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两京梦华老赵家-奇说宋朝十八帝之1宋太祖 -- 云横居士

共:💬16 🌺1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两京梦华老赵家-奇说宋朝十八帝之1宋太祖

现在为了实现对“气死历史学家”的戏说的反拨,时兴的是正说,但仔细想来正说有“二十四史”、《通鉴》、《中国通史》在,又何必我等来说,就像宋代历史,一部官修《宋史》就有四百九十六卷,虽然在专业历史研究者看来还有种种欠缺,但对我们这样玩票的还能咋正说?

不过不想正说,自然也不能歪说、邪说,想起“奇正相生”这句话,就叫“奇说”吧――也取“续吐胸中未尽之奇,以酬良友知赏”(钱钟书先生语)之意,但这种叫法就像《功夫》里周星星一样自恋――因为可能一点也不奇,落一个网友和读者的鄙夷“普及”,但普及也好吗,群众也很需要吗――靠,作者你丫就YY吧。

宋代在历史上的地位也不必多说,否则就又要引用陈寅恪先生、邓广铭先生、漆侠先生,然后把本书从畅销书架上拉下来,搞得俺没法养家糊口――我的意思不是说他们的书不好,陈寅恪先生的《文集》都卖火了,可人家能看这样学术著作的主,咋看得上俺这本书啊?俺就遵照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说个故事吧。

就当听一个故事:两京梦华的故事,体味一个流金的时代,有荣耀也有羞辱,有喜悦也有哀伤。

  

  宋太祖姓赵。

这也要说吗?当然要说。

这个赵姓按照宋代官方来头不小,赵姓先祖据说叫作赵玄朗(被宋朝官方称为圣祖),他老人家和印度神话中经常“乘愿再来”的遍入天(毗湿奴)有得一拼,据说当年的黄帝就是他老人家在人间舞台上演的第一出大戏中的主角,最后一次下凡是在五代后唐年间。当然这事当时相信的人也不太多,现代的研究者根据地缘和其他信息分析,其实老赵家倒有很大的可能曾经是安史叛军中的成员(这后面还会详说)。

后来杂剧《赵氏孤儿》剧作的流行也和在元代异族统治下的人民寄托对赵官家的追念有关系,对晋国的这个赵家,宋皇室也是认作祖先的。

他姓赵,名匡胤,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出生在洛阳夹马营,正史中自然也有一段“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的故事。

他父亲赵弘殷(后来被称为宣祖)后梁时在成德军节度使王槠部下为将,曾奉命率领500骑兵参加晋王李存?缘木?队攻打后梁而被李存?粤粲茫?后唐建立后担任禁军军官,迁居当时的首都洛阳。生太祖的时候,他应该还是一个团级军官。

母亲杜氏,就是后来的昭宪杜太后。

“及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但饶是如此,小赵也有一段无业游民的日子,史载“汉初,漫游无所遇,舍襄阳僧寺”,查阅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襄阳已经在与南方割据政权接壤的边界地区,老赵(当时还是小赵)漫游到这里可也正够“漫”的了,不过估计反正手机肯定因为欠费而停机,再如何漫游也不必担心费用超支。

后来演义解释说他是要去陕西找父亲,错走到襄阳的,虽然当时估计没有GPS卫星定位系统,这么错走也未免太夸张了吧?

他在这一带还和地方官的公子发生过冲突,怕遭报复,连夜出逃。

史书说是因为谈论兵法发生争执,这也不怎么让人信服――总觉得有点事后粉饰的味道。

结果,天无绝人之路,有点无路可走的他碰到一个老和尚,建议他向北方发展(莫不是小赵本来可能偷渡到南方或蜀地去),还给了一笔盘缠,原话是“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我给你一笔钱,你到北面地界去捞世界、遇贵人吧!

