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286或者改开的历史功绩 -- 天空不空

共:💬347 🌺3078 🌵8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再说说城乡固化

首先应该承认,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乡流动是受到限制,但这个限制并不是完全固化,也不是78年后就一夜消失掉,而是有一个过程,直到2013年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还说:户口将不再是城乡人口流动的壁垒。

1953年底,为了工业化,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接下来就是逐步建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城乡间不再是建国初相对自由的迁移流动,58、59大跃进期间各地大量招工,导致城市供应极度紧张,60年底开始清理和下放,此后,户籍管理趋于严格,除了招生、招工、参军等几个渠道,农村户籍很难离开土地。

在本质上是因为那个阶段国民经济主要投资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第一部类产业,单位投资产生的就业岗位少,工业化迅速推进并未同步带来城市化水平提高。

但即便如此,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尽量创造城乡流动的机会了。

1968-1978年全国城镇知青下乡(含到农场)1800万(加上68年前下乡知青约2000万),期间知青回城900万(招生、招工、参军、病困退等),同期全国总人口从68年底的7.85亿人增加到9.63亿,增加22.6%,合计1.77亿人;其中城镇人口由1.38增加到1.72亿,增加24.6%,合计3400万,城镇人口比重由17.62%到17.92%,基本没变。而同期全国职工人数由5500万增加到9500万,增加72.6%,合计增加了4000万个工作岗位。考虑尚有78年底1000万出头的城市知青留在农村,那么至少有同样数量的农村人口来到城市。

这同样是城乡流动,为农村人口提供机会吧。

78年后也并未立即就放开城乡流动。知青大返城,城市就业岗位不足,不仅带来了80年代初的严打,也带来农村招工人数大量减少。

80年代中期,中央鼓励兴办乡镇企业(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集体和农民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将资金集中起来,联合兴办各种企业),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形成了“离土不离乡、就地进工厂”的农民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90年代,快速推进工业化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旺盛,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形成了“离土又离乡,进城进工厂”的农民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新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增加、素质不断提升,形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转移的农民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简单把这个“打破城乡固化”归因于286,既不历史、也不辩证,当然,更不唯物。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