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本末分章全译 -- 桥上

共:💬115 🌺44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本末分章译文109楚灭陈蔡16/16

《哀十七年传》:

楚-白公之乱,陈人恃其聚而侵楚。楚既宁,将取陈麦。楚子问帅于大师子穀与叶公诸梁,子穀曰:“右领差车与左史老皆相令尹、司马以伐陈,其可使也。”子高曰:“率贱,民慢之,惧不用命焉。”子穀曰:“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率,是以克州、蓼,服随、唐,大启群蛮。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唯其任也,何贱之有?”子高曰:“天命不謟。令尹有憾于陈,天若亡之,其必令尹之子是与,君盍舍焉?臣惧右领与左史有二俘之贱而无其令德也。”王卜之,武城尹吉。使帅师取陈麦。陈人御之,败,遂围陈。秋七月己卯,楚-公孙朝帅师灭陈。((p 1708)(12170401))(109)

我的粗译:

在我们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四七九年,周敬王四十一年,楚惠王十年,陈闵公二十三年),楚国发生了白公之乱,陈人仗着储存了些粮草,前去进犯楚国。到我们哀公十七年(公元前四七八年,周敬王四十二年,晋定公三十四年,楚惠王十一年,陈闵公二十四年,蔡成公十三年,吴夫差十八年),夏天,楚国已经安定,就准备去抢收陈国的麦子。楚子(楚惠王)于是向大师子穀与叶公诸梁(沈诸梁,子高)咨询,谁适合当主帅。

子穀说:“右领差车与左史老皆相令尹、司马以伐陈,其可使也。(右领“差车”与左史“老”都曾辅佐令尹和司马去攻打陈国,应该能胜任吧。)”,子高(叶公诸梁,沈诸梁)却说:“率贱,民慢之,惧不用命焉。(这两个做统帅出身都低,“民”看不上他们,怕到时候不能坚决贯彻命令。)”。

子穀反驳:“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率,是以克州、蓼,服随、唐,大启群蛮。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唯其任也,何贱之有?(当初有观丁父,是“鄀”那儿的俘虏,咱武王任用他为一“军”统帅,于是打下了“州”和“蓼”,镇住了“随”和“唐”,还彻底收服了群蛮。又有彭仲爽,是“申”那儿的俘虏,咱文王任用他为令尹,就将“申”和“息”都变成“县”,让“陈”和“蔡”都来朝见,把咱的田地一直圈到汝水边上。这人只要能胜任,出身低有啥关系?)”,子高回应:“天命不謟。令尹(公子申,子西)有憾于陈,天若亡之,其必令尹之子是与,君盍舍焉?臣惧右领(差车)与左史(老)有二俘之贱而无其令德也。(天命虽要灭亡陈国。可咱令尹没能干下来,如上天仍要覆灭陈国,该会让令尹之子参加进来,主上何不就安排他来干?臣下怕那右领与左史只是出身和两位俘虏一样低,却没他们那么好的才干品行。)”。

他们“王”举行占卜,武城尹(令尹子西之子公孙朝)得到吉兆,于是就任命他带一支部队去陈国抢收麦子。陈人出兵抵抗,被打败,于是他们进而围攻“陈”。到秋七月己卯那天(杨注:己卯,八日。),楚国这位公孙朝(武城尹)带领那支部队攻灭了陈国。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楚-白公之乱,陈人恃其聚而侵楚”曰:

杜《注》:“聚,积聚也。”聚谓聚粮食,襄三十年《传》子产曰:“陈,亡国也,聚禾粟”云云,自为明证,又详隐元年《传•注》。

杜预《注》“右领差车与左史老皆相令尹、司马以伐陈,其可使也”云:“言此二人皆尝辅相子西、子期伐陈,今复可使。”

杨伯峻先生注“率贱,民慢之,惧不用命焉”曰:

杜《注》:“右领、左史皆楚贱官。”杨树达先生《读左传》云:“据下文子穀语,二人盖皆俘也,似非谓贱官。”杨说是也。右领、左史俱屡见《传》,非贱官也。

关于“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杨伯峻先生引顾栋高《大事表》十云:“彭仲爽为令尹,当在鬭祁之后,子元之前。楚令尹见《传》者二十有八人,唯仲爽-申俘,余皆王族也。”

杜预《注》“实县申、息”云:“楚文王灭申、息以为县。”

杨伯峻先生注“朝陈、蔡”曰:

使陈、蔡二国来朝,句法与《孟子•梁惠王上》“朝秦、楚”同,皆动词使动用法。

杨伯峻先生注“封畛于汝”曰:

谓开拓楚之封疆至于汝水。

杨伯峻先生注“天命不謟”曰:

杜《注》:“謟,疑也。”参昭二十七年《传》“天命不慆”《注》。

杨伯峻先生注《昭二十七年传》“天命不慆久矣”云:

谓天命在季氏无可疑已久矣。慆、謟二字通用,疑也。二十六年《传》作“天道不謟”,哀十七年《传》作“天命不謟”,义同。((p 1487)(10270501))(116)。

杜预《注》“令尹有憾于陈”云:“十五年子西伐吴,陈使贞子吊吴,以此为憾。”

杨伯峻先生注“天若亡之,其必令尹之子是与,君盍舍焉?”曰:

杜《注》:“舍右领与左史。”杜读舍为捨弃之捨,义属下句。疑舍当读为舍置之舍,义属上句。叶公初云,天若亡陈,必将佑助令尹之子,故又云君何不置之为军帅。下句始言右领、左史难以胜任。

杜预《注》“王卜之,武城尹吉”云:“武城尹,子西子公孙朝。”

杨伯峻先生注“秋七月己卯,楚-公孙朝帅师灭陈”曰:

杜《注》:“终郑-裨灶言五及鹑火-陈卒亡。”《史记•年表》载陈亡于郑声公二十三年,是也。《郑世家》谓为郑声公二十二年,疑下“二”字乃“三”之误。

“楚”——“荆”——“鄀”推测位置为:东经112.38,北纬31.46(下鄀,钟祥-胡集镇东罗山遗址,鄀郢:庄二十至庄三十,定六年后)。

“白”(杨注:《楚语上》灵王时有白公-子张,楚号县邑之长曰尹曰公,白亦临吴之县邑,据杜《注》,当在今河南-息县东七十余里。),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4,北纬32.53(息县东北白土店)。

“陈”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8,北纬33.73(淮阳县城)。

“叶”——“许”——“葉”推测位置为:东经113.29,北纬33.50(旧县乡十字街口东970米,西850米,南1550米,北1380米,成十五年迁来,昭九年迁夷)。

“鄀”(杨注:文十五年《传》谓“获大城焉曰入之”,此盖用其义。此时鄀盖仍都商密,秦人入鄀,则取商密并入己国。鄀未亡,迁都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为楚附庸。《水经•沔水》云:“沔水又迳鄀县故城南。”《注》云“古鄀子之国也,秦、楚之间自商密迁此为楚附庸,楚灭之以为邑”是也,故定六年楚令尹子西得迁郢于鄀,谓之鄢郢。#鄀,今湖北-宜城县东南九十里,据《路史•国名纪》,又名北郢。),推测位置为:东经112.38,北纬31.46(下鄀,钟祥-胡集镇东罗山遗址)。

“州”(杨注:州,国名,即今湖北省-监利县东之州陵城。),推测位置为:东经113.60,北纬29.93(州国?——小城濠,汉州陵县?——大城濠;洪湖小城濠、大城濠遗址,黄蓬山村东,大城濠城西墙南段紧连小城濠城东墙北段,小城濠:长方形城,360╳300,10.8万平方米;东周:楚。大城濠:长方形城,500╳290,14万平方米;战国末期至汉)。似太靠南了。

“蓼”(杨注:蓼音了,国名,但与桓十一年《传》之蓼同名而异国。据《传》,此蓼国为庭坚之后,《礼记•坊记》、《淮南•氾论训》俱云“阳侯杀蓼侯(《坊记》“蓼”作“缪”,王引之《述闻》谓声相近而假借)而窃其夫人”,蓼即此蓼国。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北有蓼城冈,盖即古蓼国。),推测位置为:东经115.87,北纬31.88(固始县-高墩子村,蓼城岗)。

“随”推测位置为:东经113.20,北纬31.75(安居镇及其北面的安居中学之间,中心范围在安居镇与北邻的杨家湾一带,经粗略踏查,遗址大约南起溳水北)。

“唐”推测位置为:东经113.12,北纬31.99(随州-唐镇)。

“申”(杨注:申,国名,伯夷之后,姜姓。后为楚所灭。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庄六年《传》载楚文王伐申,哀公十七年《传》又云楚文王“实县申、息”,则鲁庄之时申已为楚灭。然据昭十三年《传》文,楚平王似曾复其国。),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53,北纬33.00(南阳-瓦房庄附近古宛城遗址,或云在南阳北三十里,非此地)。

“息”(杨注:息,一作鄎,姬姓之国。不知初封于何时何人。庄十四年前为楚所灭。息故城当在今河南省-息县。《清一统志》引《息县志》,谓有古息里在县治西南十五里,即息侯国。),推测位置为:东经114.70,北纬32.31(息县-城郊乡-徐庄村-青龙寺-息国故城遗址)。

“蔡”——“上蔡”推测位置为:东经114.25,北纬33.25(上蔡西南卢岗乡-翟村东二郎台周围。蔡国故城遗址,长方形城,东2490,西3187,南2700,北2113。西周至昭十三年(前529),蔡;昭十四年(前528)至战国,楚。昭十一年蔡灭,昭十三年复封于新蔡,哀元年因楚围请迁,哀二年迁于下蔡——州来)。

“汝”——“汝滨”(杨注:汝,汝水。十六年《传》云“楚以汝阴之田求成于郑”,《齐语》谓齐桓公 “遂南征伐楚,济汝,踰方城”,可见汝水为楚、郑交界线。#顾栋高《大事表》七之四谓楚国土地止于汝水之南,“汝阴之田”当在今郏县与叶县之间。#杜《注》:“行善法,故能启疆,北至汝水。”哀十七年《传》云:“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汝滨,晋所取陆浑地。”汝水出河南-嵩县东南天息山,东北流经汝阳、临汝,又东南经郏县、襄城与沙河(古溵水)合。#杜《注》:“楚欲使蔡徙国在江水(长江)之北,汝水之南,求田以自安也。蔡权听命,故楚师还。”#谓开拓楚之封疆至于汝水。),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7,北纬34.2(嵩县-陆浑村以东汝水之滨一带)。。

“武城”(杨注:杜《注》:“黑,楚-武城大夫。”武城,今河南-信阳市东北。),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4.2,北纬32.3(信阳市东北扼守“大隧”、“直辕”、“冥阨”三关之处)。

————————————————————

陈国和蔡国是邻国,两地直线距离不到80千米。两国同处南方,风俗习惯与楚国接近。而几经挣扎,两国最终又同为楚国所灭。于是楚国重心东移,全境分为两大部分,一为“东国”,就是包括陈、蔡旧地在内的淮河中游广大地区,一为“上国”,就是老巢“荆”——汉水下游两岸。甚至后来他们竟然丢了老巢,连国都都挪到原先的“陈”去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