后汉乾钓元年(公元948年),枢密使郭威(后来的后周太祖)征讨李守贞,小赵应募入伍成为其部属,时年22岁。

广顺初年,补为禁军近卫班直,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郭威养子柴荣当首都开封府尹(在五代和宋,这是备位储贰、成为皇位继承人的标志)的时候,他当上了“开封府马直军使” ;。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柴荣即位,这就是后周世宗。世宗即位后,小赵被调回禁军。

后周和北汉的高平之战中,小赵奋勇当先,协助世宗大败北汉军,立下大功,其军事才能和勇敢给周世宗留下深刻印象。回来后,“拜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他已经成了一个中高级将领。

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他从征淮南,又立大功,积功至殿前都指挥使,拜匡(宋避讳改作定)国军节度使(同州,今陕西大荔)。此时,他只有30岁,后来有人构陷岳飞,就说他说过自己“三十建节,唯本朝太祖如此”,完全属于“大逆不道”,这暂且不论;但由此反映出小赵确实年轻有为,他用了八九年的时间,从一个无名小卒升为高级将领,在中国的HR 历史上,撇开外戚佞幸不论,也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了。

此时,他与他老爸“分典禁军,一时荣之”,但宣祖死后才被追赠武清军节度使,这时老同志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当官,品位和职位还低一些,荣的是儿子,但当然老子的胸怀也是很值得钦佩的。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发生了一件很妖的事,周世宗在文书囊中得到一块木头,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周世宗就撤了他的职,让自己的亲信、威望还不是很高的老赵(虽然他还很年轻,但已经当了节度使这样的大区正职,就改称老赵了)当了殿前都点检,这是殿前司的正长官,执掌禁军,相当于首都卫戍部队司令。

当年,周世宗在万岁殿驾崩,时年三十九岁。

据史载:世宗志在四方,惟恐自己命短而来不及成就功业,就问号称精究术数的大臣王朴,“一旦从容问之曰:朕当得几年?”王朴算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是不是真的会算命看相,这样的问题其实如何回答都不好,就捣浆糊道“陛下以苍生为念,天高听卑,自当蒙福。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世宗听了大喜,说道“若如卿言,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旧五代史》感叹:“知用兵之频并,悯黎民之劳苦,盖有意于康济矣。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后世有很多人因为周世宗的“三十年计划”因为他的早逝没有完成而感到惋惜,周世宗就其表现而言,应该也是一个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好皇帝,但有些事是不能假设的,一开始摧枯拉朽、新天新地,“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但不留神也真不免就哀鸿遍野、天怒人怨。

不过对具体的历史进程来说,如果比老赵大六岁的柴荣能够再活三十年(背景歌声起,我多想再活三十年),在历史上可能就不会有宋朝了,当然如果“大历史”一下,可能周会完成宋的历史任务,但老赵家估计肯定没有这样“曾经阔过”的一段辉煌,所以我觉得有时偶然性对历史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历史盲地怯怯地说)。

  可是现在老柴死了,他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当了皇帝,这就像福远镖局的林震南拿着辟邪剑谱,青城派兴奋地说“赵哥,咱们动手吧!”

  

后周显德六年十一月,镇、定二州紧急军情来报,北汉联合契丹军队前来进犯,后周恭帝宗训元年正月辛丑朔(好象正是初一),派遣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尉、归德节度史赵匡胤带领军队,拿着春节加班的三倍工资出发。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云横居士按:大燕要复国,走他这样的道路才对,在部队里当到中央直属首都卫戍部队副总司令才庶几有戏,练斗转星移练到极至,学少林绝技学到走火,和目标也是风马牛不相及)作为“北上抗辽先遣队”先走,这个时候“主少国疑,中外密有推戴匡胤之意”,开封城里都嚷嚷开了“大军出兵的那一天,点检要做天子啦”,升斗小民、中产阶级都吓得要逃跑――因为五代以来的传统,进京城作皇帝,为了给士兵发奖金,一般都让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老百姓有产的、有妻的都害怕,连中央各部委领导(公卿们)都害怕。

  这时候,“惟内庭晏然不知”,孤儿寡母还在悲伤,根本不知道他们已经江山不保。这就像戴绿帽的丈夫往往是最后一个知道奸情的一样。

  大军随即出发。

有一个军校叫苗训的号称知天文(按照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的说法,这里的天文其实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天文而是星占,《宋史》中说他是“军中知星者”更加准确,在《宋史》中他入的是《方伎传》),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就指给赵匡胤的心腹楚昭辅看――这是啥天文现象俺不知道,但一般你指着给人看,容易受暗示的人也许真能看见,也有另外的可能,就是大家串谋在军中制造舆论,这是宋太祖的“狐鸣篝火”。所以在后世的演义小说中,苗训成了军师,与徐茂公、刘伯温成了一路人物。

