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推荐一个帖子----毛泽东和文革大起底 -- 不要胡说

共:💬139 🌺366 🌵1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5.7三家村始末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0)/第八节 倒刘第一炮(21)

  

  【接前】毛泽东等于是给陈丕显下命令了,这是来自党中央主席的命令,陈丕显尽管不情愿,也不得不执行。11月24日,《浙江日报》、《新华日报》(江苏)、《福建日报》转载了《评/海瑞罢官》,11月25日《安徽日报》,11月26日《江西日报》也分别转载了《评/海瑞罢官》,这些报纸都是华东局领导下的。

  毛泽东当然看得出来,陈丕显这些人转载文章,不过是应付差事,并不是真心拥护他。关键的北京那边,还是一点儿动静也没有。毛泽东不能给彭真直接下命令,因为如果彭真敢于抗命不尊的话,那他毛泽东的威信就要扫地了。这时候,毛泽东不得不求助周恩来的帮助。

  

  1965年11月24日,毛泽东在上海接见美国作家斯特朗女士,江青出席作陪。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上刊登了毛泽东与江青接见斯特朗的照片,这是毛泽东满足江青“出风头”的愿望,成为江青在文革前登上《人民日报》的极少数几次。

  11月25日罗瑞卿到达上海。那时罗瑞卿还没有被打倒,罗瑞卿被打倒是12月8日的事情了。陈丕显马上把毛泽东对《评/海瑞罢官》的态度与不满,告诉了罗瑞卿,并神秘地说:“我什么人都没有告诉,但考虑你可以例外。”

  陈丕显告诉罗瑞卿这件事,是想撇清与毛泽东的关系,是想让高官们明白,不是他主动为毛泽东转载文章,而是毛泽东“逼”他这么做的。

  罗瑞卿听陈丕显这么说,并没有意识到对这件事的严重性,毕竟这与他主管的军队没有直接关系。但罗瑞卿也知道,这件事不会是一件小事,所以他就问陈丕显要来一本《评/海瑞罢官》的单行本,准备有时间仔细看看。

  同一天,周恩来也来到上海,他是来主持美国作家斯特朗女士的八十寿辰宴会。陈丕显前往机场迎接周恩来,陈丕显马上又把毛泽东对《评/海瑞罢官》的态度与不满,向周恩来做了汇报。这样陈丕显就间接向周恩来表示,他不是毛泽东的死党,他不想替毛泽东隐瞒什么。

  11月25日晚,周恩来去向毛泽东汇报工作。这次周恩来与毛泽东的谈话,但毫无疑问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一次谈话。【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1)》*****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1)/第八节 倒刘第一炮(22)

  

  【接前】11月25日晚毛泽东与周恩来的这次谈话,至今没有看到披露出来的任何消息。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次谈话都具有决定历史发展进程的意义。在这以前,周恩来在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总是持完全中立的态度,可是这次毛泽东与周恩来谈话之后,周恩来终于倾向到毛泽东这一边。11月27日周恩来回到北京后,马上对彭真表明态度,希望彭真立即转载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

  毛泽东用什么方法使周恩来倒向自己这一边呢?从毛泽东对付周恩来的一贯手法来看,不外乎“一手软”和“一手硬”的两套办法。

  所谓“一手软”的办法,就是放下身段,给周恩来一个面子,因为这是毛泽东主动“请”周恩来帮他的忙。毛泽东是非常自傲的人,极少请别人帮忙,这次他屈尊亲自出面,放下身段“请”周恩来过问《评/海瑞罢官》这件事。毛泽东的这个态度,不免让周恩来感到盛情难却,不好意思“薄”毛泽东的面子,只好替毛泽东说话了。

  当然毛泽东还有“一手硬”的办法,那就是摆出摊牌的架势,说:“如果你们都不支持我,我就重上井冈山,重建红军干革命。”周恩来最怕毛泽东这一手,他知道毛泽东是“说得出做得出”的人。周恩来的哲学是顾全大局,如果事情关系到党的分裂,国家的内战,周恩来就会妥协让步。而毛泽东可不管什么大局不大局,党分裂也好,国家内战也好,毛泽东都不会让步的。

  所以一旦当毛泽东拿出这手“硬的”,摆出不惜党的分裂,不惜国家的内战,也要斗争到底的姿态,就能把周恩来“吓住”,周恩来就妥协了。

  但毛泽东也绝不会总用“一手硬”的办法,因为这个法子用多了,就会像“狼来了”的童话那样,不再灵验了。所以毛泽东非到最关键的时刻,是不会用这个“一手硬”的办法的。从这次的情况来看,毛泽东只是对周恩来用了“一手软”的办法,还没有用“一手硬”的办法。

