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1978–1992年(未完) -- 蛋疼的蛋蛋

共:💬21 🌺140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党内分歧

本节内容主要参考了赵紫阳回忆录《改革历程》。本书由杜导正作序,鲍彤导言,萧洪达、 姚锡华、杜星垣、杜导正根据赵紫阳下台后的录音整理而来,涉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至89事件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变革及政坛风云。因此回忆录并非赵紫阳亲笔独立完成,一些意 见看法可能代表整理者看法,还请读者慎重对待。

笔者个人认为,赵紫阳在本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宏观理论、思想认识水平令人意外地浅薄,一 些设想远远漂浮于上天,另外一些政坛风云变幻写成了百姓家常。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 因:1,不便深入;2,赵紫阳年老衰退;3,一些资料因权限问题无法查证,赵紫阳在书中也 有提及这点;4,因出版和社会形势压力有所删节,避重就轻;5,赵紫阳本人确实水平有 限;6,整理者问题;7,其它。对于浅薄的主因,笔者更倾向于第5条,也就是最高职位曾达 至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赵紫阳政治、水平与位置不相匹配。考虑时局,邓小平之所以重用“年 轻”的胡耀邦、赵紫阳,或许也因他们各方面思想认识水平上同样“年轻”吧。

1980年5、6月讨论制定六五计划时,陈云提出确保财政平衡、信贷平衡,为此可放缓经济增 速,大大压缩基建规模、预防财政赤字、通货膨胀。

邓小平支持大力开放经济特区、吸引外资;陈云对沿海地区资本和外资投机较为警惕,对资 本的唯一目的是超额利润保持警惕,对特区有意见,希望任用的沿海领导人更为思想坚定而 不是头脑灵活。赵紫阳书中认为1981、1982年对沿海地区经济领域犯罪的打击由陈云主导, 有扩大化的错误,有碍于改革开放进程。

1984年因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信贷发放过猛、过多,基建规模过大,导致通货膨胀。陈云支 持大缩基建和财政赤字,赵紫阳支持较为柔和的软着陆。

多种资料中认为胡耀邦作为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人,缺乏与职位相相称的老成持重和政治、经 济知识,好大喜功。另一方面,胡耀邦个人身上似乎有着唐吉坷德式的理想色彩,并敢于为 理想以身犯险,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往往都一致高度赞誉他的个人品德,笔者也不例外。问 题是胡耀邦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缺乏实现理想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简单总结为大德小能, 这在各国政坛来说都很难有好结局,这种失衡也不比其他错配更加优越,同样可能对国家和 人民造成极大和无可挽回的恶果。

胡耀邦对产值和经济发展速度不是一般乐观,漠视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这种乐观中有他宏 观经济认识水平低的原因,和陈云意见两极。

中国因社会变革产生了民间人心的激荡与彷偟;因对往过的反思,知识界首先开始探讨毛时 代人道主义的缺失;因权力寻租、官僚腐败、经济通膨等问题民间也有反对声音。至始至终, 胡耀邦对知识界自由一向抱有支持态度,在1983年批判了邓力群等激进左派所要求的“清除 精神污染”运动,与激进左派矛盾加深。后来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上,与党内实 权老人产生激烈矛盾,成为其下台的根本原因。据林牧《习仲勋晚年的几件大事》回忆,这 一时期支持胡耀邦的高层领导人有赵紫阳、习仲勋、李先念和万里。

赵紫阳认为邓小平与胡耀邦决裂的根本原因是胡耀邦相对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化。当时民间有 些声音要求“民主”政治,以一些高校师生为代表。1985年9月18日,北京85学潮时有个别学 生打出了反对邓小平、胡耀邦的口号。胡耀邦对此不太在意,邓小平意见较大。

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闭幕时,陆定一不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提法,认为这是文革时整 人的提法,王震、薄一波主张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对此胡耀邦的表态模棱两可,邓小平作 最后发言时批评了陆定一。赵紫阳认为胡耀邦此时表现意义不大,因为在此之前邓已经决定 拿下胡。

86年末全国一些城市兴起学潮。1987年1月1日,北京学生游行。1月2日,当局释放被关押人 士,学潮结束,这成为压倒胡耀邦的最后一根稻草。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其实就是坚持我党一党专政。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能简单等同于 反对民主,不能说是全错或只为维持权贵利益。我国古今历史主流中从未出现过这样一种民 主体制。笔者始终认为,中国目前仍要坚持民主的集中制,民主为辅,集中制为 主。10但是民主成分如何参与到集中制来,特别是民众的民主而非高 层领导人之间的民主,这是中国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特重大问题,并且对这一问题的理 智探讨会艰辛和困难。民主是好的,但空喊口号太容易,具体落实怎么办?中间会出现什么 样的问题?直至今日,个别“进步”学生和师生仍存在着心中激情满满、脑中空空荡荡的严 重缺陷,不考虑历史现实。

