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36:卫燬——灭邢啟方 -- 桥上

共:💬10 🌺8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36附:020二子乘舟2/2

《桓十七年经》:

十有七年春正月丙辰,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p 0147)(02170001))(020)

《桓十七年传》:

十七年春,盟于黄,平齐、纪,且谋卫故也。((p 0149)(02170101))(020)

我的粗译:

下一年,我们桓公十七年(公元前六九五年,周庄王二年,齐襄公三年,卫惠公五年、黔牟元年),春正月丙辰那天(杨注:丙辰,十三日。),为帮助齐国和纪国讲和,我们“公”(鲁桓公)与齐侯(齐襄公)和纪侯在“黄”那里盟会,其间还跟他们商量了怎样处置卫国的变乱。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十有七年春正月”曰:

此年仍建丑,冬至在去年闰十二月十日甲申。

杨伯峻先生注“十七年春,盟于黄,平齐、纪”曰:

齐欲灭纪,十三年纪又随鲁、郑败齐师,故鲁为间以使两国和好。

杨伯峻先生注“且谋卫故也”曰:

卫逐惠公,惠公奔齐,齐欲纳之。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纪”推测位置为:东经118.74,北纬36.75(寿光市-纪台镇,故城呈长方形,东、西1500,南、北1200)。

“黄”(杨注:黄当即宣八年《传》“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之黄,为由鲁至齐所经过之地。据《水经注》,当时之昌国县有黄山、黄阜,或即《春秋》黄之故地,则其地当在山东省废淄川县城(今为淄川镇)之东北。若以今之黄县当之,则距齐、鲁、纪三国均太远,恐误。互详宣八年《经?注》。#黄,当为由鲁至齐中途之邑,下《经》云:“卒于垂”,垂为齐邑,则黄为齐邑可知。隐元年之黄为宋邑,桓八年之黄为国,固皆非此黄。此黄当即桓十七年《经》之黄,在今淄川镇东北,余详桓十七年《经?注》。沈钦韩《地名补注》引《山东通志》谓“黄城在冠县南”,然冠县南之黄城,乃战国时三晋之邑,《赵世家》所云“敬侯八年,拔魏?黄城”者是也,距齐、鲁之道甚远,其误自不必辨。#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互详桓十七年及宣八年《经》并《注》。),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8.0,北纬36.7(淄川镇东北)。

《庄五年经》:

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p 0166)(03050004))(020)

《庄五年传》:

冬,伐卫,纳惠公也。((p 0166)(03050201))(020)

《庄六年经》:

六年春王正月,王人子突救卫。((p 0167)(03060001))(020)

《庄六年传》:

六年春,王人救卫。((p 0167)(03060101))(020)

我的粗译:

六年后,到我们庄公五年(公元前六八九年,周庄王八年,齐襄公九年,卫惠公十一年、黔牟七年,宋闵公三年,陈宣公四年,蔡哀侯六年),冬天,我们下一位“公”(鲁庄公)会合各家诸侯去进攻卫国,这是要把他们惠公(卫侯-朔)送回去。下一年,我们庄公六年(公元前六八八年,周庄王九年,齐襄公十年,卫惠公十二年、黔牟八年,秦武公十年),春天,周天王的部队开过来援救卫国。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曰:

齐人、宋人,《谷梁传》谓即齐侯(齐襄公)、宋公(宋闵公)。

杨伯峻先生注“冬,伐卫,纳惠公也”曰:

卫惠公-朔于桓公十六年奔齐,故齐侯会诸侯之师以谋纳之。

杨伯峻先生注“六年春王正月”曰:

去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辛酉冬至,此年仍建丑。

杨伯峻先生注“六年春王正月,王人子突救卫”曰:

“正月”,《公羊》、《谷梁》俱作“三月”。王人犹言周王室之官。子突不知是名或字,《正义》谓“春秋之世,二字而子在上者皆是字”,未必尽然。《左传》有王子朝、宋子朝、宋子哀,皆是其名。《春秋》书救始于此。

杨伯峻先生注“六年春,王人救卫”曰:

当与上年《传》“冬,伐卫,纳惠公也”连读。

“宋”——“商丘”推测位置为:东经115.60,北纬34.38(宋国,商丘-老南关。有遗址,西3050,南1100以上,北1400。东周)。

“陈”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8,北纬33.73(淮阳县城)。

“蔡”——“上蔡”推测位置为:东经114.25,北纬33.25(上蔡西南卢岗乡-翟村东二郎台周围。蔡国故城遗址,长方形城,东2490,西3187,南2700,北2113。西周至昭十三年(前529),蔡;昭十四年(前528)至战国,楚。昭十一年蔡灭,昭十三年复封于新蔡,哀元年因楚围请迁,哀二年迁于下蔡——州来)。

“卫”——“殷虚”——“朝歌”推测位置为:东经114.19,北纬35.61(淇县-摘星台周围,闵二年——前660,狄入卫)。

“王城”——“周”——“周宗”——“郏”——“郏鄏”——“京师”——“京師”——“雒邑”推测位置为:东经112.43,北纬34.67(洛阳-西工区为主)。

下面是伐卫纳惠公一些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庄六年经》:

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p 0167)(03060002))(020)

《庄六年传》:

夏,卫侯入,放公子黔牟于周,放宁跪于秦,杀左公子洩,右公子职,乃即位。((p 0168)(03060102))(020)

君子以二公子之立黔牟(móu)“为不度(duó)矣。夫能固位者,必度于本末,而后立衷焉。不知其本,不谋;知本之不枝,弗强。《诗》云:‘本枝百世。’”((p 0168)(03060103))(020)

《庄六年经》:

秋,公至自伐卫。((p 0167)(03060003))(020)

