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红朝故旧录—陈永贵传奇 -- 苏仙岭

共:💬182 🌺2473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本狐老娘下乡的地方属于川东平行岭谷区的山地

这里的山比川中丘陵、川西龙泉山啥的高得多,但和大巴山深处、巫山、武陵山、川西龙门山等相比,差的还远。

小时候跟着老娘的学生上山打过柴,据说,主要是跟着哥哥姐姐们玩,顺便捣乱。

督工那篇文章,本狐读着,觉得很开脑洞,非常有意思,一个是“城市人口、地下水污染、王府井甜水井”,再一个就是“燃料、开水”。

督工文章里引用了两篇文章,一个是几百年前宗族争械斗争夺柴山,一个是建国后高院转发各地山林水利争斗。

知乎幽兰的文章里提到杨绛回忆五七干校:

1970 年,作家杨绛下放至河南 " 五七干校 " 从事农业劳动,不得不喝生水,因为 " 在当地,草也是希罕物品,干草都连根铲下充燃料。"这种燃料短缺,直到 80 年代,仍频繁见诸各种官方资料。

70 年代,官方提倡搞 " 人工沼气 ",核心宣传内容之一就是 " 办了沼气,解决了燃料不足的困难,改变了部分群众原来喝生水的情况 ";80 年代全国推广省柴灶,核心宣传内容之一同样是 " 解决了农村部分群众喝开水难的问题,方便了群众的生活,节约了柴草和煤炭。"

多数中国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喝上热水,时间已是 90 年代中期,距今不过 20 年。这一点,可以由保温瓶的普及程度观察得知:1957 年,全国保温瓶年产量只有 0.3 亿个,1975 年只有 0.69 亿个;1983 年,年产量飙升至 1.38 亿个,1984 年达 1.49 亿个,1988 年为 2.07 亿个;1994 年为 2.38 亿个;1997 年为 2.66 亿个,达到了最高峰值。

从当年人均煤产量、粮食产量(秸秆)、人均森林覆盖率来看,我倒觉得,督工的说法在大多数农村可能是适用的,尤其是森林覆盖率低的北方农村以及人口密集、缺乏山林的南方农村。

解放前,成都有不少城市贫民家庭,生活窘迫,每天做短工、打戳戳,靠买“升升米、把把柴”吃“对时饭”度日,这种家庭,恐怕是没法保障开水。

家乡的甜水井和苦水井

忘了哪年开始,地里打出了深水机井,浇地用上了抽水机。但是,我们吃的水和用的水,还是要到井里去挑的。那时家家都有两口盛水的大瓮,一个用来盛甜井水,一个用来盛咸井水。大人孩子回家了,口渴了,掀起瓮上的盖子就用瓢舀水喝,冬天也是如此,并没有人觉得不卫生。

我们村里离得近的井都是咸水井,水质苦涩,只能用来洗洗涮涮和饮牲口,也经常有人在井边上洗衣服。饮用水则要去村外的甜水井里挑,离着村里有一里路远的样子。

点看全图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