胡耀邦下台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老人“退不退”的问题。1985年胡耀邦与时任香港《百姓》 杂志主编陆铿谈话时以及86年访欧及与四川省代表谈话时,在老人们“退不退”问题的回答 上表现不力。

在1987年1月追究胡耀邦错误,致使胡耀邦辞职的会议上,有人率先就老人“退不退”的问题 发难胡耀邦,这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诛心之论。这个人是谁?赵紫阳《改革历程》里说是余 秋里,其他资料有说是赵紫阳。

胡耀邦辞职后,邓力群中宣部部长被免,解散书记处研究室,《红旗》杂志停刊,以及邓力群在 十三大落选,引起了陈云、王震、李先念等人等对赵紫阳的不满。“他们认为,胡耀邦那个时 候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我却干了。”赵紫阳认为是人心所向的结果。

据赵紫阳《改革历程》记载,1987年10月25日,赵紫阳正在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作《沿 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大会报告时,陈云中途离席。

1988年1月,在严重通货膨胀的态势下,赵紫阳希望沿海发展更快些,进口国外原料,利用国 内劳动力密集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在发达国家转向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生产的形势 下发展出口,姚依林、李鹏担心会给全国经济过热带来影响和地缘发展不平衡,陈云等老 人担心进口国外原料后向国外的出口是否能够通畅。就今天看来,邓小平支持下的赵紫阳这 一举措是正确的,并为今日中国成为当今世界工厂奠定了基调,功不可没。

赵紫阳在《改革历程》中,将1988年、1989年严重通货膨胀的问题归于邓小平为解决双轨制 问题、实现并轨,采取了大幅放开市场价格的“价格闯关”。赵认为

1988 年出现的物价上涨 18.5%的严重通货膨胀,问题既不出在信贷的失控,也不是出在基 建规模过大,这两项都没有超过原“软着陆”方针下所规定的指标。主要问题是出在储蓄存 款大量下降……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我们不采取上述的思路和做法,而是继续实行调放结 合的方针,如果说感到过去步子太小了,可以把物价放开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更快一些。同 时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使银行利息高于物价上涨指数,实行保值储蓄,1988年严重的 通货膨胀是可以避免的。

赵认为如果不实行激进价格闯关,调控结合,在的“软着陆”方针,只要保值储蓄那么 在“软着陆”下物价放开更大一点也不会出现问题。笔者认为,赵的说法明显站不住脚,这 几条无法同时成立,保值储蓄如何能够与通膨、基建、价改、贷款利率、中央财政负担等方 面割裂开来单独实现呢?同期陈云、李鹏、姚依林的一些担心是正确的。

赵紫阳和胡耀邦对经济问题缺乏太多所应具备的知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的 复杂关联认知相当浅薄。陈云对胡、赵二人的批评多数成立,认为要辩证看待市场经济的思 想也成立,多数高层领导人甚至西方媒体普遍认为陈云处事稳健审慎、经济知识扎实、遵守 党的纪律、党性强、阶级情感强。这里并不是完全肯定陈云。陈云的弊端是政治和经济上过 于相信计划,但因陈云当时处于被动、保守一方,在激进变革为主流的形势下,他的理论错 误没有足够的表现空间。

邓小平与陈云虽然分属两个派别,存在意见分歧,但达成了不公开化两人分歧的默契,两人 间不直接冲突,互有吸收和让步。在邓小平1992年1、2月南巡后,作为保守派的陈云随即 在4月份访问上海并表扬了上海改革开放的发展。笔者认为两人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民主,对 党的团结起到了好的作用。

1989年政治风波,加之之前经济发展过快带来的问题,保守派势力进一步发展。保守派希望 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均加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思想不变,政治上只要求一党专政, 经济上要继续改开,奔向市场经济。针对苏联解体的总结,保守派和自由派也有不同看法。 邓此时在中央处于下风,难以较好传达贯彻他的执政思想。

1991年1月1日,皇甫平(作者原名周瑞金,笔名“皇甫平”应取黄埔辅助邓小平之意。)在 上海《解放日报》援引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同志讲话“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发表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3月4月间,皇甫平连发三篇文章,引发国家上下激 辩。“4月8日,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补选朱镕基为国务院副总理。他还兼任国务院生产办 公室主任、党组书记。”但自由派仍未取得优势。

邓小平1992年1、2月以全家度假为由再次南巡,争取到省委省政府和军队的支持,以类似 于“地方包围中央”的方式,实现了他的政治抱负,确定了坚定不移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

钱理群对事不对人的分解了当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批判性相当强,但对于此时自由派战胜 保守派还是较为肯定。“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及时阻止了向‘阶级斗争治国’的毛泽东路 线回归的倾向,将中国重新拉回到‘改革开放’的轨道,这又是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笔 者认同钱理群的看法。

通宝推:文化体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