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茗谈188:人生 -- 本嘉明

共:💬218 🌺3420 🌵9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您这个就是想当然了

上海某些区域,青工居多,可能有你说的这个现象,但是在卢湾、黄浦、静安、徐汇这样文化气息比较浓厚的区,是不大会的,这些区是“讲究腔调(档次)”的。

具体到我们弄堂里这个“男孩俱乐部”,其实它的成员不是仅仅出自一个小区(弄堂),而是一个BLOCK(就是四条主要马路隔出来的一大片居民区)。卢湾区很小,大致可分北,中,南三块,我们这些成员,差不多就涵盖了中部地块(就是电视剧《流金岁月》里提到的复兴中路那片),兼顾南块。我只了解中部,这里没有你说的带码头帮派性质的青工团伙,那种玩法太低级。

这个俱乐部里,确实只有本地居民,没有外地人。但内部没有任何黑社会特征,唯一有的规矩,就是年纪小的要尊敬年纪大的。也从来没有出去欺负圈外人,就是自己抱团玩,社交沙龙(或者说英国传统的《绅士俱乐部》,小说《80天环游世界》里有)的色彩更浓一些,因为那时候打麻将都有点金钱的小进出,熟人之间不会有纠纷。这些人里面,有法院的,区工商局的,大医院医生,大户室炒股的,日本淘金回来的,也有专业黄牛(上海话叫“打桩模子”),各自活得精彩,怎么会傻到去犯法?当然这些人结社后,黑白两道活动能量颇大,别人想惹他们,也得掂量掂量。

到了我们这一茬,陆续工作了,还出了两个警官,强强和我三弟。

我非常佩服宇哥,因为他看起来“无为而治”,只是招呼大家玩,其实他以身作则,把我们后继这一群,管得好好的,整片居民区,没出一个不良分子。他也没管到片区里所有男孩,但比较精干能翻出花的,都跟着他呢。当然这跟卢湾区基础教育水平比较高也有关系,各中学的校风正,日后孩子们找工作的出路多元。但男孩们从小就走正道,是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合力,尤其是榜样(偶像)的带动。

我们谈不上歧视外地人。第一,我们小时候接触不到外地人。第二,直白说,我们就是外地人。我爷爷,我姥姥,宇哥的姥姥(我们叫她Z家奶奶),以及爷爷的老友们,都只说山西话,他们其实都能听和说一点上海话。我爸爸那一代兄弟四个,在外说纯正的上海话,但在家里对长辈只说山西话。宇哥也对爷爷奶奶们说山西话(他居然会说山西话);我们孙一代,能听懂山西话但不会说,出于对长辈的尊敬,同爷爷辈的只说普通话,绝不敢跟他们说上海话。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到大学住宿就得到外地同学的接纳,因为不但我普通话很溜,而且行为举止,真的部分像北方人,也酷爱吃面食。小时候逢过年时,我姥姥和Z家奶奶一起做山西面食,用面团捏成兔子/刺猬/佛手,等等各种好玩的形状,赤豆绿豆点睛,蒸熟了吃。

我大哥当年身高193,体重220,但谁要是告诉我说他在外面以强凌弱,我绝对不信的。打架可以有,范志毅那次,摆明了上半场范志毅想以多欺少,因为范志毅出来泡夜场从来都带小弟,如果只他一个人,他不敢向我哥叫板,就算面子上挂不住也只能咽下去。

卢湾区北部地块的一个核心,是陕南村,我在中学里的一部分死党就是陕南村的。那里的居民家庭背景也不错,其实比我们复兴路的,可以说更清高一点,更文艺一点,更不能“打”。我们复兴中路这块,解放前后的工商界背景家庭多,子弟还更多一点“痞”气。

通宝推:燕人,醉寺,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