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Joshua Freeman:巨兽兴亡录 -- 万年看客

共:💬77 🌺39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7,褪色的愿景

关于洛威尔的辩论提起了一个早已反复出现过许多次的问题:工厂体系是否具有压迫工人与威胁社会凝聚力的先天本性呢?还是说工厂的性质也会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呢?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开始接受了布朗森、托克维尔与卢瑟的观点。在英国,棉纺厂很快就让人们广泛认同了工厂正在创建一个全新阶级社会的理念,这一理念在美国的传播则遭遇了一段空白期,在此期间大型工厂与另一项理念联系在了一起:工业与共和主义社群完全可以共存。不过到了南北战争时期,工厂体系本身的变革已经在洛威尔与其他棉纺中心显现了出来,致使“商业乌托邦”的愿景也失去了光泽。

最重要的是,劳动力组成的变化改变了公众对于新英格兰纺织厂的认知。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新英格兰的年轻人们对于工资、工时以及加重工作量的不满越发加剧,三十年代的系列罢工与十小时运动都是明证。于是前往工厂城镇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了。另一方面,留在农村的年轻女性面前也冒出了更多选择。铁路使得进城或者前往西部都更加容易了。公共教育的普及则使得教师职位的数量大幅攀升,工资也随之提高。

对于工厂来说十分幸运的是,正当来自农村的人流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逐渐消退之际,因为饥荒而大批逃离爱尔兰的移民又提供了全新的劳动力来源。1846-1847年之间,美国的爱尔兰移民数量翻了一番还多,到1851年又再次翻了一番还多。洛威尔与其他棉纺城镇历来都有爱尔兰工人,当初开掘运河以及兴建厂房都有爱尔兰男性的一份力量。但是直到1840年以前纺织公司一般都并不待见爱尔兰女性。1845年,洛威尔纺织厂的女工当中只有7%是爱尔兰裔。不过人力短缺的实际情况终究还是压倒了偏见与歧视。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爱尔兰裔女性在洛威尔与其他棉纺城镇已经占到了纺织女工总数的一半。1860年,汉密尔顿工厂60%的雇员都出生在国外。

移民工人数量的增加还带来了其它改变。比方说洛威尔式工厂倒退回了早先的斯莱特模式,开始越来越多地雇佣童工尤其是男孩,因为移民家庭需要全家人一起工作才能糊口。男性移民开始从事原本只有女性才会做的工作,并且接受原本只有女性才会接受的工资,就此消解了工厂里原本的的性别分工。同样是在1860年的汉密尔顿工厂,成年男性已经占到了员工总数的30%。

移民家庭的全家打工模式促成了宿舍体系与公司家长主义的衰退。洛威尔的各家公司修建工厂的速度逐渐超过了修建宿舍的速度,到1848年干脆不再修建宿舍了。曾几何时各家公司还需要依靠体制安排来吸引年轻的农村姑娘前来打工并且宽慰她们的父母不要担心,如今这些体制安排已经变得越来越流于表面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各家公司逐渐放弃了单身女工必须参与教堂礼拜并且住在公司宿舍里的规定。占比越来越大的劳动力——其中也包括越来越多的单身女性——要么住在并非公司所有的宿舍里,要么干脆自己租房住。公司宿舍体制坚持延续了一段时间——1888至1891年之间布特工厂仍有四分之一的劳动力住在公司宿舍里——但是随着移民工人的数量日益增长,公司宿舍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小了。

随着工厂带给人们的新奇感逐渐褪去,“广大的土地上有那么多姑娘”——至少是生在美国本土的姑娘——这样的盛景日渐萎缩,公司家长主义逐步衰退,游客、政客与作家们也失去了对于洛威尔的兴趣。但是尽管公众关注转向了其他地方,工厂却依然还在继续扩张。南北战争刺激了工厂的增长。由于搞不到棉花,生棉价格一路飙升,于是许多洛威尔工厂都抛售了手头的生棉存货,从而获取了一笔意外之财。接下来这些没了原料的公司纷纷减产或者停产,其中一部分公司趁着休憩之机进行了扩建或者现代化改造。布特工厂添了两栋厂房并且更换掉了大部分机器,战后又新添了一座厂房并且开始用蒸汽动力来补充水力。1890年工厂雇佣了超过两千名工人。这个规模固然不小,但是与依然无法梅里麦克以及洛威尔相比,前者雇佣了超过三千人,后者雇佣了超过四千五百人。