部队到了陈桥驿,这地方在今天的河南封丘南,在今黄河北岸,当时在黄河南岸。将士们集中起来商量:“皇帝还是一个小孩子,我们雄纠纠气昂昂渡过黄河去保家卫国,他也不会说我们是最可爱的人,不如让老大先当皇帝,再去北上抗辽也不晚。”史书的写法好像是一场临时起意的兵变,其实这一兵变蓄谋已久,都押衙李处耘(后来此人成了宋太宗赵匡义的老丈人)将商讨结果告诉赵匡胤的弟弟供奉官都知赵匡义和归德掌书记赵普――其实后代有的研究者估计此二人就是主谋。

两人“部分诸将,环列待旦”,派遣牙队军使郭延谟连夜去开封告诉内应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这二人都是太祖“义社十兄弟”中的人物,当时全面留守的负责首都卫戍部队,你看这结义结得多么有含金量?

五代军中常有结义兄弟这样的组织,老赵也有一个叫做“义社十兄弟”的组织,除赵匡胤外,还有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斌、王政忠等九人,这些人史称“勋臣”。除石守信、王审琦外,韩重斌是禁军骑兵主力控鹤军都指挥使,刘廷让是铁骑右厢都指挥使,可以说整个卫戍部队都在他们兄弟手里。

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等人后来升迁比较慢,看来和兵变关系不大。

云横居士说:年轻时候结下的友谊是可贵,“睡在你上铺的兄弟”,除了可以一起喝酒打牌、交流泡妞经验外以后或许还能成为一起做大事的“打虎亲兄弟”,等成了一号人物,再和焕章同志、德邻同志、汉卿同志义结金兰一般没有多大用处。

第二天,将领和士兵来到赵匡胤的营帐,据说老赵当时喝醉了酒,慢慢伸个懒腰起身,却不曾想(强烈怀疑中)被皇位撞了一下腰。将士们做功地道,在外面拔出兵器大叫“俺们没有领袖,您老就做了皇帝吧(不做就剁了你?!我倒!)”

赵匡胤还没来得及说话(设身处地你叫他说好),黄袍就加了身,大家一起拜倒呼万岁,然后把他夹上马(还记得老赵生在夹马营吧),于是后队变前队、前队变后队,浩浩荡荡首都去也――官修史书为尊者讳将老赵写得在整个事件中无比被动,但如果有一糙汉告诉你他昨晚喝醉酒一不当心被舒琪和李丽珍联手强奸,你信吗?

  不过老赵下面的言行就显出他不同于五代被军士拥立的皇帝之间的区别,他说:“你们大家贪图富贵立我为皇帝,就一定要听我的命令,否则,这个老大爷爷我还不稀罕当呢。”大家一起说:“我们不听老大听谁的?”老赵接着说:“太后和皇帝是我的领导,中央各部委官员都是我的同事,你们不能去骚扰欺负,也不能去抢国库和老百姓的东西。听话,大爷有的是银子赏;不听话,我点了你们天灯。”

大家齐声答应,部队于是整队前进。

  回到首都,先派楚昭辅到自己家里通报情况,母亲(昭宪杜太后)的一句话泄了老赵的底,“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早知道你是个要抢班夺权的人,到底给你搞成了。

同时又派潘美去告诉执政的宰相,当时早朝还没有结束,宰相范质抓住王溥的手说:“仓促遣将,吾辈之罪也。”手指掐入王溥的手,几乎出血。老王一句话也不敢说。

  唯一的败笔是善于击剑被称为“王剑儿”的四川人王彦升杀死了试图组织抵抗的韩通和他的全家,给老赵的和平演变涂上了后周忠臣的鲜血,韩通入《宋史-周三臣传》,史书说:王彦升就此被老赵恨上了,所以终身没有当上节度使。但事实上虽然王彦升当时被老赵以“专杀”的罪名拘押并号称要斩首,可随后不仅很快无罪释放,而且照样升官,还当上了韩通生前以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兼任的负责首都治安的“京城巡检”,赵哥没有找替罪羊,总算对得起他,据说后来赵匡胤在开宝寺看到韩通和他儿子的画像,急忙叫人“扫去之”,可见这件事即使不是他指使,他也是一个最大的受益者,韩通的死消除了在首都唯一可能遇到的军事抵抗。虽然手段卑劣、形象受损,但不干可能还不行。

