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普京的心思 -- 达闻奇

共:💬317 🌺1568 🌵4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外一篇:南斯拉夫

之前有几篇帖子提到了南斯拉夫的问题。南斯拉夫历史上与中国渊源深厚,不仅因为南斯拉夫文化如电影《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更因为5.8事件让南与中国有了一种同仇敌忾、血肉相连的共情感。

从历史上,我们也能发现,南斯拉夫与新中国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1.二战时期

南斯拉夫的领导人铁托是苏共培养的,算得上根正苗红,因此他在二战时领导南斯拉夫的游击队进行抗争时,理所当然得到苏联的支持。

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德国占领南斯拉夫后,有两只力量,一个是代表国王的切特尼克武装,另一只是铁托领导的游击队。苏联采取两个都支持的态度,并且在前期更多支持代表南斯拉夫国王的切特尼克。这主要是因为英美支持国王,而斯大林不愿意跟英美产生龃龉。

而铁托领导的游击队(后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跟切特尼克势同水火,后来切特尼克也投靠了德国,铁托就更不客气了。总之,铁托领导的力量最终占据了优势。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人民解放委员会开会通过一项决议,将不承认国王及其流亡政府,并且战后也不让其回到国内。更重要的是,这件事事前没有跟莫斯科通报。

斯大林知道后非常恼火,认为这是在“背刺”苏联及德黑兰决议。这可以算是铁托和斯大林的第一次冲突。

2.领土纠纷

跟很多其他地区一样,在纳粹退却后,原来的势力范围应该如何划分是一个极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以下内容均摘自《南苏冲突》,为英国人撰写。大家辩证看待):

占领的里雅斯特城和整个威尼西亚朱利亚是一个直接目标,因为铁托认为占有这一地区基本上是合法的。1945年5月2日,他的突击部队突破了德国人的防线,的里雅斯特城在一段时间内是由南斯拉夫和新西兰部队共同占领的,但双方的关系却日趋紧张。盟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抗议南斯拉夫人的行动违反了盟军和铁托早先达成的谅解,而在双方相持了几个星期之后,南斯拉夫人被迫撤退。铁托不仅对西方盟国的态度甚为愤慨,而且对来自俄国人的半心半意的支援深感失望。铁托怀疑,斯大林和丘吉尔已经背着南斯拉夫人,在莫斯科签订了一项以对等原则划分势力范围的密约,他在卢布尔雅那一次直言不讳的讲话中宣称,新的南斯拉夫再也不会忍受这样的待遇“今日的南斯拉夫,决不是以货易货和讨价还价的对象”。铁托的愤怒是针对着西方列强的,但俄国人却也把它看作是对他们自己的含沙射影的批评,因而对此感到十分愤慨。苏联驻贝尔格莱德大使奉命向南斯拉夫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卡德尔虽然作了解释和保证,也未能平息克里姆林宫的愤怒。《南苏冲突》

这可算是铁托和斯大林的第二次冲突。

3.战后的经济发展。

战后南斯拉夫基本采取了学习苏联的方式搞经济,不过结果并非那么顺利:

南斯拉夫和苏联的联盟,相应地削弱了它和战时西方盟国之间的联系。贝尔格莱德和莫斯科都表示强烈反对马歇尔计划,前者主要是出于革命的教条主义,而后者则是因为害怕美国的经济援助可能动摇它刚刚通过军事手段取得的帝国工业。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决心只靠社会主义集团的援助来发展他们的国家。铁托在其负责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的高级同僚的陪同下,于1946年5月底访问莫斯科,以便和斯大林与苏联其他领导人举行会谈。会谈的结果签订了一个经济合作协定,次年7月又补充签订了另一个贸易协定,规定由苏联提供一亿三千五百万美元的信用贷款,用以购买苏联的成套工厂和工业设备。在这些协定的谈判过程中,在南斯拉夫经济发展的目标以及为取得经济发展应采取何种形式的问题上,出现了某些意见分歧。俄国人对南斯拉夫的雄心勃勃的工业化计划,显得毫无热情,他们争辩说,他们可以提供南斯拉夫需要的全部重工业产品,南斯拉夫最好集中力量开发它的丰富的矿产资源,因为俄国人本身需要它们。总之,正象南斯拉夫人后来抱怨的那样,莫斯科把它的弱小伙伴看作一个殖民地式的原料供应地,并且表现出它毫无真心实意帮助南斯拉夫摆脱不发达状态。苏联提出的作为他们经济合作的形式,即已经在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开办的联合公司,看来目的是在为苏联谋取不公正的利益。因此,南斯拉夫只同意建立两个这样的公司,一个是商业航空公司,另一个是多瑙河航运公司,但就连这两个公司的经营方式,南斯拉夫人后来也斥之为具有高度剥削性。面对南斯拉夫明显的抵制情绪,斯大林取消了建立其他联合公司的建议,转而向他们提供了信用贷款。

4.关于巴尔干联邦

事实上苏联赞成建立这样一个联邦:

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建立联邦的问题是和在联邦或邦联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加广泛的东欧国家集团的问题紧密相连的。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期,共产国际曾倡议成立一个按照这些原则进行规划的巴尔干共产主义联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南斯拉夫游击运动的发展壮大并把其影响扩展到了马其顿、阿尔巴尼亚甚至希腊北部,俄国人曾考虑过建立一个在铁托领导下的整个巴尔干半岛的军事一政治中心。虽然这一计划并未执行,但苏联外交人员曾对这些原则作过令人吃惊的暗示,表明莫斯科很可能赞成根据这些原则重新组合战后的东欧。看来这一重新组合的格局是计划建立三个联邦,一个是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包括阿尔巴尼亚)联邦,另一个是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联邦,第三个是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联邦,这可能是俄国人最终要把这些联邦并入自己版图的预备阶段。通过在1946年和1947年期间对东欧各国首都进行的一连串的国事访问,以及随之签订的一系列相应的双边条约,铁托似乎曾奉命充当了为实现这一计划奠定基础的主要角色。