在附近的劳伦斯,1857年的经济下行迫使三家工厂破产。但是南北战争也带来了一轮繁荣。与洛威尔不同,劳伦斯的工厂大都紧握着生棉存货从而维持生产。原有工厂扩大了规模,新工厂不断拔地而起并且在战后继续扩张,增长规模远远压倒了洛威尔。为了对冲棉花产品的繁荣崩溃循环,绝大多数劳伦斯工厂也会生产羊毛或者毛毡织品。劳伦斯有一家名叫伍德纺织厂的工厂,由美国羊毛公司控股,在二十世纪初期雇佣了七千多名工人。总体来看,马萨诸塞州棉纺行业的用工人数从1870年的135000人增加到了1905年的310000人。在新汉普郡,阿莫斯克亚格公司不断扩张,最终拥有了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厂区。

随着新英格兰的纺织厂不断增长,法属加拿大移民也跟随着爱尔兰移民的脚步走进了工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后者。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其他移民团体也开始在纺织厂工作,主要是东南欧移民,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叙利亚等地的较小团体。对于一部分新来者来说,工厂工作给他们带来的感受与早年间的新英格兰人大同小异。法属加拿大移民珂拉.派勒林于1912年来到阿莫斯克亚格工作,当时年仅十一岁。她觉得“这里好比天堂,因为你能拿到属于你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但是对于许多其他人来说,工厂工作与工厂城镇生活的体验远远没这么积极,因为工作环境不断恶化,广泛扩散的贫困也成为了工厂城镇的特征。根据史学家阿迪斯.卡梅伦的说法,“到了1910年,狄更斯小说的读者们肯定会觉得劳伦斯的市容市貌十分熟悉:灰蒙蒙的街道,凌乱不堪的小巷,黝黑的水沟,恶臭的紫色河流,一堆堆覆盖着煤烟的砖质建筑,墙壁单薄、内里潮湿、秽物满溢的公厕——这些秽物流淌进一条条露天式排水道,排水道又蜿蜒穿过了这座城市的最阴暗角落。”

自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之后,新英格兰纺织厂但凡登上新闻大都是因为这样那样的丑事。1860年1月,位于劳伦斯、建厂七年的彭伯顿纺织厂垮塌了,原因是质量低劣的铸铁梁柱无法承受机器的重量与震动。工厂垮塌后随即又爆发火灾,烧尽了废墟与受困其中的工人们。这次事故造成百余人死亡,重伤人数远远更多,直到今天依然是美国工业历史上最惨重的生产事故。远在夏威夷的报刊杂志都报道了这场灾难,描述了“令人心痛的骇人景象”,还搭配了救援现场与焦黑遗骸的手绘图片。还有些报纸更进一步,不满足于事故调查人员认为工厂建筑师要负主要责任的结论,认为酿成灾难的罪魁祸首是拥有这家工厂的“富有的波士顿慈善家们”以及“全然罔顾……雇员人身安全”的工厂管理者们,认为这些人玷污了工厂主群体的声誉。此外童工也为纺织厂招来了不少负面关注。二十世纪初期,美国掀起了禁止童工进入煤矿与工厂的运动,纺织也成为了遭受针对的行业之一。列维.海因在1909年为全国童工委员会拍摄的阿莫斯克亚格童工组照已经成为了一代经典。*

*【实际上,当海因造访阿莫斯克亚格的时候,十六岁以下的童工仅仅占到了新英格兰纺织业劳动力的很小一部分:在新汉普郡占到2%,在马萨诸塞州占到5.7%,在罗德岛占到6%。相比之下,十六岁以下童工在全国劳动力当中的占比则高达10.4%,在密西西比州更是高达20.3%。】

劳务冲突进一步埋葬了新英格兰纺织厂能够避免欧洲工业弊病的理念。南北战争之后,纺织行业罢工越发司空见惯,有些罢工的参与者主要是人数有限的男性熟练技工,例如骡机纺纱工。还有些时候女工或者跨越性别与技能分界的同盟也会发动罢工。劳伦斯的工人在1867年、1875年以及1881年各自发动过一次短期罢工,又在1882年发动了一次长期罢工并且招致了全国关注。此外在1902年的劳伦斯以及1903年的洛威尔还各自发生过一次失败的罢工。

