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怕富不怕穷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7 🌺363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日久真的见人心吗?

常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可是,日久真的见人心吗?

先讲一个跟我女儿有关的故事。

有一天,女儿问我,为什么我在乐团口碑还行,在班级却差得一塌糊涂呢?

她讲了两个事倒。一个是她在乐团管钥匙,乐器柜子的钥匙。有一次,有个乐团的学生说乐器丢了,并且怀疑是被我女儿偷偷拿走。还没等我女儿自我辩护,就有人说,某某丢乐器?简直就是笑话。后来调出监控录像,拿走乐器的,不是别人,恰好就是那位“报案”的学生,他也因此被乐团开除。

另有一次,我女儿的同学让她代为保管眼镜,可是后来我女儿因某回忆不起来的原因将眼镜装进了书包回了家,打算第二天还给她的同学。结果被同学说成有意顺走,是没办法才承认的。

她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为什么呢?我之所见,对于普通人而言,只有共事才能互相了解。乐团和班级不同,后者如同一群观众坐在一座电影院中。

所以,若在一起共事,那么就不必说,若不是在一起共事,也不必说,说也没有意义。

我笑我女儿:“你若不了解这些,你会烦恼一生,并且说一辈子的废话,并且,越说越生气。”

所以答案就是,日久也不见得能见人心。有的夫妻,看起来是长久在一起生活,然而其实是各行其事,很少在一起共事。比如,有的丈夫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做家务,他十有八九是带着极不靠谱的成见评价他的妻子:“不就是刷锅洗碗吗?”这样的夫妻,貌合神离。

同理,党和群众,看起来是长久在一起生活,但对于其中一些群众、一些党员而言,跟前面的夫妻并无二致,根本就没有一块共过事,彼此之间的相互评价,不论是好还是坏,都是不靠谱的。

还是同理,老师和学生,看起来是你教我学一下三年,但实际上,并没有共过事。尤其是对学生而言,他们往往看到的是老师自己所做之事的结果。

只有优秀的人,严谨,且善于观察,才能做到,不需要长久共事,就能给出准确的评价。

我女儿还跟我说起另一件事。她说她有个同学,英语成绩和她相差无几,但学得很吃力。她便旁敲侧击的告诉她这位同学,学习方法需要调整。结果对方并不领情,反而有些恼怒。为什么会这样?并没有在一起共事,并不是在一起共同学习英语——是不是像极了如今课堂中,老师和学生,一个教一个学的过程?

所以为什么我以前会说,有智慧的老师,第一堂课一定会给学生露一手呢?

之前有几个孩子跟我学数学,第一堂课我什么也没有说,让孩子把试卷给我,就让他们在一旁看,看我是怎么完成这份试卷的。后来没有一个孩子闹过。他们最多就是不愿意学。

如果我女儿采用同样的方式,可能她的同学会真的去检讨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这很难,因为有的学习方法,是“一整套”,并且需要长久的时间才能见效。

普通人,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能“看清”他人:危难时刻。不过,到那时,只能看运气了。要么得救,要么,“去死”。

我以前也不了解,是通过向有智慧的人学习,才有所进步的。

顺带说一句,让我女儿学二胡,真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她小学三年级就考进乐团,初中虽然不是以特长生的身份进的学校,但也很快被老师发现,这样算来,她在乐团一共呆了六年。如果没有这样的六年,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的人生体验。

这里面还有一件幸运的事。初三的时候,因为有情绪,她一度闹着要退团。当然,是在家闹。我看她状态不佳,就答应了,但要最后跟团长见一面。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团长用非常诚恳的态度将她挽留了下来。我当时编的理由是初三了要补课,跟乐团排练的时间有冲突。团长告诉我,可以晚一点来。我“竟然”无言以对,女儿也当场允诺,不再提退团一事。

说到此处,又想到另一件事。今天新闻,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刘川生接受审查调查。

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履历:

刘川生,女,汉族,1950年12月出生于四川,籍贯山西,1968年8月参加工作;197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1984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读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研究员。历任清华大学教师、团委副书记;1985年11月调入国家教委工作,历任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处长、处长;1990年11月起任驻英国使馆教育处一秘;1994年9月起历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代理党委书记;1997年2月起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兼副社长;1999年2月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兼社长;2003年2月起任驻美国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2005年6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2016年11月不再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职务。(简历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大家怎么看?我的看法是,在不了解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分析有三种可能:

一、刘川生自身的问题

二、用人失察,她上级领导的责任

三、制度出了问题

这三种可能,倒着说。

什么叫制度出了问题?就是说某制度安排下,除非是圣人,即便是优秀人才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就一定会变质。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即便是优秀人才,也是有上限的。正如我以前老举的例子,路上有1元,你不捡,1000元你交给警察,那要是1亿元呢?

什么叫用人失察?就是制度还是那个制度,岗位还是那个岗位,张三来坐,他变质,李四来坐,他不变质。

最后,什么叫自身的问题?制度不变,上级领导也不变,李四坐、赵五坐、钱六坐,都不变质,张三来坐,他就变质了。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领导也不是圣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显然,制度有没有问题,是最容易判断的。其它的,我就不知道了。

那么,教育系统这一块,其制度有没有问题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