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36:卫燬——灭邢啟方 -- 桥上

共:💬10 🌺8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36附:034卫懿好鹤3/4

《闵二年传》:

僖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二年,封卫于楚丘。邢迁如归,卫国忘亡。((p 0273)(04020901))(029、034)

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p 0273)(04021001))(034)

我的粗译:

僖之元年(鲁僖公元年,公元前六五九年,周惠王十八年,齐桓公二十七年,卫文公元年),齐桓公把邢的“国”迁到夷仪。二年(鲁僖公二年,公元前六五八年,周惠王十九年,齐桓公二十八年,卫文公二年),又在新都城楚丘重建了卫的“国”。邢人去新地方就像回到家,卫国有这新都城也不再纠结被攻灭的伤痛。

那时,卫国新国君卫文公总穿粗麻布衣服,戴着未染色的帽子,一心致力于充实材用、促进农耕,开放商贸、善待工匠,尊重教师、提倡教育,传播技术,选拔人才。在他元年时,卫国只有革车三十乘;而到他季年,卫国有了革车三百乘。

一些补充:

下面是复原的革车的图片,出自《山东济宁老牛车木制工艺品有限公司》,由图中可见,车厢厢底是由菱形交织的皮革条带制成的,我记得在某处报道中也提到过类似的情况,再结合《定四年传》中所云“吴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p 1542)(11040304))(109、110),可知当时北方诸侯的战车大都是所谓革车,而这革车用到皮革的地方也无非是车厢栏板和车厢厢底,主要结构还得是木制,但车厢栏板和车厢厢底如果在潮湿条件下时间久了会松弛,显然会影响使用,所以才会说“不可久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僖之元年”当公元前六五九年(鲁僖公元年,周惠王十八年,齐桓公二十七年,卫文公元年),“二年”当公元前六五八年(鲁僖公二年,周惠王十九年,齐桓公二十八年,卫文公二年)。

杨伯峻先生注“二年,封卫于楚丘”曰:

齐召南《左传注疏考证》曰:“《传》有追叙,有预叙,此类则预叙也。”《吕氏春秋?简选篇》:“齐桓公良车三百乘,教卒万人,以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禦。南至石梁,西至酆郭,北至令支。中山亡邢,狄人灭卫。桓公更立邢于夷仪,更立卫于楚丘。”

杨伯峻先生注“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曰:

卫文公继戴公,见前《传?注》。大帛,《礼记?杂记上》郑《注》引作大白,又云:“大白冠,大古之布冠也。”大布衣、大白冠,所以示俭。详徐孝寔《春秋左传郑义辑述》(《文史》第八辑)。(桥:《太平御览》云“用诸侯谅暗之服”。)

关于“务材、训农”,孔《疏》云:“务材,务在植材用也;训农,训民勤(从宋本)农业也。”

关于“通商、惠工”,孔《疏》云:“通商,通商贩之路,令货利往来也;惠工,加恩惠于百工,赏其利器用也。”

关于“敬教、劝学”,孔《疏》云:“敬教,敬民五教也;劝学,劝民学问也。”

杨伯峻先生注“授方、任能”曰:

此二事指官人言,方即成十八年及襄九年《传》“官不易方”、昭二十九年《传》“官修其方”之方,授方者,授之以百官之常法也;任能者,任用其材能之人也。不授以方,则无治法;不任其能,则无治人。说详俞樾《平议》。

杨伯峻先生注“季年”曰:

季年,末年也,杜《注》以为在僖二十五年。

杨伯峻先生于“乃三百乘”之后注云:

乃三百乘,竟至三百乘也。三十乘,齐桓所馈;三百乘,治国所得。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邢”(杨注:《卫世家》云:“迎桓公弟晋于邢而立之。”以公子晋为卫桓公之弟,当另有所据。此时或正避乱而在邢。邢,国名,姬姓。《通志?氏族略》二云:“周公之第四子受封于邢。”传世有邢侯彝,彝为周天子册命邢侯时所作,铭末曰“作周公彝”,足证其为周公之胤,故僖二十四年《传》云云。金文常见“井侯”、“井伯”,刘节《古史考存?古????[井阝,jǐng]国考》谓井即邢。今河北省-邢台市境有襄国故城,即古邢国。《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九邢州-龙冈县引《北史》,谓齐-武平初掘古冢,得铜鼎,有铭邢侯夫人姜氏墓,足证邢在今邢台。),推测位置为:东经114.52,北纬37.01(百泉村南襄国故城)。

