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推测一下当年为啥选择了“分田单干” -- 钛坪樽逾

共:💬451 🌺3017 🌵6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结论】对主贴的回应:当年为啥选择了“分田单干”?

写”部分同意。也就是说,还有部分不同意“时并没想要对楼主主贴作回应,原因很简单,这些年虽然看了不少资料,查了很多数据,也有自己的一些定认识,但一直没找到一个能把资料和观点串起来且合乎逻辑的总体解释。

这次看了大家这么多讨论,自己也补充来补充去,思路似乎理顺了,可以就此问题给出一个明确回答了:

先说总的结论:“分田单干”在当年迅速推行,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借用一句话:大气候和小气候决定的。

再一一列出本狐的理由:

1、“分田单干”在粮食生产上并未表现出相对“公社体制”的优越性。

本穷在《:新中国粮食生产(1949-2013)》《继续赵树凯的<县长 省长 九号院——王郁昭散记>》里列出的全国/安徽省的粮食生产统计数据都表明,无论是粮食总产还是单产,公社时期的平均增速是快于“分田单干”时期的。

也许有人会拿出分田后吃饱了饭、分田前还饿肚子来说事,简单,补习一下“绝对值”、“相对值”、“总值”、“人均值”、“增加值”、”增速“这几个概念的内涵。

2、与其说“分田单干”解放了农民,不如说解放了干部。

近年来,随着粮食统计数据发掘整理,继续坚持“‘分田单干’解决了粮食问题、让中国人吃饱了饭”的人越来越少(教育的普及让大多数人都有了基本的认知逻辑),一些人转换视角,强调“‘分田单干’解放了农民”,农民离开土地进入比较收益更高的行业。

这个说法似是而非,从宏观来讲,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入非农产业的关键在于整个社会能增加足够的非农岗位,否则,农民离开土地就是逃荒、流民、进入贫民窟(东南亚、南亚、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公社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投资集中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第一部类产业,等量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不足。在72年尼克松访华后,整个经济开始转向民生,大趋势就是非农就业岗位增速加快。农民离开土地并不一定需要离乡,河里陈王发了很多苏南社队企业的帖子,虽然中部、西部地区要比东部慢个几拍,但总体看,公社时期的农民转入非农产业的机会也是会越来越多的。

之所以说“‘分田单干’解放了干部”,很简单,分田后农业生产的丰歉完全由农民家庭自己负责,吃饱饭or饿肚子,干部都没有责任。

3、从集体化开始,从上到下,决策层、执行层、农民,一直都不少的“分田单干”支持者。

农民中有技术、有劳力的家庭觉得自己种田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不平衡(公社时期的分配,有很大程度的基本保障性质,还有就是教育、卫生、水利的支出都在中间参与分配)。中间负责执行的干部们觉得事情繁琐、压力大。而高层,面对偌大一个国家,各地发展不平衡,总有很多搞得不好的地方,那么,对差的地方换个模式,就是一个合理的思路(老田曾经访问过农业部副部长李友九老同志,他谈到分田前后的一些事情。据他说:当时农业部有个调查数据,有三分之一的生产队是很好的,中间百分之四十也还可以,大约有四分之一生产队生产搞得不好,邓小平倒是没有说过要全部包产到户。)

列了1、2、3,那么,究竟是什么“大气候”让“分田单干”迅速全面铺开的呢?我认为是“党由先锋队向执政党转型”。

作为先锋队的成员,其要求是:深入群众、要管理、要带头;而只是作为执政团队成员,那么,自然就是“你发财我收税,你破产我不管”。

通宝推:diorited,acton,东海后学,审度,起于青萍之末,偶卖糕的,四十千,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