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2015年12月“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镇压事件述评 -- 包子1971

共:💬30 🌺14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服务部的发展历程

服务部的发展历程

经过十几年的市场化改革,九十年代后期,珠三角已经遍布工厂,有港台外资,也有本地老板。厂里的工人收入很低,经历了种种磨难:上班时间长、无休息日、劳动环境恶劣、吃住条件差、管理任意打骂、克扣或拖欠工资,以及在厂外被查暂住证的治安联防队追得东躲西藏。特别吓人的,是大量的工伤[5]。长期以来,珠三角的劳资纠纷中,老板总是很嚣张,而国家对工人的苦难视而不见[6]。身陷劳资纠纷的工人往往两眼一抹黑,急需内行人士的切实指点,也决定了早晚有人填补这个“顾问”领域的空白[7]。从九十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珠三角先是出现了香港社运人士开办的一批劳工服务机构[8],随后涌现的类似组织,多半由内地人发起,比如1998年在广州番禺挂牌的“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

服务部最初的工作,是向跟厂里打官司的工人,尤其是工伤工人,提供咨询、代写文书,收取一点案件代理费。它的负责人(以及法律意义的所有者)曾飞洋是广东人,学过法律专业,当过公务员,也进过律所。相比官方法律援助的繁琐程序[9],相比当时许多收费律师对工人的糊弄、敷衍,服务部要简单实在得多。坚持数年后,服务部开始得到境外资助,不再向工人收费。

站稳脚跟的服务部,不仅协助工人解决在厂内的纠纷,还提供了“茶馆”式的交友机会,让工人多了一个消磨业余时间的去处(关键是不收费!)。它的活动范围也日益扩大:医院工伤探访;法律咨询;职业安全与健康讲座;文艺联欢;出版刊物;慰问附近社区;培养志愿者;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项目,在指定工厂调研和培训。

由于珠三角工人长期缺乏解决问题的可靠渠道(更不必说免费二字!),只要有经费、一两个熟悉相关法律以及劳资关系“内情”的工作人员,加上相对合法的身份,任何劳工服务机构,都不难吸引一些工人。可以说,因为需求太大,一家机构只要还在运转,总有工人上门求助或参加文娱活动。

多年来,服务部接待过成百上千的工人,协助解决了不少人的困难,甚至得到了当地团委、工会的表扬。随着实践的积累,服务部培养出一批熟练工作人员,他们中的部分人先后拉到赞助出去单干了,各自创办的机构分布广州周边,与“老东家”服务部保持了互助关系。

不过,在国家眼里,像服务部这种在工人中活动(!)、而且掺和劳资纠纷的体制外机构,未尝不可生存,但肯定要打入另册,控制活动范围,不时敲敲警钟[10]。许多年里,珠三角当局一直拒绝任何劳工服务机构的民政注册,让它们只能以工商注册的尴尬身份活动,限制了进一步赢得工人信任的空间。服务部在番禺,也被同一问题长期困扰。曾飞洋虽百般向国家示好[11],希望吃上“公家饭”(比如拿到国家的社工项目),可还是成不了官府眼里的自己人[12]。

话说回来,身为机构的所有者,只要资金稳定,不被官方定性为敌对分子,曾飞洋就足以保障自己这一摊“事业”的安稳,过着不错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