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有趣,塔利班一手毛选一手古兰经 -- 梓童

共:💬65 🌺417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重看标题

第一,标题说的是先秦诸子的符号。

比如「均贫富」出自《晏子春秋》,「患不均」、「均无贫」出自《论语》,「无贵贱」出自《庄子》。就背后的思想而言,远远不止于此。

第二,就具体理解而言

晏子、孔子的均贫富可以有两种理解,「均」是一种平等理念,而不是实质上的平均主义。这可以对应儒家的名分等级(君臣父子),也可以对应晏子的征赋多寡(其取财也)。但无论如何,从先秦到南宋,一直有「平均分配」这样的理解。也有以此为名的实践。

儒家的名分、尊卑、贵贱也可以有两种理解。「等差」是一种事实结果,而不是本质上的分殊。生而无贵是生而平等,皆可尧舜、平民称贵(君子),是本性无差、发展(潜能)平等、德性平等。兼论,也就是不看出身,看结果。

事实上的无贵贱是不存在的,只要这种贵贱对应的是等级,而不是人的自然平等。比如谁的能力更强,谁更有威望,谁的能力更强,比如起义军内部的结构等级。身份是流动的,但是就人和生命而言,是平等的。简论,差异是造化,平等是自然。

而历代起义所强调的平等,是指社会身份带来的先天差异,既包括事实上的,也包括理念上的。也就是名分固定,命运注定。地位不变,等级世袭。(比如太平道的人无贵贱皆天所生。当然中古主要是贵族问题。两宋相对扁平,但有恩赐荫封。)

就身份流动而言,和儒家并无冲突。真正有冲突的只有一种理解,那就是“取消所有等级”。

况且天下大同和推翻暴政本来就是儒家的内容。

不讨论历代起义,单纯讨论钟相:“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这里有三种理解,除了上面的名分固定(身份特权,包括农民的征赋问题),还有违背礼法(滥用权力)、礼的等差(法定亲等)。前者与儒家不冲突,后者与儒家有直接冲突。从这个角度讲,的确不是先秦儒家能给的,加上荀子也一样。但却是先秦法家可以给的。

所以,单纯从符号和某种理解上并不能说明这些符号背后的意识体系。何况这里说的是儒家,不是经过限定的,比如先秦儒家或者儒家某派、在野与否。先秦到两宋,理念的发展被无视了,具体方案也是如此,比如井田制(理念,不是先秦史上的井田),机会平等(有教无类、任贤使能),历代都有实践。

第三,就历史发展而言

儒家(儒门中人)大部分时候奉天承运,维护等级秩序,强化天子为主的身份秩序。从事实上,当然比这句口号差远了。但上面讨论的是儒家拥有这些理念,而且确实这样发展了,结果上的和理念上的是两回事。这点几乎不需要举例了,比比皆是。这点也谈过,权力总是会利用文化权威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况且前文说的是“儒家只不过最出名、最成体系而已”

第四,这里的问题在于

先秦诸子/儒家的理解和农民口号的理解都必须假定一个理解,才能够确定差距。这个回复的意思是,就理念而言,事实上可以无限接近。不等,在于假定了唯一理解。

第五,就论题本身而言

前文实际上是四个命题。

符号继承关系,这点没问题。

儒家理念相符,这点没问题。

儒家理念通过符号被农民起义继承,这点有争议,均贫富可以说问题不大,问题在于等贵贱,必须拆分理解才可以成为可能,由于和礼法直接冲突,很难说有充分的继承关系。(单纯指钟相、礼法包括法家)

儒家维护统治,这点没在讨论范围。前文第三已经做出了解释。

第六、回到自己的回复

“严格来说这六个字是没错的。”是指这六个字(符号)和前秦诸子,主要是儒家的继承关系。

“结果是维持原本的等级秩序。”和假设兄的“维护阶级利益”这一论断没有区别。

打字不便,没有整理,见谅。

通宝推:epimetheus,梓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