关于联邦的争论主要是谁为主导的问题:

南斯拉夫和它的保加利亚邻居——他们在战争后期已经由敌人变成了盟友——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尽管并不一直都是亲切的。南、保两国成立联邦的可能性早已在共产党人的思想中有所考虑,铁托和季米特洛夫对此也曾进行过讨论。斯大林在1944年11月22日和卡德尔,西米奇以及舒巴希奇的一次谈话中,曾力促他们把建立联邦的事进行下去。到了1944年底,南斯拉夫人已经准备了一个计划草案,由卡德尔带往索非亚以便和保加利亚同志们进行讨论,次年1月莫沙•皮雅杰又率领一个南斯拉夫代表团赴莫斯科,和保加利亚人以及俄国人作进一步的讨论。可是,尽管大家一致同意建立联邦是合乎需要的,但在联邦应采取何种形式的问题上,却出现了意见分歧。保加利亚人希望两国以平等的条件进入这一联邦,而南斯拉夫则要求把皮林马其顿并入马其顿共和国(该共和国已经是构成南斯拉夫国家的六个共和国之一),并要求保加利亚的其余部分仅仅作为第七个共和国加入南斯拉夫。如果这对一个独立国家来说似乎是有失体面的话,那么南斯拉夫人就可以争辩说,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也都曾经是完全独立的国家;而且不管怎么说,南斯拉夫在战时曾进行英勇抵抗,而保加利亚则直到最后一刻才抛开战败的一方转了过来,这难道不能证明南斯拉夫是处于优越地位的吗?俄国人起先赞同保加利亚人的论点,后来又转而支持南斯拉夫人的论点,保加利亚人只好默认了这种安排。尽管如此,莫斯科却继续执行一种含糊不清而又自相矛盾的政策。保加利亚人历来对俄国人的势力百依百顺,一点也没有南斯拉夫人那种因战时的胜利滋长起来的好斗的独立思想,因此在南斯拉夫党和国家的领导机构中掺进一些保加利亚人使之变得温和起来,对莫斯科可能是极为有利的。但是,难道拟议中的联邦不会变得过于强大吗?如果是那样的话,西方盟国也会起来反对建立这一联邦,从而使这一问题变成和西方盟国产生争议的另一个因素。因此关于联邦的计划被搁置起来,直到 1947年8月铁托和季米特洛夫在布莱德进行会晤之后,才签订了两国之间进行合作的协定,计划建立关税同盟,并逐步走向建立联邦。三个月之后,俄国人审批了这个草案,并把所提出的无限有效期改为二十年,这样就签订了南斯拉夫一保加利亚友好、合作与互助条约。

而最终触怒斯大林的是铁托对于阿尔巴尼亚的态度。

会议于2月10日在克里姆林宫召开。莫洛托夫在会议一开始就说:在以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为一方,而以苏联为另一方,这两者之间已出现了严重分歧。后来的讨论,主要是关于拟议中的保加利亚―南斯拉夫联邦以及阿尔巴尼亚和希腊的形势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斯大林不断的大发脾气,并进行恫吓,这主要是针对季米特洛夫及其同事们,但也转弯抹角地,针对南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亚人一样,尽力表白自己完全接受俄国人的路线,并否认他们有任何严重的背离行为,或遇事不与莫斯科商量的情况,或尽可能缩小它们的意义。关于阿尔巴尼亚问题,斯大林再次提出谴责说,贝尔格莱德在没有和他打招呼的情况下,就派出两个师进入该国。他在结束发言时宣称:阿尔巴尼亚应当并入南斯拉夫,但只有在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结成联邦后,才能这样做。在谈到联邦问题时,他再次斥责季米特洛夫未经慎重考虑,公开信口发言,而不事先和他进行商量,随后他重申他赞同这样一个联邦(虽然不是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间的联邦),而且应当尽快地建立起来。

巴尔干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以及宗教、意识形态冲突使得这里的政治格局极为复杂、破碎、牵一发动全身,斯大林对巴尔干地区的整合抱有谨慎的态度这不奇怪。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赞同南斯拉夫对巴尔干的整合。

斯大林在意的始终是两点,一是这样的整合是否会触怒西方集团,在阿尔巴尼亚和希腊的关系上就体现了这一点。

另一点就是性格原因了,即是否听话。可以看出在这一点上,铁托和斯大林有点针锋相对的感觉。铁托自身确实有某种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有想法也有主见,而这显然是不受斯大林待见的。

5.南苏破裂后的经济发展

因为在政治和外交上的灵活与现实主义原则,铁托在东西方两大集团阵营中游刃有余,南斯拉夫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从这里,我们会发现铁托与毛泽东确实有某些相似之处:

一是都出身革命,并且在国内革命斗争中最初都不是苏联待见的那一派,受到的援助也不多(铁托在战时多次抱怨这一点),最终依靠自己打败了国内的反对派,成为胜利者。

二,都秉持独立自主的内政外交理念,不愿做别人的附庸。

三,在两大集团之间纵横捭阖,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新路。铁托对南斯拉夫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一些政策措施,比如向地方分权,推动工人掌握管理权(是不是想到鞍钢宪法?)等,与毛泽东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斯大林认为毛泽东可能是亚洲铁托,从时间顺序上是没什么问题的。如果斯大林活到53年以后,看着毛泽东一步步成为他不喜欢的样子,不知会是什么心情。

通宝推:曲道自然,燕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