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大禹治水行迹考(0)引子 -- 汉服

共:💬150 🌺729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6)黄河中下游

汾渭平原和三门峡

有趣的事情又出现了。

我们来看看汾渭平原的地形:

点看全图

图73 汾渭平原地形

汾渭平原,是一个平原,也是一个盆地。一共有6条河流注入这个盆地,但只有一个出口可以将水泄出。而这个出口,就是著名的“三门峡”!

三门峡的传说:

相传大禹治水,挥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之水滔滔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

我们可以简单地通过分水线走向来判断地势高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74 汾渭平原地势

三门峡两侧的山体高度都在500米以上。

我们将盆地中的水位提到500米看看效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75 汾渭平原500米海拔水位效果图

熟悉的一幕又出现了。

我们来看看主流学术界对汾渭平原形成过程的说法:

汾渭平原是断层构造一侧下沉形成的低地谷地构造地貌,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盆地两侧均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线上有一连串泉水和温泉出露。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

汾渭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更重要的是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第四纪松散沉积,最大厚度达7000余米。因地壳间歇性变动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阶地。

其实盆地的形成,需要经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此地要先形成一个凹陷,第二个过程是这个凹陷中要有相当多的泥沙的沉积以形成一个平坦的底部。第一个过程可能需要亿万年的地质变迁。这一点上我对当前学术界的观点并无异议。

但是第二点很值得探讨。基于日常的经验,我们也知道,流水不可能将沙子送到自己不能到达的地方。如果河流只在低于平原的河道中流淌(最多只在洪水期间短时间泛滥到平原上),那么所谓的“冲积平原”是怎么形成的呢?必然是因为水位曾经长期高于此处。

显然,汾渭平原也曾是一个盆地中的湖泊,至少有6条主要的河流注入到这个盆地。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这个湖泊的底部沉积了厚厚的泥沙。然后,大禹来了。大禹凿开了三门峡,湖水泄空之后,汾渭平原成了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今天,汾渭平原上仅仅大城市就有宝鸡、咸阳、西安、渭南、铜川、运城、临汾和三门峡市,还有密密麻麻不计其数的村庄遍布其间。

目前的主流学术界的观点,因为拒绝承认大禹掘开三门峡的可能性,只能推脱给“地壳变动”,这实际上是一个以亿年为单位的宏大叙事。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当有两个以上的理论能解释同一现象的时候,我们应当接受假设程度较少的那个。更何况,我们的理论是有明确的传说为依据的。

点看全图

图76 汾渭平原

多么美丽富饶的土地啊!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们,你们要感谢大禹。

伊阙

黄河刚刚越过了三门峡,就又有一条伊洛河汇入其中。伊洛河为伊水和洛水汇合而成。伊水就在上游不远处。

据《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这就是“伊阙”名称的由来。

看一下地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77 伊洛平原地形(含分水线)

关于此地的传说是这样的:

传说中那个洪水泛滥的时期,洛水(洛河)和伊水(伊河)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类似于堰塞湖,当然在那个时期形成的规模远比堰塞湖大得多。大禹首先疏通了洛水(洛河),使之注入黄河,而伊水(伊河)受阻于龙门山,因此凿开龙门山使得伊水(伊河)和洛水(洛河)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这里的水患。

对照上面的地形图,传说显然是事实。伊洛平原原来必定是一个大湖,湖底才会形成平坦的泥沙沉积层,凿开西北角的峡谷之后,水落原出,成了今天的伊洛平原。

伊阙之南原来也是一个湖泊,湖底形成平坦的泥沙淤积层。大禹凿开了伊阙,水落原出,成就了我们今天熟悉的地形和风景。

点看全图

图78 伊阙

这是“百度百科”中伊阙的配图。现在我们知道图中的“天然”二字并不属实。明明有大量的传说指证此处为大禹开凿,为什么人们还是认为这是“天然”的呢?

伊阙又称“龙门”。为什么呢?传说是这样的: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登基称帝,决定把国都建在洛阳。《元和郡县图志》载,杨广带着群臣,登上邙山之巅,眺望伊阙之塞,大发感慨:“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很多大臣面面相觑,有一个名叫苏威的大臣站了出来,说:“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隋炀帝龙颜大悦,顺势和大臣们商议起了建都洛阳的事。建好的都城正门就对着伊阙,加上皇帝一向喜欢自称真龙天子,之后伊阙便改称龙门了。

我在追踪大禹脚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都叫“龙门”、“龙门山”、“龙门村”等。譬如前面我们刚刚看过的禹门口,也有一个叫“龙门”的名字。那么多龙门,并不都曾与皇城相对。我个人对此有个揣测:这些地方都是“应龙”开辟的,所以得名龙门。作为一个间接的证据,长江三峡处有个地方叫“夔门”,“夔门”应该是“夔牛”开辟的。这个故事,要等到我们梳理到长江流域的三峡的时候再讲。

黄河下游

点看全图

图79 黄河下游

黄河穿越了三门峡之后,就进入了平坦的华北平原,一直到注入大海。

九河

九河,是古代黄河下游许多支流的总称。远古时代,古黄河在河南北部孟津县附近,向东北方向散开,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絜河、钩盘河、鬲津河九道河流,最后又在天津大港地区合流为一注入大海。

也就是说,黄河抵达下游平原地带之后向东北方向散开了九条河流,最后又在天津大港地区合流为一并注入大海。

根据百度百科:

黄河走出青藏高原后,穿山过岭,九曲十八弯,跌宕下行,至郑州桃花峪,面目骤变,由开沟凿谷转为沉砂造陆,因此桃花峪就成了华北大平原这个全球最大的陆上三角洲的顶点,而黄河的峡谷都分布在桃花峪以上。

郑州桃花峪,就在三门峡下游90公里处。黄河进入了平原,流速开始变缓,河水中携带的泥沙开始沉积了,由此导致黄河的河床不断升高,开始变成一条地上河。下游的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据统计,在1946年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

因为平原上黄河不断决口、改道,后世也持续对黄河进行治理。现在往往只在河名或地名上留下一点与大禹有关的传说,已经很难从卫星照片上看到大禹治理的痕迹了。

通宝推: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