  

  毛泽东得到周恩来过问《评/海瑞罢官》的许诺,底气就足了,他知道只要周恩来出面过问这件事,刘少奇就一定会让步了。11月26日,毛泽东放心地离开上海,又到杭州去了。就在毛泽东离开上海的这一天下午,他在上海接见了柬埔寨军事代表团,而总参谋罗瑞卿作陪。罗瑞卿万没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见毛泽东,他将在12天后的12月8日被打倒,从此就再没有见过毛泽东了。

  昨天陈丕显向罗瑞卿卖关子说:“主席对《评/海瑞罢官》的不满,我什么人都没有告诉,但考虑你可以例外。”罗瑞卿当时还是不以为然,心想:“我跟主席是什么关系,你陈丕显比得了吗?主席对我从来都是不保密的。”当然罗瑞卿这么想是有根据的,因为过去毛泽东有什么大事,总会在第一时间告诉罗瑞卿,所以罗瑞卿以为这次《评/海瑞罢官》内幕,毛泽东也会详细告诉他。【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2)》*****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2)/第八节 倒刘第一炮(23)

  

  【接前】可是这天毛泽东并没有召见罗瑞卿,而且在接见完外宾之后,也没有与罗瑞卿谈话的意思。这时罗瑞卿急了,装作突然想起来的样子,笑着向毛泽东提起说:“评《海瑞罢官》的文章,我要了一本,还没有看。”

  听了罗瑞卿的话,毛泽东只是笑了一笑,什么也话没说。毛泽东的表示,立即让罗瑞卿心中“咯噔”一下,心想大事不好。因为《评/海瑞罢官》虽不是与军事直接有关的事,但也是一件大事,毛泽东居然不愿意跟罗瑞卿谈及这件事,说明毛泽东已经不信任罗瑞卿了。

  回到住处,罗瑞卿赶紧找出那本《评/海瑞罢官》的小册子来看,越看越觉得问题严重。罗瑞卿想赶紧弥补一下跟毛泽东的关系,赶紧让他主管下的《解放军报》转载《评/海瑞罢官》,讨好一下毛泽东。但罗瑞卿这时已是官场老手,他在讨好毛泽东的时候,也没有忘记不要得罪刘少奇。所以他要在《解放军报》转载《评/海瑞罢官》之前,跟彭真“打个招呼”,不要让彭真认为他是有意作对。

  于是罗瑞卿马上给彭真打电话,对彭真说:“姚文元的这篇文章,我跟主席提起时,主席笑了,估计主席是看了这篇文章。我已经让《解放军报》转载了,请你也考虑。如果北京的报纸不能同时转载的话,就先指定一个报纸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罗瑞卿并不跟彭真商量,就直接宣布“我已经让《解放军报》转载了”,但之后又“好意地”安抚彭真,让彭真的报纸与《解放军报》同时转载,可见罗瑞卿的官场学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既讨好了毛泽东这边,还不得罪刘少奇那边。可惜罗瑞卿的这一套,早被毛泽东看穿,他不该在毛泽东面前玩这套小把戏。11月27日,周恩来从上海返回北京后,立即给彭真打电话。不过在这样的事情上,周恩来不会多说,更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他只是告诉彭真:“在上海的时候,主席跟我谈了,说姚文元的文章很重要,希望北京转载这篇文章。”

  其实这些天来,彭真早就等着周恩来的这句话呢,他马上向周恩来表示说:“我明天就召集中宣部和有关报刊负责人,专门开会讨论这件事,尽快转载。如果明天总理不忙,请总理到会讲话。”

  周恩来立即推脱说自己很忙,让彭真主持会议,把会议结果向他汇报一下就行。其实周恩来第二天并没有什么大事,这天他与贺龙等人去看了一场中日排球赛,是颇为轻松的一天。周恩来之所以不参加讨论转载《评/海瑞罢官》的会议,是因为他不愿意多陷入这件事,尽可能保持中立的立场。【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3)》*****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3)/第八节 倒刘第一炮(24)

  

