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打拐”说起,谈谈我知道的技术进步 -- 121gdi

共:💬21 🌺236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从“打拐”说起,谈谈我知道的技术进步(续1)

2015年,一部《失孤》将“被拐家庭”的痛苦与坚强,从纪录片和新闻中搬进了大银幕。片中,主演刘德华也将一位百折不挠坚定寻子的失孤父亲形象刻画了出来。

一时间,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对“人贩子”口诛笔伐的高潮,对“失孤家庭”投去了更多的关注。那些多数人所不清楚、只活跃在小圈子里、全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寻亲联盟”,也第一次走进了了大众的视线。

那个阶段,人民群众对人贩子的深恶痛绝已是溢于言表,相对的,公安机关面对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然而在“人贩子”活动最为猖獗的1990—2005年-----------

1、我们没有治安摄像头(其实是因为没钱);

2、我们没有DNA比对技术(其实还是因为没钱,当时连指纹比对这么一个现在看来的基本操作,很多地级市公安局都没有设备);

3、我们没有全国联网或跨省、乃至跨市的数据库(说穿了,依旧是没钱);

4、我们没有足够的人手(没钱+有限的资源要用在面对社会转型期各种新形态犯罪上);

因此,当时的公安机关在面对“人口贩卖”的犯罪行为上,除了零星排查之外,做不了什么。基本都要靠“撞大运”式破案:

1、人贩子实施犯罪活动时被当场抓获;

2、人贩子因其他犯罪被抓获,供认不讳;

3、被拐孩童主动报案;

4、被拐孩童幸运逃脱。

----------可见和但是----------

当时对“人贩子”的打击惩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技术的限制。

但是,我这里要提一嘴。公安机关的长期投入不够——人手不足——选择性办案——习惯性不作为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在2005——2015年期间,实际上依照我国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对社会治安的大力投入,其实已经能够在大型城市(500万以上人口)的市区,对“人贩子”行为进行毁灭式打击。

只是一来长期的习惯性不作为(打击人贩子在习大大上台前,甚至长期不是公安的主要“业务”范畴),加上警力被部分群众的无聊举动大量浪费的现实情况(请参考“六扇门”系列。当然我亲戚也有公安系统的,大家有兴趣我也跟大家说说),导致那时的人贩子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后,不但更有组织性,也更加残忍无道(唉)。

------------不过好消息是----------

前几天看了个新闻:《失孤》的原型郭先生,在公安机关持续2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通过全国联网的DNA数据库比对,终于找到了自己被拐的孩子。

这同时凸显了一个管理上的无奈:在手下的兄弟们习惯了较为安逸的“选择性执法”模式后,最快的呈现工作成果的方式,那就是依靠技术的进步了(另外三种方式是更换强力负责人、组织纪律的整肃、思想的确立/信仰的建立)。

下一贴,我讲讲在抓逃、寻人方面,“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成果。

通宝推:迷惑不解,mezhan,白玉老虎,拿不准,菜根谭,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