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说说我知道的关于包产到户的一个小故事 -- Swell

共:💬181 🌺785 🌵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接着您的话题谈谈我了解的改开前的农村

本人78年初离开农村一去不回,所以对包产到户及以后的农村情况不太了解,但是对之前的集体化农村情况还是了解的。

首先说说农田基本建设。辽西地处丘陵气候十年九旱,并且距离内蒙草原比较近春秋北边来的风沙漫天飞舞,总的来说对农作物不是太适合生长。当时农村春天都要搞抗旱活动,各大队有国家打井队给打的机井但是水太少无法做成水渠灌溉,只能人挑马拉一棵苗一棵苗的浇水,如果不抗旱可能当年农作物(主要是玉米高粱)就要绝收(当然现在都是地膜覆盖了,这也是在化工生产能力提高后的事情。即使这样我2012年去辽西重访时,还是看到了大面积农田绝收的情况)。七十年代初开始搞农田基本改造,就是冬天农闲时集中各小队人马修梯田,这样对水土保持有利。再一个就是修水库及水渠,由于水库工程比较大,多是几个公社联合作战。我曾经参加过一次修水渠行动,似乎吃饭不用交钱(县里给的补助)记工分是各小队统一向公社申请(不太确定了)。

说到种子,其实文革时期开始我国已经开始非常重视农作物的杂交育种,各县有农科所社有农科站队有农科员。当时的育种有杂交育种与辐射育种,公社级单位都有育种田,但是辐射由于需要特殊仪器都是由单独的省科研机构或者大学来培育。当时还有一个情况与改开后很大不同是西方国家对优良品种采取封锁政策,我们无法搞到,只能自己一点点摸索效果刚开始可能不是太高,但是也培育出一批高产品种逐步推广到各地。就像玉米也是几乎每年都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品种,但是由于刚刚培育出来种子产量不多,造成开始不能大面积播种只能实验性质。这些事情跟改开后无法相提并论,后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大力销售种子,对我们自己培育的种子造成冲击,导致我们的很多良种逐渐消失,非常可惜。

即便是肥料和生长激素方面,我们当时也有很大的投入。我记得小学时就听到公社科研站搞520激素培养及对农作物喷洒实验,大队的科研员(非脱产)在试验田里搞小麦冬季蹲苗实验等等,由于当时年纪比较小加上年代久远很多事情忘记了。化肥当时用量比较少,主要是没有,只能用原始的方式施肥。没有办法只好试着搞各种方式积肥,比如绿化植物沤肥等,费时费事效果也没有化肥好。当时不是农民不想用,而是我们的国家刚刚起步化肥产量无法满足需求不得已而为之。很多人把当时农作物产量低与集体化联系到了一起,认为由于集体化导致大家出工不出力所以才生产不出粮食,然后人们吃不饱饭,他们根本不了解当时情况。那个时候的农民确实很苦很累,他们的大部分还是肯出力每天辛苦劳作,并非少数出力大部分卖单(被别有用心者带了节奏)。现在到农村看看,每天辛辛苦苦劳作的难道就比那个时候多吗?农村的年轻人到城市打工,农村老年化严重,可是粮食产量却比六七十年代增长几倍,这不是现在农村人肯出力的结果而是科技及化工等的提高。

通宝推:hattie,阴霾信仰,西安笨老虎,qq97,审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