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汉文化扫盲(10):宋明理学 -- 语迟

共:💬6 🌺2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汉文化扫盲(10):宋明理学

  1、单位组织旅游,全免,机会难得。但甲因为舅舅病危,虽然跟本不用他照顾,感情也就那样,但甲仍然坚持不参加,留下来值班,原因是舅舅病危着自己去玩的话有点“不合适”。

  2、甲出去逛街,累了在外面吃饭,吃完饭要去父母那儿,因为早,吃着饭就另叫了饭菜打包,一边打电话告诉母亲不用做饭,甲给带回去。

  

  在1中,甲可以有多种选择,但这一种作为比较“合适”。就比如面前很多鞋,有些是合脚的,穿上舒服,因为尺寸和脚一样。其他虽然也能穿,但不舒服,还有的压根就穿不上。这里面就有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脚的尺码。根据这个尺码来选鞋。1、2中甲显然也有一个尺码,按照这个尺码做事,就合适。这个尺码,这个标准,就是“理学”中的理。其实哪用这么废话,甲很懂事,很懂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理学”中的理。需要注意的是,“理”并不是“理学”。

  严格地按照“理学”,不但甲给父母带饭是必须的,而且另叫的饭菜一定比甲自己吃的要好,要贵,吃饭也不能慢吞吞,要快点吃,不能让父母等着。

  中国人搞哲学讲的是“体、象、用”。体是本质,象是外表,用是用处。什么东西拿过来,什么现象摆到面前,都有这个“体、象、用”。比如一个手电筒吧,它的“体”,本质,就是一大堆的基本粒子。它的“象”就是手电筒,它的用处谁都知道。

  理学家们从孔孟之道里剥离出来这个理学,又参考了佛学的很多东西,用了很大力气对“理”这个东西的“体”研究论证,这是必须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嘛。这个“体”,我说不好。不说了。

  因为“理”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要用它,它首先就得能看得见摸得着。理学家们就给“理”造了个象,大致写出来了。比如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在吃饭这个问题上,理学家们就认为维持生命维持劳动的吃饭是“天理”,而追求美味的吃饭则是“人欲”。具体到吃饭这个问题上,“理”是什么,怎么表现的,就有个样子了。开篇提到的甲的作为,也可以看作“理”的象。

  用它干什么呢?比如皇帝坐在北京,新疆昌吉的军事首长犯了贪污罪,皇帝就派了几个人去抓来治罪杀头。那个军官让不让抓呢?当时可不是现在,交通通讯很不方便,你怎么能保证那个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坐拥重兵的军官能够俯首就擒呢?但是国家太平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大部分还是俯首就擒了,甚至逃跑或者是老子反了的心思一点也没有,想都想不起来。一道圣旨,乖乖进京挨刀。

  可见皇帝和地方官之间,是有东西联系着的,虽然看不见。皇帝通过这个东西进行遥控,你再怎么跑也跑不出如来的手掌心。

  这个东西就是“理”。

  其实也没那么玄,人不都有骨架么?混凝土建筑里面不都有钢筋么?“理”就是里面嘛。理学家们给这个“理”造的象,也就是个骨架,是个网,把硕大的一个国家高度组织起来。

  既然要编网,就要有基本点,好定出经纬线。“理学”这张网的基本点就是男尊女卑而父尊子卑。

  父尊子卑,尊卑上下就有了。老百姓服从地方官,地方官服从皇帝,就是从这一点来的。皇帝最高了吧,一般情况下爹已经不在了。皇帝就服从老天爷,代表天来让人服从。看二月河的小说,康熙祭祀天地,就说“总理河山臣玄烨”什么什么的。所以谁都得听皇帝的话,就跟儿子要听老子的话一样,天经地义。

  这又快说到理的“体”上去了,打住打住。

  宋是中国集权史上最“自由”的时代。文人可以随便说话,不会因此杀头。这是有原因的。宋太祖赵匡胤江山坐得比较容易,军威不足,镇不住底下的人,没办法只能由着人家随便说。结果造成北宋南宋“守文弱主”的局面。有个能打仗有本事的武将就收拾不住。“威”没有,只能强化“理”这个东西来组织国家。这个时候出现周敦颐首倡(其实最开始是韩愈)的理学是自然的。

  明代是理学大发展的时期,但是还不够健全。皇帝居然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记得一个姓周的看到崇祯皇帝命令随身护卫当庭杀人,就去阻止,告诉崇祯国家有制度,这个人真犯了罪,应该交给司法机构审判定罪执行,你不能这么胡来,你皇帝也不能随便杀人。这个国家制度,就是根据理学来制定的。