“夷仪”——“邢”(杨注:夷仪,据马宗琏《补注》、沈钦韩《地名补注》,当在今山东省-聊城县西十二里。或谓在河北省-邢台市西,误。#夷仪见闵二年《传》。《公羊》作“陈仪”,夷、陈古音微、真对转,相近。说详赵坦《春秋异文笺》。#夷仪本邢国地,僖元年《经》“邢迁于夷仪”是也。卫灭邢,而为卫邑。今晋迫卫分此邑以居衎。夷仪,今山东-聊城县西南十二里,互参闵二年《传》并《注》。),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5.9,北纬35.4(聊城西南,夷仪,邢,僖元年后)。

“卫”——“曹”推测位置为:东经114.71,北纬35.53(漕,滑县-留固镇-白马墙村)。

“楚丘”——“卫”(杨注:卫,国名,姬姓;文王子康叔-封之后。传世有康叔丰鼎,丰即封。“卫”字卜辞多见,足见其地名早已有之,金文亦有,字形不一。此时卫国都朝歌,即今河南省-淇县治。戴公庐曹,今河南旧滑县治(新治已移至道口镇);文公迁楚丘,今滑县东六十余里;成公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于春秋后十三世二百五十八年,为秦二世所灭。#楚丘,卫地,在今河南省-滑县东。齐召南《左传注疏考证》曰:“《传》有追叙,有预叙,此类则预叙也。”《吕氏春秋?简选篇》:“齐桓公良车三百乘,教卒万人,以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禦。南至石梁,西至酆郭,北至令支。中山亡邢,狄人灭卫。桓公更立邢于夷仪,更立卫于楚丘。”#此用上年《传》所述狐偃之谋。曹都今山东省-定陶县,卫都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六十余里。曹在卫之东,故晋假道。),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4,北纬35.54(今滑县-八里营乡-殿上村一带,冢上村北约两公里,僖二年——前658,封卫于楚丘。今卫王殿遗址,俗称卫王城)。

《僖二年经》:

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p 0279)(05020001))(034)

《僖二年传》:

二年春,诸侯城楚丘而封卫焉。不书所会,后也。((p 0281)(05020101))(034)

我的粗译:

在我们僖公二年(公元前六五八年,周惠王十九年,齐桓公二十八年,卫文公二年),春天,各家诸侯一起去加筑楚丘城墙,在那里重建卫那个“国”。《春秋经》上没记下参加的有什么人,是因为我们去晚了。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二年春王正月”曰:

去年闰十一月二十九日戊戌冬至,则此年正月实是寅月。

杨伯峻先生注“城楚丘”曰:

元年城夷仪而《经》书“城邢”者,以邢已迁夷仪也。此时卫尚庐于曹,先城而后徙,故不云城卫而云“城楚丘”。

杨伯峻先生注“二年春,诸侯城楚丘而封卫焉”曰:

孔《疏》:“封者,聚土之名也。天子之建诸侯,必分之土地,立其疆界,聚土为封以记之,故建国谓之封国。卫是旧国,今云封者,以其君死国灭,更封建之,故云封也。”亦见《史记?年表》及《卫世家》。

杨伯峻先生注“不书所会,后也”曰:

此释《经》语。元年城邢,云“齐师、宋师、曹师城邢”,此次城楚丘,亦以齐为首,他国亦与焉,然《经》仅书“城楚丘”,不书其他诸侯者,诸侯已完成工程,而鲁后至,讳其不及期,故以独城为文。文七年《传》亦云:“公后至,故不书所会。”据《诗?鄘风?定之方中》,城楚丘在僖元年建亥之月,即夏正之十月,周正之十二月,鲁以第二年往助之,虽不及与诸国主持者相会,然未必甚迟。

下面是《诗?鄘风?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高亨先生介绍此诗云:

狄人攻破卫国,杀死卫懿公,卫人立戴公于漕邑。不久戴公死,卫人立文公。齐桓公率诸侯兵替卫筑城于楚丘,文公乃迁都于楚丘。这首诗就是叙写文公迁都于楚丘后建筑宫室,经营桑田等事。《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据此,文公是一个生活朴素,发展经济,注重教育,任用贤能,复兴卫国的比较开明的统治者。

下面是高亨先生关于此诗的一些注解:

定,星名,又名营室(室,室宿)。方中,黄昏时正在天中(桥:这样的天象大约出现在阳历十一月中旬。)。古人在定星正中时建筑房屋。

楚宫,楚丘的宫室。

揆,度也。古人建筑房屋,立一个竿儿,测度日影,以定方向,所以说“揆之以日”。

虚,古墟字,丘也。

堂,卫国邑名。

命,卫文公下命令。倌人,小臣也,指车夫等。

星,晴也。又解:星,雨止星见。言,读为焉。夙,早晨。驾,驾车。

騋(lán來),读为骘(zhì质),牡马也。此句言牡马牝马有三千匹。又解:马七尺以上为騋,騋牝即高大的牝马。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71))。

下面是“室”(定)及其周边主要星宿的示意图,割自王力《古代汉语》所附《天文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Stellarium软件模拟的公元前六五八年十一月十五日黄昏时在楚丘一带面向正南抬头所看到的天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室宿的图片,出自《[八卦江湖]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辨认那些迷人的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另一张室宿的图片,出自《室火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僖十二年传》:

十二年春,诸侯城卫-楚丘之郛,惧狄难也。((p 0340)(05120101))(034)

《僖十三年经》:

十有三年春,狄侵卫。((p 0343)(05130001))(034)

我的粗译:

我们僖公十二年(公元前六*四八年,周襄王五年,齐桓公三十八年,卫文公十二年),春天,各家诸侯为卫国的楚丘加筑外城城墙,这是为了防备狄人侵犯。

一些补充:

果然,如上面那条《春秋经》所记述的,下一年,公元前六*四七年(鲁僖公十三年,周襄王六年,齐桓公三十九年,卫文公十三年),狄人就来进攻了卫国。

杨伯峻先生注“十二年春,诸侯城卫-楚丘之郛”曰:

郛即郭,外城。孔《疏》:“卫以二年迁于楚丘,诸侯为之筑其城,至此为之筑其郛。”

杨伯峻先生注“十有三年春”曰:

冬至在(此年)正月朔丙申,建子,有闰。

杨伯峻先生注“狄侵卫”曰:

杜《注》谓《传》在去年春。

“狄”(杨注:狄,赤狄,详顾栋高《大事表》与梁履绳《补释》。#杜预《后序》引《纪年》云“卫懿公及赤狄战于洞(当为“泂”)泽”,则狄即赤狄也。#《经》于狄,或单言狄,或称狄人。盖由于行文之便。此《经》文二十年“齐人,狄人盟于邢”、僖二十四年“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以狄与他国或他邑并举,他国皆不单称,则于狄亦不得不从同。若惟狄而已,则不称人,此年“狄救齐”、二十一年“狄侵卫”是也。说本宋-赵鹏飞《春秋经荃》及顾炎武《日知录》。#狄自入春秋以来,俱只书“狄”。僖三十三年《传》箕之役始见“白狄子”之称,而“赤狄”之称自此见。自此《经》凡赤狄四见、白狄三见。潞氏、甲氏、留吁、铎辰,此赤狄也。其通言“狄”者,钟文烝《谷梁补注》云:“以《左传》、《国语》、《吕氏春秋》、杜氏《后序》引《汲冢纪年》考之,庄三十二年狄伐邢、僖三十三年晋人败狄于箕,皆白狄也。闵二年狄入卫、僖二十四年狄伐郑、文七年狄侵我西鄙,皆赤狄也。”顾栋高《大事表》三九据成三年《传》“伐廧咎如,讨赤狄之余焉”,因谓“是年赤狄之种尽绝。”又云:“故中国直名白狄为狄,不复别之。”未审确否。#杜《注》:“赤狄-潞氏最强,故服役众狄。”#潞,国名,赤狄之别种,曰潞氏者,盖当时所谓夷狄之国,或尚在氏族社会,故其国名带以氏字,如甲氏、皋落氏及此潞氏是也。其国当在今山西-潞城县东北四十里。《西清续鑑甲编》有路公舖,不知是此潞氏器否。#杜《注》:“甲氏、留吁,赤狄别种。晋既灭潞氏,今又并尽其余党。”甲氏,顾栋高《大事表五》以为在今河北省-鸡泽县境,不知其所据,未必可信。徐文清《管城硕记》卷十一谓据《水经注》,今祁县有侯甲,侯甲水发源于侯甲山,山在今武乡县。据此,甲氏或在今屯留北百里内外。留吁,晋灭之后,改为纯留,襄十八年《传》晋人“执孙蒯于纯留”是也,在今山西省-屯留县南十里。#赤狄部落甚多,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之属,先后皆为晋所灭,所余唯啬咎如,故云“讨赤狄之余”。),赤狄大体当分布于今山西、河北南部一带。

通宝推: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