  【接前】现在很多人把彭真和毛泽东的矛盾,集中到“转载文章”这件事上,这是丢掉了主要矛盾。本来上海发表什么文章,北京并没有转载的义务,也没有必要转载。毛泽东发表《评/海瑞罢官》的本意,也不是要北京的报纸转载,而是要北京的报纸进行争论和回应。因为《评/海瑞罢官》这篇文章中,点名指出北京副市长吴晗写的文章是“毒草”,那么按理说北京应该对此有个回应,声明吴晗的文章到底是不是“毒草”。

  如果北京方面回应吴晗的文章不是毒草,那么就需要跟姚文元论战一番,这样正好上了毛泽东把事情搞大的“圈套”。于是彭真想出一个计策,干脆来个不回应,不争论,试图用这个办法把毛泽东抛出的这颗炸弹“捂下去”。彭真不出来争论,一个巴掌拍不响,毛泽东也不能硬拉彭真出来争论,所以只好舍弃“争论”,转而把“转载”变成了目的。

  彭真的计策,表面上看似高明,对付一般人还可以,但用来对付毛泽东,就很不高明了。因为彭真这个做法,只是把毛泽东的《评/海瑞罢官》炸弹暂时捂下去,并没有化解这个炸弹,它今后还随时可能爆炸。如果是刘少奇处理这件事,他是不会捂毛泽东的炸弹,而是把毛泽东的炸弹引到别人院子里去爆炸,也就是所谓的“浑水摸鱼”。如果说毛泽东的拿手政治戏法是“挖墙角、掺沙子”,那么刘少奇的拿手政治戏法就是“浑水摸鱼”,以后我们还要专门说刘少奇的“浑水摸鱼”。

  刘少奇这次大意了,轻易把这件大事交给彭真去处理,却没想到彭真会这么蛮干。等刘少奇发现的时候,为时已晚,彭真已经和毛泽东搞“僵”了。这个时候能化解僵局的,只有周恩来了,所以刘少奇让彭真等待周恩来的指示。

  刘少奇知道,此时绝不能得罪周恩来,只要周恩来一说话,他们马上转载,给周恩来一个大大的面子。毛泽东说“转载”说了十几天,北京一点儿没动静;周恩来只说一句,北京就马上转载,这就让周恩来感到自己说话算数,比毛泽东还顶用。这就是刘少奇要送给周恩来的一个大面子,制造一种周恩来的威信高于毛泽东的气氛,让周恩来高兴。当然周恩来也不会轻易接受这个大面子,他宁可去看排球赛,也不参与讨论转载《评/海瑞罢官》的会议。

  1965年11月28日,彭真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召集会议,参会的人有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北京市书记处书记邓拓、《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等人。彭真到会后,先问邓拓说:“吴晗现在怎么样?”

  邓拓说:“吴晗很紧张,因为他知道这次批判有来头。”到会的人都知道,邓拓所说的“有来头”,这个来头就是指毛泽东。吴晗已经知道是毛泽东要批他,所以很紧张。

  彭真听完邓拓的话,对着众人大声说:“什么来头不来头,不用管,只看真理如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4)》*****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4)/第八节 倒刘第一炮(25)

  

  【接前】彭真这句话“不管来头不来头”,明显指的是毛泽东,他公开向众人挑明:“我们不看毛泽东的来头,只看真理。”彭真说话是很胆大的,不久前他在另一个会上,更是公开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管他党中央的主席也好。”

  大家在会上发了一通牢骚,有人甚至说:姚文元是肆意诬陷著名民主人士,是挑起国内重大政治争端的“非法”事件。但发牢骚归发牢骚,转载还是要转载的。最后会上以中宣部的名义决定,通知北京各报都转载姚文元文章,并给出一个转载的先后次序:11月29日《北京日报》转载,11月30日《人民日报》转载,12月1日《光明日报》和《解放军报》转载,然后其它报纸转载。这个通知同时说:《评/海瑞罢官》作为学术问题来讨论,要根据百家争鸣的方针,进行平等的、以理服人的讨论。

  当时的《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都归中宣部管,《解放军报》则由中宣部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不过当中宣部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相左时,《解放军报》首先要服从中央军委的指示,而当时中央军委的负责人就是罗瑞卿。

  罗瑞卿看到中宣部的通知很不高兴,因为中宣部的通知把《解放军报》的转载日期,排到11月30日,比彭真直辖的《北京日报》晚转载两天。这么晚转载,岂不是让罗瑞卿讨好毛泽东的企图落空了吗?上面我们说过,罗瑞卿试图用《解放军报》转载《评/海瑞罢官》,来讨好一下毛泽东,缓解一下毛泽东对他的不信任。

