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75 -- 胡里糊涂

共:💬286 🌺3173 🌵6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教育不革命,青年受摧残

没有人否定教育本身的作用和意义,现在批判的是无论你有什么兴趣和爱好,都要浪费大量时间经受应试教育的摧残,在知识已经掌握后,还要不断重复做练习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这样的机制对提高教育水平有多大意义?相反,多数青少年都被摧残成近视眼、体弱多病,四体不勤,人事不知,耽误了身体,耽误了发育,耽误了生产,耽误了婚姻,耽误了生育,二十好几岁了(博士生都奔三十了)还是除了读死书,啥都没有的白板,这是成功的教育体制吗?

封建时代科举发展的极端后,为了鲤跳龙门,苏浙地区常见很多体弱多病的秀才,连路都走不了,被大脚老婆拿小车推着赶考,简直成残废了,这样的应试教育是好的教育机制吗?这种教育人的方式带到海外,更是诲人不倦,无论就业、社交、择偶、形象、健康,都让应试教育的华人子弟处于劣势。

好的教育是首先要打下知识的基础,那么毛时代倡导的5+3+2年制教育已经足够了,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社会需求进行工作锻炼和专业培养,学工,学农,学军,学电,学文,都要尽快进入社会干实际工作:实习也好,工作也好,同时保障各行各业基本平等的待遇和福利,你能说学农的袁隆平就比学电脑的清华高才生贡献小,待遇就应该低吗?这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吗?

只要对社会有利,都应有上升的通道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如果待遇差不多,多数寒门子弟还是会选择自己熟悉和容易掌握的领域,学农,学工,学军,学各个领域。而这些行业往上发展,也都有搞管理,搞商业的需求,再根据他们不断发展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高级教育机会。

农民子弟最了解农业,工人子弟最了解工业,但之所以不愿意学农或学工是因为不愿面朝黄土当苦逼的农民或流水线的工人,但如果能成为袁隆平那样的院士,董明珠那样的企业老板,能名利双收,还会不愿意学农或学工吗?但应试教育逼着一个个小袁隆平,小董明珠,十几年如一日拼一样的练习题,和无数有其他兴趣,本来没有竞争冲突的学生一起拼高考独木桥,眼睛拼近视了,身体拼垮了,兴趣也拼没了,高考拼完,拼大学,拼完大学,拼硕士,拼完硕士拼博士,拼完博士再拼博士后,最后恐怕什么兴趣都磨没了,无数不同兴趣的孩子培养成了一样的应试机器里的无能白板。这样能反映教育的良好初衷吗?

通宝推:朴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