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对任期选举制度的再认识 (也谈修宪) -- Ace

共:💬78 🌺236 🌵1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假期结束,咱们聊聊人类可以通过语言传递看不到的信息。

本来想聊聊什么叫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一琢磨这样文不对题,毕竟你问的是没看电影是不是可以评价内容的问题。那就针对性强一点,谈谈人类可以通过语言传递看不到的信息的问题。

我写了这么多字,虽然没有当面和你说话,你多少也是知道我的意思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人类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向他人传递他人所没有看到的信息。

当然,韩非子也谈到,过分依赖间接材料也是容易出错的。所以我没有讨论具体的拍摄技术问题。而是通过间接评价,笼统地推测电影本身具有较高的水准。

但是我并没有打算去谈什么电影的技术问题。我谈的是陪审团的问题。

就陪审团制度而言,这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电影,介绍了陪审团制度存在一个陪审员不称职的问题。当然,电影本身是正面的、积极的,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让陪审员变得合格的故事,表现出了电影人的较为积极和进步的社会责任感。——而你局限于这个故事之内,并完全为故事所俘虏,跟故事走了。

你讲的内容都是有倾向性。比如你这句话:“这电影整体感觉是说明只要有一个人有合理怀疑,就可产生防线去防止冤案。”

你把“合理”两字去掉,再把“冤”去掉。再看看你这句话:

“这电影整体感觉是说明只要有一个人有怀疑,就可产生防线去防止‘案’。”把这句话完全缩减下来,就是“电影说明一个坚持己见的陪审员就可以决定案件走向”。

当然,你强调的是“合理”和“防止冤案”。

为什么说你局限于在故事里了呢?因为你只看到了故事想要讲给你的积极一面,完全忘记了这个故事里无意中透露的更加普遍的信息:

大部分陪审员是不在乎案件是不是冤枉的。

这是电影里始终在踩低的一个内容,你看了电影,居然把这个至关重要的故事背景给忘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了。一车柴火上面粘了根毫毛你看见了,这车柴火却被你忘了。

而根据电影里这个基本设定,这个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推出一个结论:

既然大部分陪审员都不在乎案件真伪,那么根据统计学规律,正常随机抽取的陪审员,大部分时候都应该由这些不在乎案件真伪的人组成。

也就是说,陪审团里有一个负责任并且可以搞定其他人的好人的机会是很低的。

这还仅仅是就电影的设定谈陪审团。

如果是以社会现实来谈,那就更有趣了。因为现实中律师和法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选取有利于自己的陪审团。

电影没有讲这个问题。

对于信息材料,要善于挖掘。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故事都会讲述很多信息。但是不要只看故事设计者想讲述的内容。

很久以前我看过一篇通话故事。那篇故事的主旨很奇怪,我当时很不理解,就随便记在了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见识到了越来越多的营销宣传手段之后,我才知道那个故事究竟在讲些什么。故事讲述的是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很喜欢讲故事,有一个小猫非常讨厌那些有教益的故事。一听到这样的故事就大叫着我最讨要有教益的故事啦。结果碰巧有个小鸟还是讲了一个故事,讲完之后就说到这个故事教育我们什么什么,小猫大叫着又是一个有教益的故事。当时我觉得很奇怪,这个故事为什么反对有教益的故事呢?他本身的教益是什么呢?后来我才明白,这个故事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反对各种鸡汤营销的。当然这个反对比较简单。成年人不能单纯地反对了事,还是要学会从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的。当然了,鸡汤里混杂的垃圾太多,提取的时候费时费力,所以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搞鸡汤提纯。

你看,我又通过语言描述给你介绍了一个你没看过的童话故事。

很早以前我谈到过信任的问题。我分析说,对不同的人和事要保持相称的信任。比如说可以信七分,就按照七分去信;再比如说,有个人绝对不会害你,你可以绝对信任他,但是他的能力有限,你就要注意对他提供的信息保持适当的信任而不是无条件信任;有个人可以绝对信任,然后他信任别人,他信任的人又信任另外一个人,形成一个信任链,但是信任链末端的人,未必是你可以信任的。

