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的光明中国(和副将的争鸣) -- 娃哈哈呀娃哈哈

共:💬41 🌺1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下岗职工的“想不通”与“害怕”(人民网)

下岗职工的“想不通”与“害怕”

[安平] 于 2005-08-04 15:18:06上贴

下岗职工,是我们国家最庞大的弱势群体之一,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下岗以后的生活怎么样?他们是用怎样的心态去看待和接受下岗再就业这个现实的?他们下岗以后所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他们对国企改革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可以说,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到下岗职工中间去调查和了解的。只有真正了解了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喜怒哀乐以及实际困难,才能切实体会到国企改革对广大职工的冲击力到底有多大,也才能对当前的改革成果做出公正的评判,更有利于把握好大方向,使我国的改革开放真正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不朽伟业。

那么,下岗职工,这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在融入社会,走进市场的过程中的真实状况又是怎样的呢?笔者通过多年的了解和调查,以及自己的亲身感受,对下岗职工,尤其是大龄的“4050”人员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生活境况有了一些了解。具体地说来,就是在很大一部分下岗职工中,一直存在着“想不通”、“害怕”,或者说是“忧虑”的现象,而正是这种现象,使他们的心理状态长期处于一种沉重的压抑和提心吊胆中,而且很难从中解脱。那么,他们想不通的是什么?他们害怕的,或者说忧虑的又是什么呢?

下岗职工的想不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改革,是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必然。国家有困难,不可能将下岗职工包起来。这一点,绝大多数下岗职工都能理解。但是,让他们想不通的是,在大量的下岗职工失去了比较稳定的工作,失去了比较稳定的生活,走向市场,去谋求生存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公务员队伍,却正在变得日趋庞大,而且机构臃肿,冗员众多,人浮于事,与职工的大量下岗和生活的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二、最明显也是最令人气愤的是,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待遇,和所谓的“公务消费”,在艰难的改革进程中,在许多下岗职工连起码的生活保证都难以得到的情况下,却是连续不断地在扶摇直上、水涨船高,奢侈得让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同行们都目瞪口呆、大有望尘莫及之感。国家有困难,改革正在阵痛阶段,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为什么不能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渡难关呢?

三、许多企业,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穷庙富方丈”现象。企业不行了,职工下岗了,可其领导者却毫无愧疚之心,更无承担职责之感。更有甚者,有的企业亏损几亿、几十亿,竟没有人去问问为什么,更谈不上去追究责任了,而且这些亏损单位的领导们,照样“高官任做、骏马任骑”,有的甚至又高升他处,比以前还悠哉、快哉。此种现象,非常普遍。难怪有的下岗职工一针见血而又痛心地指出:我们的单位,我们的城市,是典型的“有腐败无贪官”!

其实,下岗职工的想不通还有许多,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多谈了。但这些与下岗职工的现实状况形成鲜明反差的现象的广泛、大量的存在,在下岗职工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也是使得许多下岗职工怨气多多,牢骚满腹,情绪不稳定,思想混乱,对前途失去信心的源泉和罪魁祸首。所以,对于这些现象,应该,也必须引起我们极高度的重视,是到了采取坚决措施的时候了!

所谓下岗职工的“怕”或者说是“忧虑”,又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一、害怕夫妻双下岗

有关部门,曾经对下岗问题,做过明确的规定:夫妻双方有一方下岗的,另一方不得下岗。这规定,考虑到了下岗职工的实际生活,充满了深深的情感,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却很少有见到有真正贯彻执行的。事实上,有太多的夫妻双双下岗,使得生活由此陷入了困境。尤其在下岗初期,夫妻双方对“双下岗”没有思想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现实,没有心理准备,相互间又没有及时沟通思想,双方埋怨多于理解,导致了夫妻关系紧张,甚至于大打出手,造成感情破裂。甚至于有的夫妻,最后不得不以离婚告终,造成了令人痛心的悲剧结局。