《庄二十五年经》:

夏五月癸丑,卫侯-朔卒。((p 0231)(03250002))(020)

我的粗译:

到这年夏天,卫侯(卫侯-朔,卫惠公)还是进入了卫国,他把公子黔牟驱逐到“周”,把大夫宁跪驱逐到“秦”,杀掉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职,然后才即位。

说到那两位公子(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职)立黔牟为国君,贵族都认为他们“为不度矣。夫能固位者,必度于本末,而后立衷焉。不知其本,不谋;知本之不枝,弗强。《诗》云:‘本枝百世。’(这么干欠了考虑。那些能保住君位的人,一定事先考虑清楚了事情的根本和所有枝节,然后才会下决心。不清楚事情根本的人,不应为其策划;虽然清楚事情的根本但没有枝节支撑的人,也不够格。《诗》里说过要“本枝百世”,“本”和“枝”都齐备才能传家“百世”。)”。

一些补充:

返国十九年后,公元前六六九年(鲁庄公二十五年,周惠王九年,齐桓公十七年,卫惠公二十一年),夏五月癸丑那天(杨注:癸丑,十二日),卫惠公(卫侯-朔)去世。

杨伯峻先生注“放公子黔牟于周,放宁跪于秦”曰:

放,放逐也,流之于远方也。宁跪,卫大夫。据《世族谱》,为宁速之子(祖?)。至哀公四年之宁跪,则《世族谱》列之于杂人,年代亦不相及。黔牟之立,见桓十六年《传》。

杨伯峻先生注“杀左公子洩,右公子职,乃即位”曰:

《卫世家》云:“衞君-黔牟立八年,齐襄公率诸侯奉王命共伐衞,纳惠公,诛左、右公子,衞君-黔牟犇于周。惠公复立。惠公立三年出亡,亡八年复入,与前通年凡十三年矣。”案之《左传》,齐率诸侯之师伐卫,纳卫惠公,而周庄王命子突救之,则诸侯之师显与王命相违,而《史记》云“奉王命”,恐不确。《年表》系此事于七年及八年。七年云:“齐立惠公,黔牟奔周。”八年云:“卫公-朔复入。”依《年表》所计,与《世家》“与前通年凡十三年”之数合。但《卫世家》云黔牟立八年,则与《左传》合。盖太史公所据史料有矛盾处,于《年表》与《世家》有依有违。

杨伯峻先生注“夫能固位者,必度于本末,而后立衷焉”曰:

《吕氏春秋?適音篇》云,“衷也者,適也。以適听適,则合矣”,则衷有和適之义。意谓凡立君而能固其位,必于立其人之先,揣度其本末,而后选择適当方法、適当时机而行。前人解本末者多矣,如孔《疏》云,“度其本者谓其人才德贤善、根本牢固;度其末者,谓其久终能保有邦国,蕃育子孙,知其堪能自固”。又引刘炫云:“度其本,谓思所立之人有母氏之宠,有先君之爱,有彊臣之援,为国人所信服也;度其末,谓思所立之人有度量,有知谋,有治术,为下民所爱乐也。”沈钦韩《补注》云:“度其本者,其人于义当立者也;度其末者,其人立后能安固国家者也。”刘炫之解太实,沈说近之。

杨伯峻先生注“不知其本,不谋”曰:

不知其本,犹言其本之不足与立也。不谋,不为之谋也。顾炎武谓不谋犹言失计,则与下文弗强不类,非。

杨伯峻先生注“知本之不枝,弗强”曰:

本枝,根本与枝叶。本之不枝,犹言虽有根,而不生枝叶;即其人虽当立,然而孤立无助,不能安国家,固后世。弗强,不勉强为之也。阮芝生《拾遗》谓“枝犹支”,解此句意为其本不能支持,则与上文“不知其本”之意重复。

杨伯峻先生注“《诗》云:‘本枝百世。’”曰:

《诗?大雅?文王篇》句。原文云:“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毛《传》云:“本,本宗;支,支子也。”毛《传》义与《诗》句原旨相合。《左传》盖断章取义。古人引《诗》多如此,襄公二十八年《传》所谓“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者也。

《大雅?文王之什?文王?二章(共七章)》: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69))。

“秦”——“平阳”(杨注:《左传》秦事始见于此。《春秋经》则至僖公十五年韩原之战始见。秦为嬴姓国,周孝王封伯益之后非子为附庸,邑之秦,今甘肃省-天水市故秦城是。顾栋高《大事年表》以为今清水县。襄公讨西戎有功,平王赐以岐、丰之地,列为诸侯,徙居汧,即今陕西省-陇县南三里之汧城。文公后卜居汧、渭之间,即今眉县东北十五里之故眉城。宁公二年,即鲁隐公九年,徙平阳,故城在今眉县西四十六里。德公元年,即鲁庄公十七年,徙居雍,今凤翔县治。一九七三年于凤翔县南四里发现其宫殿遗址及遗物。献公十二年徙栎阳,故城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北五十里。孝公徙都咸阳,故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王国维《观堂集林?秦都邑考》,其说有是有非,不能尽信。《大事表》云:“文公四十四年入春秋。春秋后二百六十年,始皇并天下。”《史记》有《秦本纪》。传世古器有秦公簋、秦公钟、秦子戈、秦子矛等。《梁书?刘之遴传》有秦客成侯尊。),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07.45,北纬37.35(陈仓区-太公庙村北)。

————————————————————

本章《左传》作者虽然同情那两位左公子和右公子,但仍然要为学生讲清楚他们犯了什么错误,因为学生都是他同族的子弟。但对于受了无妄之灾的“急子”和“寿”那两位公子,他就只有惋惜了吧。

通宝推: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