老赵与顾命宰相范质的见面比较戏剧化,史书载老赵流着眼泪说“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好像老赵又很主动,很诚恳、很无奈,

但实际上,范质之前有一句义正词严的责问“先帝养太尉若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骂得也够可以的。

老赵的话茬还没有被老范接过去,军校罗彦环仗剑厉声叫道“吾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这样的人物让人体会到为何连小小草寇黑宋江也要有一个李铁牛,这样一来才能将自己不便说的话、不好干的事借粗人之手之口说了、干了。

  与老赵早有勾结的宰相王溥先拜,范质不得已也拜,但他之前为周太后和小皇帝争取了优待条件,就是“事太后如母,养少主如子,无负先帝旧恩”,老赵只好流着眼泪答应。好玩的是,符太后是世宗的第二个皇后小符后,大符后就是《旧五代史》中的宣懿皇后,是小符后的姐姐,小符后还有一个妹妹是赵匡义的妻子,一口一个先帝养太尉若子,要老赵把弟弟的大姨子,年龄肯定比自己小不少的太后当妈,也算在尽可能的范围里恶心恶心老赵了;还有,他在老赵举行禅让仪式前,一直坚持以太尉这个称呼来称老赵而不肯叫他万岁,虽然多少有点阿Q,但也算他在要保存太后和小皇帝性命、避免前代退位君王被杀的惨剧这个大前提下给老赵让步的同时,聊出一口恶气了。

一切搞定,正式举行禅让仪式,但等人齐了,却没有禅让诏书,一群粗人没想到这个!结果翰林承旨陶谷从袖子中拿出一份,于是就用了这份诏书――老赵心说老陶很懂事,以后要提拔。这天是正月初四,后来被宋朝官方定为节日――开基节。

初一出兵,连接财神的日子都没到,政权已经易手了,这效率!“高,实在是高!”

  自此,老赵完成相关法律手续,成了皇帝,之后本书中称之为宋太祖。他让后周小皇帝当了郑王,符太后当了周太后,小皇帝乾德三年被迁往房州,开宝六年(公元973)年逝世,终年二十岁,被谥为恭帝。太祖算是厚道,已经成年的恭帝肯定尝到做男人的滋味,也留下了包括小旋风柴进等在内的后代,拿着丹书铁券在宋朝一直活得比较滋润。周太后在太平兴国年间入道,号玉清仙师,不久又剃度为尼,号悟真。她也许在青灯黄卷中为他曾经“灭佛”的丈夫忏悔。

  

接下来就要分肥了,史称“论翼戴功”,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都加官并“领节镇”,“余领军者并进爵”;先锋慕容延钊当时在真定手握重兵,宋太祖给了他自己曾经担任过的殿前都点检的职位。

  同时,提升皇弟赵匡义为殿前都虞侯,改名光义,赵普为枢密直学士。

  当年,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和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宋太祖先后镇压平定,这二人都自焚而死,慷慨壮烈,当今的史书也称之为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从一统角度称平定也无妨,但这两人尽忠旧朝,有人评价得好“洛邑所谓顽民,非殷之忠臣乎!”

