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豆荚和豆子 -- 燕人

共:💬96 🌺208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两回事,因为本草纲目没有收录

你说的是分析方法和具体著作是否能够分清,强调的是方法,然后用的是某一著作是否解决了问题。

而我说的是单纯就方法来看,分辨毫无问题。其实前文几点组合即可得出答案。因为本草类书的视野有限,有特定目标,而且年代不同。不能只拿一本五百年前的药学著作来讨论问题。没有接触过的你要怎么分析?芸豆可是16世纪传入中国的,本草纲目根本没有收录。

我已经明确说过这里的核心是“形态学”,你可以看看我说的另一本是怎么辨别植物的。

蚕豆。今处处有之,生田园中。科苗高二尺许,茎方,其叶状类黑豆叶,而团长光泽,纹脉竖直,色似豌豆,颇白,茎叶梢间开白花,结短角,其豆如甄豆而小,色赤茬川。味甜。——《救荒本草》

我只是觉得这样说很莫名其妙。因为我说的是俗名,你却上来就说地区的科学方法,这就有故意之嫌。古人真的分不清吗?加上你的新回复,似乎是预设了古人或者东方人都是傻瓜,连分辨方法都没发展出来。

补:特定目标=不是专门的形态学著作。比如本草纲目,更强调药性应用,除了少数罕见药物和需要分辨的关键特征,他是不会对形态具体描述的。但是其他著作却会对形态进行基本说明。我想你也不会用pork去说明英裔根本无法分辨数百种猪的区别。

忘记说训诂学和附图了,前者最常见的是诗经释诂,后者本草类和训诂类都会有的,有些细节要看图才能明白。和现代形态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没有整合到一起,而是分散到各类著作,并且没有用专用语言表明形态的区别。中古之前用造字分别,中古后已放弃,变成组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