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程碧波:纹明,《几何原本》来自中国的证据及其在西方的错误传播 -- hwd99

共:💬264 🌺1337 🌵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两个文章不矛盾吧?

后面那篇文章也说了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很快地接受这样的结果,有几位天文学家质疑爱丁顿操纵数据,因为他舍弃从巴西队变形的望远镜得到的数值,那结果比较接近牛顿的数值;另有几位质疑他的影像质量是否足够下这样决定性的结论。美国加州利克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于1922年日食时重复测量,得到相似的结果,1953年和1973年日食期间的团队所做的测量结果也一样。每一次的新结果都比上一个结果更好,所以到了20 世纪60年代,大多数的物理学家都接受了爱因斯坦对光会偏斜多少的预测是正确的。

正因为有人对爱丁顿的观测结果质疑,所以才有后续的连续多次测量。这是标准的科学态度。即实验结果可由第三者独立重复性。如果不可由第三者独立重复,那么这个实验结果就要持续被质疑。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光速测量实验上。根据以太学说和牛顿体系,光速在顺着地球运动方向和逆着地球运动方向的速度不同。但每次实验都表明并无不同。科学家们反复用各种方法测量都是这个结果。这才引出爱因斯坦假设光速不变和狭义相对论。

至于说到误差。爱丁顿发现他们的测量都在爱因斯坦预测的两个标准偏差之内。这个误差当然被质疑了。然后就是一系列的独立观测来验证前面的观测。这在作物理实验的时候是常态啊。只不过由于这个测量必须利用日食的特殊性才连续做了几十年。

即使是现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不算完全被证实,他预言的各种物理现象一直在被持续观测、实验、证明中。例如引力波直到2017年才完全证实。

物理学理论一要自洽,尤其是在数学上要自洽。二要实证。否则就只能是假说。

有时候,新理论代替旧理论往往是因为在数学上更简便,更自洽。例如地心说被日心说代替。如果从参考系的角度出发,地心说本身并无问题。出问题的是以地球为中心,则天体运动的计算会变得十分复杂。而日心说则给出了相对简洁和优美的数学模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