  宋明两代理学逐渐完善,所以理学被称为“宋明理学”。

  清代是理学集大成的时期,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巩固,是集权史上中央对地方控制最有力的朝代。除了新中国就属清代了。满人先天不足,康雍乾三代都是聪明人,比汉人皇帝谨慎得多,理学也发展到了对皇帝的制约最大的时候。可以说清朝的皇帝是集权史上最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皇帝,受到很多限制。皇帝花钱也得看自己的“小金库”里有没有,没有你就不花。想随便杀人更是门都没有。比如雍正不拿大内的钱,擅自动用国库的木料修皇家园林,御史们就上折子弹劾,你皇帝也得讲理么。

  

  北宋以前的国家制度的制定,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中央的被制约,也是根据“理”。这个“理”当时在孔孟学说里,并没有特立门户。北宋以后,只是借助理学来搞对“理”这个东西的强化。

  这么一“强化”,就出问题了。

  理学基本的东西是“父尊子卑”。在儒学里讲的则是“父慈子孝”。因为感情这个东西不可琢磨,抓不住。理学既然要拿来用,只能把“父慈子孝”这个东西里的水分拧干,剩下个干巴巴的“父尊子卑”。只有这个才抓得住。“父尊子卑”和“父慈子孝”能一样吗?

  好么,“父尊子卑”,绝情绝义。“男尊女卑”,“父尊子卑”,反正只要存在两个人,就有一个谁服从谁的问题。一堆人就总会有个首脑。理学偏就偏在把这个服从绝对化了,搞得跟军队一样。必须服从,不能不服从。所以社会上才会出现女孩子听说未婚夫死了,两个人虽然还没见过面,女孩子就一辈子不能嫁人这样的荒唐事情。至于搞出的无辜命案,1000年来不知道有多少。

  有一点要说明白,妇女守节、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这些东西是宋以后才有的,以前的人民是比较自由的,比如《孔雀东南飞》里的兰芝,被婆婆拆散鸳鸯(这当然不自由),别人仍然来娶,根本不在乎。唐代就完全男女开放,随便你怎么胡来。但中国人不象外国人,随便你胡来也胡来不到哪里去,因为“理”在我们心中,社会舆论有非常鲜明的倾向。

  丈夫死了,妻子要是再遇到一个很喜欢的爱人也不能再嫁?什么逻辑嘛,这是迫害人,根本就是不讲理,还什么“理学”?本来儒家在妇女改嫁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很明朗的,就是顺其自然。儒家说的是“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嫁”。守寡这个事情完全凭自觉,想嫁就嫁,不拦你。这里要说一句,儒家对改嫁的态度是“不反对,不支持。”有人愿意改嫁,有人还真的就不愿意。男人讲究宁折不弯,女人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这种气节,儒家是赞赏的。现在的情况好象在鼓励女人都不守寡似的,也偏了吧?

  一句话简单概括理学与儒学的关系,就类似于极左与左派的关系。

  

  压迫得久了,后来就大反弹。“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

  朱熹二程周敦颐的错,你打倒孔子干什么!?有没有搞错?这也是有原因的。你喊打倒理学!打倒朱熹!老百姓都不晓得的咋回事。好,跑到文人堆里去喊,打倒理学!打倒朱熹!肯定会找到同志,是呀是呀,说得好!老子早看他不顺眼了。从一开始,对理学的批判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比如苏东坡看见二程兄弟就生气,历代讥讽理学的文人更是不计其数。五四要是这么喊,什么用都没有,根本解决不了当时中国的问题。没办法,只有拉虎皮作大旗,来打倒孔子了。这下起作用了,中国这潭死水有动静了。

  本来,开篇里那个甲的作为是自发的,给父母带的饭菜没有自己吃得好,心里不安似的。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理学就把这个形成了“规矩”,必须遵守,你就是不愿意也得这么干。有些人是有这个毛病的,本来我打算这么干,你过来一命令,必须这么干,来按我的头,我还偏不这么干了。这也是理学惹人讨厌的原因。我正在看美国大片,老爷子啪!换成烹饪节目了,我就敢说,爸你干麻你?还有有时候父母坐着看电视,我就敢四仰八叉地躺在沙发上。在过去“有规矩”的大户人家里,是绝对不敢这么说这么做的。

  

  其实北宋五子、朱熹等的学问很好,真才实学,是一等一的有本事的人。他们说的事情也都很对。理学更是对国家功不可没。古中国那么大,那么原始的交通和通讯,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几亿人民,都听一个人的话。中央的命令在几千公里以外得以执行,军队在几千公里以外为国家作战,没有“理”这张大网,根本你想都别想,做梦去吧。哪儿象现在,你敢反叛?几分钟内导弹就炸过来了。欧洲的统一战争打了两千年,你打我我打你,至今没有结果,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这个东西。有人会说人家就不愿意统一,没有“大一统”的想法。这也是因为他们不懂道理。因为终究还是统一好嘛,老百姓少受些战乱。

  总之,对于理学,要有辨证的观点,不但要批判理学中的糟粕,同时也要汲取理学中的精华。

元宝推荐:履虎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