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乡镇企业的前世今生和发展历程 -- 钛坪樽逾

共:💬92 🌺657 🌵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三农基本情况可以交流学习,有了事实依据就可以合理推断嘛

我不怕推翻自己的推论,本来目的就是探讨追求真相。

88年《土地法》后全变了,我那一亩薄田种粮可以,如果想干别的,对不起,先国有化,然后再高价卖给你。

还是不太清楚,让我再问一次。按照你的举例,从八八年开始,你家每年仍然需要按照三亩良田、一亩薄地来交公粮。因为那亩薄地改变了用途,你家在公粮之外,每年还要再交那一亩地的使用费。是这样吗?如果是这样,确实是收了两道钱,不合理。

然而88年《土地法》+89年银行撤出农村后,占地成了跑马圈地,占地成了跑马圈地,大量的良田被占用,划成开发区,坐地收钱。由此才造成了耕地红线问题。

八八、八九年后大量耕地被占用搞工业开发区,这个是事实。出现了土地浪费,所以八九年后需要划下耕地红线。这个红线对已有的乡镇企业并没有直接和立即的影响。这么说,合理吧。

88年以前乡镇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是事实,内地企业并没有明显下风。所以你的担心没有依据。

你误解了我那段话的意思。当时东南沿海的开发区里主要是三来一补这种外向型企业,内地没有优势,那时候的交通条件根本不满足。引进外资搞这种企业,肯定是在沿海地区。既然八九年后有了耕地红线,限制内地,放开沿海,这是不得已的选择,尽管沿海地区的农业条件普遍比内地好。如果放开全国搞,内地只有靠给外资更优惠的条件,才能和沿海地区竞争。

当时可以不搞三来一补吗?我觉得不行。三来一补这样的企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能快速见效,并提供大量的工作。重工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大、周期长,也没那么容易引进来。油气、矿产等资源型行业当时不可能放开。这个再展开就跑题了。

至于把工业园集中在沿海带来的其他问题,相比之下,都是权衡利弊得失以后的代价,有些倒确实未必是当时就预见到了。

我说的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和私有企业,对于农民来说,是完全不同的。

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是基层收入的主要来源;私有企业在税收上对基层政府的贡献是很少的。没有了集体所有制企业,基层政府就靠农民的“三提五统”养活了。结果我上面说了:10年公粮涨10倍。

所以,乡企改制后影响了基层政府运作,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我不否认。但是,这个和我们一直讨论的主题“(联产承包导致了)大批乡镇企业倒闭”并没有因果关系吧。

你说的这些小仔、小妹最起码是70后吧?88年《土地法》颁布的时候,70后最大的才18岁。88年的调整基本断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可能,这些刚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小仔、小妹哪来的机会到乡镇企业工作?自然也不可能因为乡镇企业倒闭到广东了。

说小妹、小仔是泛指打工妹、打工仔,年纪未必小。简单说一下。我所在的厂里流水线上最基层的装配岗位确实年轻人居多,十六七到二十来岁吧,其他岗位比如小组长、仓管、配料、质检、维修啥的一般年纪大一些,二十多、三十多,甚至四十出头儿的也有,再大年纪几乎没有。未必都是来自农村,但以湖南、江西、四川的农村和小城镇为主。我是九十年代初去的珠三角,工厂里当然有比我进厂早的,如果已经在厂里干了两三年的,正好差不多是八九年前后出来的。

关于基础政府膨胀,简单说说我的看法。以前是“皇权不下乡”,中共把政权深入到了乡村,总要付出人力物力。公社那套体制简单、负担小,是因为拿走了社员的自主权,把农民禁锢在地里,生产活动差不多可以说是半军事化管理。放开农民的手脚后,自然增加了管理难度,需要相应增加人手。改公社为乡政权,要对接上级的县政权,自然会加上更多的官僚机构。

农民该不该有自主权?当然应该。乡政权要不要建立?当然也要。建立乡政权的过程中,应不应该、能不能避免膨胀过度、借机盘剥等等问题?当然应该,也必须能,但是中共确实没能防止这些问题出现。这是我以前说过的,中共忽视了制度建设,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没能做好精神文明建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