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法拉奇的追问》--总算完成了 -- 史文恭

共:💬36 🌺277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整理】1. 本次采访的介绍

1980年8月21日和8月23日,奥琳埃娜·法拉奇,一位个性非常强烈的意大利女记者采访了中国第二代领导人核心邓小平,于是产生了一份意义重大的采访记录,这个记录的英文版刊登在美国的《华盛顿邮报》上,而中文版作为当时中国帮助人们理解“文革”的学习文件,自上而下发放到全国的各级干部并收入《邓小平文选》(二卷),由此这次采访引起了国际和国内广泛的影响。

由于相关的文本(无论英文或者中文)都已经公开出版,笔者原以为采访的书面记录都在,应该是一段很清晰的历史,然而在仔细阅读了几个版本的记录后,不禁大吃一惊,因为中文版本的记录和英文版本的记录,不仅在内容上有相当大的错落,而且在叙事的顺序上也有明显的异同,更重要的是,这次采访实际上是一次火光迸射的唇枪舌战,法拉奇女士所进行的与其是一次采访,不如说是一次夹杂着自以为是的评论和不无恶意的挑衅的“套话”和“挖坑”,而面对这样狡猾的对手,邓小平以他老辣的作风和娴熟的外交技巧,把控了整个过程,并最终赢得了对手由衷的尊敬。----中国的文化传统决定了,我们的领导人很少会被西方那种“敲骨吸髓“式的记者刨根问底,但这一次是罕见的例外,而正是这样的挑战,才意外地展现邓小平晚年炉火纯青的功力,因此,这个采访值得细细品味。

当然,这次采访收录进了《邓小平文选》,又作为学习文件,所以中文版在内容和文字上进行的”正规化“的”雕琢“,也是完全必要的,因为中文版的对象决定了中文版的内容必须符合当时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基础,这恰恰是那个时代背景所决定的。然而,40年光阴已过,这次著名采访的当事人都已成为历史的传奇,那么,现在的读者应该有平静的心态来复习这段趣味横生的历史吧。

从文本记录的角度,本文名为《法拉奇的追问》,注重表现当时这位女记者提问时的刁钻和邓答问时的圆熟,于是,本文的采访记录也以法拉奇本人发表在1980年8月31日和9月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上的英文记录为基础,结合相关的中文记录,来分几部分详细展示采访中的各个细节。需要说明的是,在原来的安排中,法拉奇只被允许对邓小平有一次采访的机会,所以第一次采访时,法拉奇几乎囫囵吞枣般企图把一大堆问题都塞进采访中,但她的专业水平引起了邓的兴趣,从而给了她第二次的采访机会,使整个采访的内容更饱满也更全面。因此,在后来成文时,法拉奇对她的记录同样做了相关的修订和调整,在时间顺序上,并不完全是一份”实录“,同样有一定的题材的组织和话题的梳理。但基本上没有脱离邓小平在采访中的本意。

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是,法拉奇在采访前和中方有君子协定,即她的文章在西方媒体发布前由中方审核,但不能删减。因此,法拉奇发布在《华盛顿邮报》上的英文采访记,其内容是可靠的(或者是当时的中方官方认可的)。但在采访过程中,法拉奇很多戏谑,甚至”冒犯“的言辞,在中文版里,几乎都去掉了。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这个采访中,一部分关于国际外交的内容,由于和国内政治关系不大,也没有在中文版中体现,但从这个采访的角度看,邓小平把法拉奇视为一个对西方发言的话筒,所以这部分的内容依然是整个采访不可分割的内容,本文也据此进行了介绍。

通宝推:醉寺,普鲁托,桥上,楚无邪,相信逻辑和常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