二、害怕找不到工作

这一现象,在40、50下岗人员身上表现的比较突出。由于他们的年龄大了,而且专业技能不是老化就是不适应现在市场的要求,更突出的是,他们的身体状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毫无优越性可谈。在招工现场,笔者经常看到,用工单位大都将35岁作为标准,超出年龄的免谈。看着那些老同志们带着失望加沮丧的表情离开招工现场的情景,心里真有一股说不出的难受和气愤。有的城市,将口号喊的震天响:保证下岗职工24小时有工作。前提是只要不挑不检。而他们所提供的工作,往往是不适合大龄下岗职工的身体条件的繁重体力工作。如果你提出胜任不了,那就说你是挑挑拣拣,放不下架子,拈轻怕重,甚至于有的媒体也跟着起哄,对下岗职工在找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和态度横加职责,可就是不去设身处地地去与那些下岗职工认真地谈一谈,仔细探究那些老同志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

三、害怕得大病

对于这些下岗职工来说,由于大多享受不到医疗保障待遇,所以对生病的问题,就不单单只是害怕,甚至是一种恐惧感了。因为他们大多数人的劳动所得,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一旦得了病,哪怕是一个小小得伤风感冒,都会让他们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据报道: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看不起病。更有许多人因病致贫。事实正是如此,有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已经生活稳定了的下岗职工因病返贫,这已经不属于个别现象了。很多下岗职工对疾病的态度是,如果有了病,小病买一点药吃,如果得了大病,他们大多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只能放弃治疗,听天由命。一场大病,对下岗职工来说,无疑就是一场灾难。

如果再细细地说来,他们的害怕远不止这些。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的。前几天,一个下岗职工到笔者家中修理热水器,于是就攀谈了起来。当我询问他和他的家庭目前的情况时,这位四十五岁的下岗职工是这样回答的:“我下岗已经几年了,找到的这个工作还不错,一个月的工资是1200元。我爱人属于内退,每月有100元的工资,再加上她在外面摆了一个小摊,每月能进500元左右。生活还是过得去的。可孩子正在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一年最少需要一万元钱,再加上我有很严重的骨疼病,浑身上下没有一个关节不疼的,非常痛苦。吃药每月需要500元左右。好在我的两个姐姐把我的药费全部负担了,否则,我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我这个病,如果严重了,肯定会失去工作能力的,人家就不会要我了,到那时,可怎么办呢?”这位下岗的同志,对自己现在所处的虽然也并不太好的境遇,没有什么怨言,但对自己的将来,却充满了害怕或者说是隐忧。

这位下岗职工兄弟,我为你祝福,为你祈祷,希望你的病情不再加重,能够永远工作下去,家里的日子能够越过越好!

现在。在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经济学家队伍里,很有一些人是不深入到群众之间作调查研究,而是凭想当然办事的。也就是被群众形象地喻为拍拍脑袋瓜子就做出决定、是用脚后跟在思考的人。他们把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东西当作灵丹妙药,原封不动地搬来,妄想用它来解决一切。说起理论来头头是道,连使用的名词,都是国际上流行的,新得不能再新的词句了,好象只有这样,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与时俱进,甚至于有的所谓的新经济理论,让人听了云遮雾罩,竟不知其所以然。

“不要找市长,要找市场”,这句口号,喊得理直气壮,也曾经流行的很广泛。但我们的市场与已经实行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的市场相比起来,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在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方面,更是少之又少、差之又差。在这种状态下,不去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作用,把下岗职工强行赶进市场,让市场去承受,去消化,去解决一切问题,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谈。而千百万下岗职工们所经历和遭遇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改革,搞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为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人民群众尽快地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和所谓的经济专家们,不但对下岗职工们正在经历着的严酷的现实视而不见,而且还常常口出狂言,说什么改革就必然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说的自然而且还理直气壮。这种对待下岗职工毫无感情的态度与言论,让人听了,非常的失望、伤心、痛心和气愤!那么我们要问,改革的成功与否,难道真的只有牺牲那些为了共和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又成为下岗职工的广大职工的利益才能实现吗?难道就真的别无其他的路可走吗?用直接牺牲下岗职工利益来“减员增效”,那所谓的“增效”又表现在那里呢?千万不要忘记了,我们的国家,即使再市场经济了,也不能离开了社会主义这个大前提,也不能忘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宗旨,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幸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