在讨论陪审团制度时,我就是依照这个方法去了解有关《十二怒汉》的电影信息的。我选取了比较公认的介绍,事实上我对这个介绍的选择并未遭到有力的质疑。你对我的质疑也仅仅建立在“我没看”这个基础之上——而这还是我告诉你的。我要是有意隐瞒,你看得出来?我明确提出我没看过这个电影这一点,就是为了保证出现疏漏可以有人纠错——注意,我在已经选取了比较可信的描述的情况下,依旧建立了备份的验证纠错机制。你的确提出了不同意见,只是你仅仅局限在更加细致的细节上了,与我所采用的描述并不冲突。

这就好像我听大家说有一片葱翠的竹林,这些人共同称赞说那个地方的竹林特别美丽,而且从来没有人质疑过这个说法。我因此推断说这个葱翠的竹林一定有很多竹叶,而你说,你都没看过你怎么知道的,竹林里的竹叶又细又长。

你追究的这个东西,其实没什么意思。我们所描述的事情,从细节细化程度上来说,不是一个细化程度上的。如果我看的是放大五倍的细节,你看的就是放大五百倍的。乍看上去,看得更加细致会更准确,但是有时候,看得太细,就看不到整体结构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因为过度关注细节为失去整体的问题,在平时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避免。

以上是解释为什么不看电影也可以解析事情。

以下谈一谈槽点。

第一个槽点就是对陪审团制度过度迷信。这一点是遍及全文的。

第二个是所谓我国司法的不独立性。这一点其实也是遍及全文的。

第三个是中间看起来很客观公正的论述,却建立在以上两个槽点的基础上,结果这种客观公正变得非常滑稽。

司法的不独立性这个问题,是建立在司法独立的迷思之上的。司法独立是欧美司法界为自己做的重大宣传之一。我们只要看一看两德统一之后对东德党政军经各界骨干人员进行的司法审判就知道这纯粹是宣传。我们只要看一看美国对左翼人士的各种迫害就知道这纯粹是宣传。我们只要看一看英国各种绿忌讳的判决就知道这纯粹是宣传。

司法从来不曾真正独立,因为司法不是真空中的球形鸡。

我们可以模拟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国外有一个和中国偏僻山区一样通过拐卖妇女娶媳妇的地方,他们自己的法庭在审理拐卖妇女案件时陪审团通常会如何认定案件呢?一个企图逃走的妇女多半是有罪的,一个拐卖、强奸妇女的买主应该是无罪的。这真是一个完备的司法体系。你会说这样的案例报上去是不会得到认同的。人家傻吗?会写明是这样的案子?

你的陪审团救不了这样的案子。

陪审团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约束律师与法官造法的随意性。但是陪审团从来不是一个具备坚强抗噪能力的组织,大部分时候他们还是要被律师和法官诱导的。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来思考一下陪审团是怎么运作的。

大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吧,美国发生了一起案件。几个女人发现有犯罪分子到她们楼里强奸妇女,于是躲起来报警。警察赶到之后,随便转了几圈,没见到人,就走了。而这几个人见到警察来了,就悄悄下楼去找警察。但是警察已经走了嘛,就没找到。然后歹徒发现了她们几个,就把她们也强奸了。事后她们就去状告警察。经过美国陪审团制度的良好运转,法官宣布,警察没有保护公民安全的义务。从此之后拥枪运动就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我想知道的是,你说的有良心的陪审团,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据说当时也是舆论哗然的。当然喽,在这个时候,舆论肯定是不得干预司法的。

陪审团的存在本来就是限制司法人员胡搞的,但是实际上限制了什么呢?人家还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很多人大谈特谈美国人持枪是为了打倒美国政府,为什么不想一想美国人民为什么整天居安思危要打倒美国政府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