种形式即包含人先天所有的感知形式(先天形式),也包括人后天建立的知识框架(后天形式)。他们综合到一起就是先验自我,也就是先验主体。

佛教显然有类似的存在,尽管也是空的。我法性都是,比如事法界、理法界。

由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同样受限于这些形式,自然世界的的整体反映,对我们来说就是无限化,至高化的先验自我——超验主体。不仅仅先于我们,而且高于我们,因为它无法动摇。

4、定义

我们在说无法定义的时候,说的是无限。比如道可道,非常道。非常是什么?非常就是无常,无常就是无限。不光数量无限,还是无法言命。不只无法定义,还是情况无限,变化无限。但没有定义,或者说内涵,我们又该如何认识他?

前面这些描述,就是定义。中外最大的不同就在这里。中国只是指示,并不试图规定本质。而且这种无限的道,也已经被我们的先天形式所限定了。并不是自然世界本身。(注:规定本质导致混淆和误解,是印欧哲学最大的问题。这里涉及陈述级别,也就是变是不变意味着两个主体之类的问题,不再多说。)

5、不同

之前说可以是一回事、核心相同,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回事、完全相同。

比如价值不同会带来应用之别,尤其和其他思想相比。但这多是混淆概念的结果。比如道体无善无恶,心学也是如此。但道体无善恶带来的政教问题困扰了道教几个世纪。而儒家有性善无需讨论这个问题。这就导致所谓的外延不同。

类似的,道家的自然无为、心学的良知固有、佛教的众生皆有佛性,也很容易理解为无需行动。他们也经常有不同表达带来的误解。而在佛教和理学那里,连内部都是如此。比如「生住异灭」和「心即理、性即理」。

简单讲,我说这些不是为了完全精准,而是为了把握同异。概念(有名)的作用就在于此。概念只是把握经验实在的工具,是获取知识的手段,而不是经验对象本身。

6、题外

之前梳理框架的时候,西方和南亚其实很难完整,都单独拿出来写过。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误区,他们都没意识到自己的预设已经决定了问题。

西方陷入了反映多变现象背后的本质,概念=实在。南亚陷入了因为现象多变而本质是空,概念=假有。(注:假是双重含义。)

但南亚其实是西方的另一面。两家都有一个基本预设,那就是探求现象背后更加实在的东西。两者的重点都是「是」(being/to be、as/bhū)。

我们可以用西方做一个总结。

  

个人看到的可感知的事物最终皆变成幻影,因而了解人世间的一切犹如过眼云烟,人的心灵于是渴望永恒的真理,认为只有在一个靠近绝对上帝的心智世界里,才可能存有至高之善,亦即幸福。

佛教最大的不同就是回到人世间,去行动、去理解何为世间,之所以为世间。消解掉这种绝对上帝(超验主体)的意义。(是才是关键。)如果把握到这一点,不再追问,那什么问题也不会有。

7、最后

佛教的核心理念没什么问题,但前往它的道路存在问题。极易把先验自我和超验主体等同。同时为了解决本体的困难,不断地发明一个新「有」来盛「我」。

我针对的只是这些理论困境,而不是对价值或理念有什么怀疑。

至于历史上的,则是另一回事。尽管很多时候是理论问题的结果,但那可能属于僵化和误读,不能全算作佛学,所以强调的是佛教。

也就是说,我们的讨论其实是不同的定义,而很少触及观点的核心。

我前文第一段是在反驳铁骑兄的说法(好话),而后面则说的是灵知主义(坏话)。但灵知主义不管宗教还是科学,都会遇到,并不只是佛教的问题。所以只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我说的「佛教」。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