1912年,源自新英格兰纺织厂的未来愿景最后一次吸引了全体美国人的注意力。这一年政府通过了限制工时的法律,劳伦斯工厂主的应对之策则是削减工资,于是一万四千名工人随即发动了为期两个月的罢工。社会主义者、国会众议员维克多.博格声称:“劳伦斯的罢工是工资阶级反抗无法忍受的恶劣环境的义举。”在世界产业工人组织派来的热切领导人的组织之下,四十个不同族裔群体的男女工人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个多语言委员会来指挥斗争。劳伦斯罢工者大都是半熟练移民工人,主流劳工运动领导人曾经断言谁也不可能将这些人组织起来。但是这些工人展现出来的斗争精神与团结意识却激励了全国各地的激进分子与工会主义者去畅想全新劳工运动的来临以及一个脱胎换骨的美国。为了镇压罢工,工厂主与政府官员们宣布施行戒严法律,禁止公众集会,用莫须有的罪名逮捕罢工领袖,调动国民警卫队,殴打罢工者及其支持者。耗尽食物与金钱的罢工者试图将子女送到外地与支持者同住,警察与打手们则试图阻止孩子们离开。他们在火车站抡起棍棒,无论对面是成人还是儿童都没头没脑地一通砸下去。工厂主的这一举措终于玩过了火,激发了全国上下的一片声讨,最终促使他们决定放弃削减工资的决定,转而提升工资。这次罢工以工人们的胜利而告终。*

*【博格还说过,“任何国家的白人男女都情愿忍受一定程度的奴役,但是不能超过这个限度。劳伦斯似乎已经迫使他们逼近了忍耐的极限。”诚然,这话有点种族主义色彩,不过那时候很多社会主义者都这么说话。】

不过罢工胜利之后世界产业工人组织并没能趁机巩固自己的权力。还要再等二十年新英格兰纺织工人才会最终创建稳定的工会。此时洛威尔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波士顿联合体修建的纺织厂现代化进度很慢,并且时刻面对着南方纺织厂的低成本竞争(其中有些工厂还是新英格兰工厂主资助修建的)。因此这些工厂在二十世纪初接二连三地关门大吉了。阿莫斯克亚格纺织厂于1936年停产。重建后的彭伯顿纺织厂于1938年停产。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最后几家最早兴建的洛威尔工厂也先后停产了。劳伦斯以及新英格兰其他地区还在零敲碎打地进行纺织生产,但是弗朗西斯.卡波特.洛威尔发起的伟大实验已经结束了。

早在洛威尔工厂纷纷关门之前很久,美国就已经取代英国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工业国。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工厂产品的出口量就已经超过了英国。到一战时期,美国制造业总产量已经超过了英法德三国的总和。美国制造业一飞冲天式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本身的规模增长。1890年美国人口达到了6300万人,远远超过了英国的3300万人,*法国的3800万人以及德国的4900万人。正是巨大的国内市场保障了廉价标准化商品的大量生产。

*【这里的英国人口并不包括爱尔兰。】

洛威尔助推美国开启了工业时代并且最终登上了全球工业霸主的宝座。这套体系在诞生之初曾经饱受好评,因为它承诺要将机械化制造业与共和主义价值融合在一起,从而创建一个“商业乌托邦”。人们常说美国是一片充满新起点与无限可能的土地,不会像旧世界那样遭受阶级分裂与不平等的荼毒,洛威尔商业乌托邦的创建则将会成为这种说法的明证。长期以来美国人一直担心工业化会对他们的农业共和国造成不良影响,而洛威尔则为美国制造业成功创建了一套不同的社会与文化模式,不仅缓解了人们的顾虑,还促成了一项全新的社会共识:进步就等于通过机械化与大型企业来提高生产力。当洛威尔淡出世人的视野时,美国人已经结结实实地拥抱了美国未来要以工业为基石的愿景。1912年,洛威尔在陷入遗忘与朽坏之前最后一次主导了全国新闻。讽刺的是,洛威尔的推广者们一直声称这套工业体系能够避免阶级战争,但恰恰正是阶级战争成为了这一轮新闻报道的题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