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社会性vs动物性——读林容小号介绍的费尔巴哈提纲 -- 崂山一道士

共:💬1 🌺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社会性vs动物性——读林容小号介绍的费尔巴哈提纲

前些日子读了林容小号介绍的马恩学说,有一章节提到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是180年前的作品了,简洁的描述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马克思所说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早就深入我心,但仔细想来,还是有不甚明了之处;本人又不擅长于啃哲学书,只能就自己学过的皮毛,加上些生活的感悟,写出来,等各位得道者教我。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林容小号给出的理解是“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本质是社会性”。我的理解有所不同。我的理解是(1)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社会性是自然属性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2)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是对立统一的,社会性在很大程度上在对抗个人的自然属性,也就是动物性。

中国的孔老夫子很早就指出“食、色,性也。” 个人要生存,就要保证吃穿住行,但首要是保证吃;人类要生存,还要保证后代繁衍,也就是要保证交配的权利。这一点和动物是一样的。因此,我认为孔老夫子讲的是人的动物性。小如小猫,大如猛虎,无不都是饿了找东西吃,吃饱了玩,发情期找异性交配。这是自然的状态。所有左右这些动物行为的,无外乎是神经系统对于外界的反应,通过动物体内各种化学物质的分泌,比如多巴胺、比如激素来调控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物质的作用,如果我们把动物大脑的活动也看成是一种精神活动的话(显然应该是,人并没有与动物截然分开的理由,因为并没有神性的存在,只不过动物思考的水平远逊色于人类罢了)。我们不得不说,马克思所奠定的唯物主义的基础,在科学又发展了100多年之后,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是加强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发展之初,与动物并没有明显的不同;而且,时至今日,人类神经系统的反应模式,人类生理系统的反应模式,与几十万年前人类的远祖并没有什么不同:多巴胺的分泌会带来愉悦的感觉,多巴胺分泌的多少甚至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爱情的保鲜期;进食后大量血液流向胃里促进消化,会多少感到昏昏欲睡;吃饱喝足后恐怕更愿意去玩,去睡觉而不是去学习。所以古人说“人皆好逸恶劳也”——忘了出处了,但的确是在某个名篇里看到过这句话——这恐怕不是仅仅指的所谓剥削阶级的道德败坏,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的人的动物性啊。

但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性慢慢形成了。首先,单个的人不能靠自己独立生活,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活下去(这跟很多灵长类动物是一样的);其次,慢慢地形成了社会分工,形成了产品的交换,而进一步带来了少数人对多数人劳动成果的占有。在求生存的过程中改造着、认识着世界和自身,并发展出科学;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更高层级的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道德、法律。但这所有的一切,仍然离不开人的自然属性。而且,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有着对抗性。比如,在社会中发展出的对性的羞耻感(不得不说圣经里把知道性的羞耻作为人告别自然状态的标志的标志的确是很有天才的论断),对个人的动物性,特别是男性的普遍的性交愿望是一种压制,虽然真正对上层社会很难完全压制;在社会的竞争中不得不进一步去塑造自己的头脑,去学习知识,去学习新的技能,而不能像一只猫或老虎那样吃饱了喝足了就去玩或者睡觉。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性使得人真的成为人,在某种程度上与动物界区分开来。同样的,也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但是,这种社会性与动物性的对抗,只要人还没有脱离生物体,还没有变成电脑里的程序或者字节,没有在头脑中植入相应的可控制思维、输送知识的芯片,就还一直存在着。在人类社会里,也就一直要去解决这种社会性与动物性的对抗关系。在以往的马克思 主义的经典论述中,是否对这种对抗关系研究得不够深入呢?

这恐怕是我对人的社会性和动物性的一点理解吧。欢迎大家讨论。

通宝推:尚儒,唐家山,普鲁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