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胡搅蛮缠,不值一驳 -- 红军迷

共:💬127 🌺1008 🌵2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为啥我就没这个感觉?

我们家收入在当地远在中位数以上,但是进口货大部分是买不起的,所以应该是进口货完全没有竞争力(几百万人口里那几百几十户人家支持不了什么市场)。

反而当时对国企产品有竞争优势的是私企(现在叫小微企业),靠得就是价格低、质量差。而质量差往往是被掩盖的,消费者无法分辨,监管部门又不作为。到了九十年代甚至更晚,我们当地普通工农消费者才建立品牌和质量相关的概念。在这之前,就是“公家的”,“私人的”,“上海的”这种完全凭销售人员嘴说的质量划分。我们当地几个历史辉煌的棉纺、印染企业就是这么被挤垮的。当时经常有讽刺这种劣质产品的文艺作品。但也就是讽刺而已,靠着这种“灵活经营”优势,小企业打败了靠技术和规模领先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非消费品小企业优势更明显,我一个表舅给当地某大国企负责采购领导送了套房安置姨太太,就成了该大国企某零件唯二的供应商之一(另一个是厂长小舅子)。他用的是一家中型国企的淘汰的旧机器,雇的是没文化的闲散社会青年,一个那个中型国企的工人(我舅)下班去帮衬着指点下,就发了。他还很气愤地说,他的零件质量不好,但是将就能用,十次就有两次要被退货(验货员为了保证给自己的“供养”,给的压力);那个厂长小舅子送的就是废铁,但是一次都没被退过。在这种市场环境下,那个两千多工人的中型国企不适应“市场竞争”,慢慢就垮了。我舅下岗去表舅厂里工作,还被奚落,“我XX哥就是太老实,只能当个工人,没有帅才。”这个表舅的口头禅就是“水清不养鱼”,“做大事不拘小节”。再后来他供货的那个上万人的大国企也被并购了,他也早赚够钱该行干别的了。这样的故事在各老工业基地频繁上演着。

通宝推:南宫长万,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