云横居士说:看多了反正、投诚、起义、天下归心,觉得不识时务的人显得如此可爱。

  

宋代人称太祖为艺祖,因为他多才多艺,当然他不会唱歌不会弹琴也不会说英语,但他武艺高强,骑马射箭都是当时的顶尖好手,后世有所谓“一根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的说法,民间至今还流传四十二式“太祖长拳”;史书中还记载他亲自参与制造战船、检阅炮车、视察水军演习,还亲授医官黜其学艺不精者。

他的经历和个性特征有特殊性,一方面,当皇帝之前他已经是一个现役的高级军事指挥官,一个典型的职业军人;另一方面,他是从民间成长起来的,与汉高祖、明太祖也有一定的共通性。他脾气暴糙的地方史不绝书,但他直爽、厚道,说实话,干实事,天生的帝王气度下面要提到的宋太宗“三头马车也追不上”。

  

据说建隆二年秋七月,宋太祖和石守信等一起喝酒,酒喝痛快之后说:“我没有你们到不了今天的位子,但做皇帝也很艰难,不如做节度使爽,俺每晚都睡不着觉。”石守信等问是为啥呢,照说皇帝也没啥MM需要相思的?太祖说“Naive, too simple. Who don't like this poison ?”这下把老石等吓傻了,韩信、英布、彭越等人物形象一起涌到心头,急忙说:“陛下说哪里话来?现在稳定压倒一切,谁敢动这等心思。”皇帝说:“我知道你们都是好同志,但如果部下贪图富贵,将黄袍给你们披上,你们不也没办法吗?”宋太租用自身经历来打比方,非常有说服力,石等一起要求太祖指一条明路,宋太祖便说了一段有名的话:“人生短短几个秋呀,之所以想要富贵,不过是想金钱多多、娱乐多多,子孙后代不会没钱使用。你们不如辞去军委委员的职务,到地方上去做个官,多批些地,多造些楼堂馆所,多配些生活秘书、保健护士,白天黑夜地喝酒,这样混吃等死,岂不是好?咱们再结个儿女亲家,这样一来君臣之间没有猜疑,就能保护我们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大家有意见也可以提。”大家一起说:“您这么为俺们着想,就连俺们的亲爹也没有这么周到。”

   次日,石守信等称病辞职,宋太祖也没有食言,这段事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有人考证:当年六月,杜太后去世,从礼制上看,太祖七月不太可能聚众饮酒。所以时间上有问题,但即使没有这么戏剧化,宋太祖用说老实话实现了他比较厚道的处理方式,他没有为此杀功臣。

  

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平荆湖(荆南、湖南);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平后蜀;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平定南汉;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平江南(南唐),平南唐前他说的“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一句大实话,但显出武力较强一方的霸气,对方的无言是I服了U,但不是因为你有道理。

  

宋太祖的一系列政策行为前人所论甚多,本书不想多谈,只谈谈以下几个问题:

   乾德二年,他设立封桩库,把平荆南、湖南、西蜀得到的财富都存在此库中,然后将每年的盈余也放进去,准备存到四五百万来向辽赎买燕云十六州,如果契丹不肯,就“以二十匹绢购一胡人首,彼精兵不过十万,止费我二百万匹绢,则虏尽矣。”这种想法过于重视经济实力,但没有意识到这种经济实力乃至整个综合国力要转化为军事力量是需要有一个过程和做大量特殊的军队组织建设和战斗力提高工作的,就像花多少美元购买先进武器也不足以形成真正的战斗力,更何况连武器也不买,那杀一个人发多少钱发多少烟土是恐/怖组织或者土匪的勾当,一国的君王这样想未免有点naive了。

他曾经想迁都洛阳,手下大臣包括皇弟赵光义都反对,后来他说出真实想法是想最终迁到长安,“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因为赵光义以所谓“在德不在险”坚决反对,后来没有迁都,宋太祖感叹:“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我比较怀疑这是后人在北宋灭亡后编造的,否则,宋太祖的政治预见能力就太强了,皇帝中不作第二人想。

  

  宋太祖参观武成王庙,指白起像说:“白起杀死已经投降的人,不武到了极点,怎么可以在这里接受祭祀?”命人去掉了他的像。他认为武成王庙中配享的应该是“功业始终无瑕”的人,所以班超、秦琼等二十三人进来,张飞、关羽等二十二人被退,班超、秦琼等固然是英雄,但如果要“功业始终无瑕”才值得崇敬,是有些荒谬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他可能一直觉得自己对周世宗而言难逃一个篡字,他虽然追赠韩通为中书令,但看到韩通画像就厌恶,他说周世宗看到方面大耳的就杀,自己一直在其身边却没有发现,其中有庆幸、有后怕,但不免有惭负天地的感觉。

