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横跳没有出路 -- 给我打钱87405

共:💬162 🌺457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人类,有自己的命

公子小白浑身都是毛病,管仲为什么甘愿辅助他呢?

无它,齐桓公有才,管仲有德。

中国人在自然学科 方面,不是比西方人差一百年两百年的问题,而是差到无法形容的程度。同理,西方人在人文学科 方面,堪称无德。谁当君,谁当臣,很重要吗?

那么为什么 说中西各有所长呢?并且从很长一段时间内来看,都无法追上对方呢?

翻一下数学史就不难发现,无理数、负数、虚数概率的确立,那是用无数生命换来的。就拿无理数来说罢。实际上,西人早就意识到了它的存在,然而由于那时的数学是为测量服务的,而无理数于测量角度来看,是一个“不定”数,当然就会被人说成“妖言”。那么西方数学家是怎么做的呢?宁死也要证明无理数是存在的。

中国有这样的文化环境吗?没有。

翻一下中国的史书,同样不难发现,为了一个德字,死了多少人,多少人同样是宁愿去死,也要坚守道义?这样的文化环境,西方世界何曾有过?

都是拿命换来的文化,别人怎么可能学得去?

只有一条路,只能携手并进。不这么做,就一定会自绝。

“普通人”自己做不到,薄德少才,这原本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在于,自己做不到,还颠倒黑白。就没有比这,更坏的了。

举两个例子,说明中国的自然学科环境不如西方好。

数学教材里印的完全平方公式有两个:

(a+b)^2=a^2+2ab+b^2

(a-b)^2=a^2-2ab+b^2

这是错的,是对学生的误导。

学了负数,就只需要一个,也只能有一个。否则要负数干什么?代数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作为公式,只能有一个。但作为表达式,怎么写都行,根据需要来。

第二个例子:密度。

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大小。写出公式就是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

然而,密和疏,一对,这是空间距离。而密度的定义是重还是轻。这,难道不矛盾吗?

但我们可以问:质量又是受什么影响呢?

是原子的多少吗?如果单位体积内,A物密度大,B物密度小,所以A物原子数量多?所以这不是空间问题吗?

但如果这么判断,就得假设所有的原子都是一样重的。那原子都一样重吗?

答案是A原子跟B原子不一样重。那密度到底是空间问题还是轻重问题呢?

不要急。什么构成了原子?有没有可能构成的基本要素都是一样重的?

在中国的课堂中,一、很难看到有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来,二、即便偶尔出现了,也一定被老师怒斥:“找茬是吗!”一定被同学群嘲:“神经病”。

所以有一次采访瑞典学者,谈及中国的科技力量,人家就是很不屑的“呵呵”,当然,人家已经很克制了。同样,西方人跟我们中国人谈道德,我们同样是很礼貌的“这会我还有点事,下次再聊。”

这并不是说,中国出不了科技人才。相反,中国的科技人才,如果能跟西方同学科的比肩,人家一定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为啥?【靠一本残卷就练出了这般功夫,我不就只能甘拜下风?】

自然,我讲的统计意义上的多数人所受的影响。不是没有好苗子,基本都被扼杀了。

中国人做的是陶瓷,西人做的是玻璃。这个玻璃真是太厉害,对于自然学科 的研究。中国人不会。这就是证据。正如我之前所介绍的,中国学生学物理、化学、生物完全学错了,这三门,必须要学会做实验,还要学会设计实验。

中国人走向了陶瓷,西方人走向了玻璃,这就是命。你不信命,你不讲科学。

所以说,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本钱,就是一个字:德。中国人若失了德,必招来大祸。西方人存活于世的本事,也是一个字:才。西方无法获取更新的科研成果,必亡。

因此,在我的看法中,若是说,中国与美国,真的能把各自那点小九九放下,都想想自己能为全人类做点什么贡献,我敢说,人类就升级了!

那要不是这样呢?无所谓,反正已经重复了几千年、几万年了,再来一次又怎么样,再来十回又怎么样。

要死,早晚得死,能活下去,无论如何都能想通。好言难劝该死的鬼。注定要活,你不需要绝望。

人类,有自己的命。信不信,由你。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