  他比较在意自己在历史上的评价,这一方面使他比较尊重史官、尊重士大夫;也在另一方面使得他比较像一个刻意求好的“乡愿”,

  配享武成王庙不是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一代名将在军事史有杰出贡献,体现出聪明才智,应该就“入得武臣王庙”,这道理连有点小聪明才智的“贪贿说风情”的王婆都隐隐懂得,赵官家居然不懂;而且关羽等体现出的英雄气概也是我们民族的正气所在,这样评价古人未免有些扯蛋了。

也许有“功业始终无瑕”的人,但不会有“功业始终无瑕”的时代,宋代的积贫积弱虽然不完全是因为太祖的问题,但他这种思想也对整个时代产生影响,一个由最职业化的军官建立起来的朝代,也始终把对北方的国防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可居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在军事上最没有作为的朝代,这也是一奇。

但宋太祖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古人把“宋祖”和“唐宗”并列,诚不我欺也!《沁园春-雪》说的“稍逊风骚”可能有一些,但这种风骚就算少一些,其人格魅力和历史功绩也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在京剧中他的脸谱是全部红色的,这一方面可能反映他本人写实的一面(高血压?),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自我形象塑造卓有成效,他这种路数的一般就是白脸了,当然他开创的朝代比曹魏长很多,也是另外一个原因。

   宋太祖凡三娶(正妻),第一个是孝惠贺皇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去世;是年,续娶孝明王皇后,可能因为连续生育子女(都夭折)或疾病,于乾德元年(963年)去世,去世时只有二十二岁;第三个妻子孝章宋皇后开宝元年(968)来归太祖,时年十七岁;二十五岁守寡,太宗一直对她不太礼遇(原因详后),至道元年(995年)四十四岁时去世。

程(砚秋)派名剧《贺后骂殿》表现太祖贺皇后将黑心肠篡位并迫害太祖儿子的太宗骂了个狗血淋头,在艺术上登峰造极,但完全不合历史事实,如果有人骂宋太宗的话,也不会是太祖没有得天下时就去世的贺后。

所以文艺作品戏说历史的时间一长也就成了高雅艺术,老盯着还珠格格小燕子、纪大烟袋刘罗锅开骂也不一定对。

宋太祖爱喝酒,但好像不是特别好色,后世还有《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故事里的小赵仿佛柳下惠一般。

  太祖长子燕王德昭九世孙赵昀为南宋理宗,十世孙赵堆为度宗、恭帝赵(这字打不出呀)、端宗赵?g、末帝赵?m均为度宗之子。

   太祖少子秦王德芳六世孙赵?Y为南宋孝宗,孝宗子赵??为光宗,光宗子赵扩为宁宗。

  至于宋朝的帝系为何会在太祖后人和太宗后人之间转来转去,就是后话了。

太祖的死就是所谓的“烛影斧声”。

杭州僧人文莹所著《湘山野录》中说,在一个“天地陡变,雨雹并降”的黑夜,太祖急召光义进宫,延入寝宫,随后把宦者,宫女都赶出去,两人一起“闷倒驴”.喝大酒,但遥见烛影之下,"帝引柱斧戳雪"。是夕,太宗留宿禁中,而“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烛影斧声”一词的原委,大致如此而已。此案的关键道具"柱斧”,又叫"玉柱斧”、“玉斧",,是太祖心爱的水晶柄的玩具,很小,一头是棍子,一头呈斧形.玉斧可以用来敲不“识做”的大臣的牙齿,但并非利器,也不是法医学意义上可以杀人的钝器。后世有些人对"烛影斧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加以演义,甚至于明示暗示宋太宗用柱斧杀害太祖而夺得大位,严格来说是子虚乌有,连疑罪从无也不是。

  但演义中太宗看到太祖宋后(开宝皇后)后的对白蹊跷――宋后不禁泣告道:“我母子的性命,均托付官家。”光义道:“当共保富贵,幸毋过虑!”

这读来已经仿佛高手过招,但究竟是宋后违背太祖承诺意图立子还是太宗图谋大位,真的可以说是有些事情,真相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旁人想证明什么,已经无力了。”

元宝推荐:沉睡的天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