  罗瑞卿本来可以命令《解放军报》在11月28日转载的,可是他当时还想跟彭真搞好关系,特地打电话给彭真,说《解放军报》与彭真的报纸同一天转载,所以没有急着在11月28日转载。罗瑞卿没想到自己的好心没好报,彭真居然对他玩这么一手。

  罗瑞卿一气之下,也不管得罪不得罪彭真了,马上命令《解放军报》在11月29日抢先转载,并不管中宣部的通知,自己写一个“编者按”。《解放军报》的编者按,完全背离中宣部通知的精神,而是按照毛泽东的意思,把吴晗的《海瑞罢官》说成是“大毒草”,这也算是罗瑞卿对彭真的报复吧。

  11月29日,《北京日报》按照中宣部的通知,转载了姚文元的文章,并在编者按中指出:“我们准备就《海瑞罢官》这出戏和有关问题在报纸上展开一次辩论,欢迎史学界、哲学界、文艺界和广大读者踊跃参加。”

  而《解放军报》则违反中宣部的通知,于11月29日抢先转载,并加了一个旗帜鲜明的编者按,说:“本报今天转载姚文元同志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1961年,吴晗同志编了一本京剧《海瑞罢官》,这个戏,是一株大毒草。”

  《北京日报》与《解放军报》的调子完全不同,《北京日报》没有给《海瑞罢官》定性,只是说“展开讨论”,而《解放军报》直接给《海瑞罢官》定性为“大毒草”,把吴晗一棍子打死。彭真看了《解放军报》按语,当然很生气,说:“《解放军报》这样一说,别人就不好发表意见了。”但彭真在这件事上也不应该太责怪罗瑞卿,或许可以说是他自作自受吧。【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5)》*****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5)/第八节 倒刘第一炮(26)

  

  【接前】11月30日,重头戏的《人民日报》转载出来了。《人民日报》在《学术研究》版转载了姚文元的文章,并加了一个很长的编者按,说:“我们认为,对海瑞和《海瑞罢官》的评价,实际上牵扯到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剧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辩论,能够进一步发表各种意见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我们的方针是: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反批评的自由。”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人民日报》是党的风向标,《人民日报》的论调,就代表党中央的论调。可是这次,《人民日报》的论调与《文汇报》和《解放军报》的论调完全不同,这就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思想混乱,他们一时间不知道这次“党的风向”,是往左刮,还是向右刮,有点不知所措。不过这个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混乱,正是毛泽东想要的。

  《人民日报》把姚文元的文章作为学术问题,放在《学术研究》版转载,又特别说明:“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反批评的自由。”这个做法,显然是要转移毛泽东进行政治讨论的初衷,把姚文元的政治文章,引上《学术研究》的“斜路”。

  《人民日报》的编者按,在发表前曾送交周恩来审看。周恩来因为要保持中立,对刘少奇送过来的东西,同意不好,不同意也不好,不看不睬更不好,于是他给《编者按》加上一条毛主席语录。周恩来加了这么一段:“毛泽东同志说:‘各种不同意见辩论的结果,就能使真理发展。对于那些有毒素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也可以采取这个方法。’”

  周恩来加的这么一段,可谓政治高手的杰作。前面一句“各种不同意见辩论的结果,就能使真理发展”,似乎是支持刘少奇的,支持刘少奇对《海瑞罢官》进行学术辩论;而后面一句“对于那些有毒素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似乎又是支持毛泽东的,暗示《海瑞罢官》是“有毒素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符合毛泽东的“毒草”论。

  周恩来加的这句话,可谓巧妙至极,刘少奇看了也能满意,毛泽东看了也能满意。周恩来这种平衡政治的高超手腕,果然是无人可比。

  11月30日,去四川三线工作的彭德怀抵达成都,住在永兴巷7号。这天彭德怀从《人民日报》上,首次看到转载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高官们因为有《内参》,早就知道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可是彭德怀被罢官后,《内参》就没有了,他的消息来源跟一般老百姓一样,都是《人民日报》,所以彭德怀一直到11月30日才看到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

  彭德怀看了《评/海瑞罢官》,气得把报纸摔在桌上,气愤地骂道:“简直是胡说八道,这是含沙射影,打了我彭德怀一个耳光。”这时彭德怀终于有点明白,为什么毛泽东让他到四川来了。【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6)》*****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6)/第九节 刘少奇的反击(1)

  

  【接前】1965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转载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意味着毛泽东打倒刘少奇的斗争,向前迈进了一小步。这时刘少奇又使出他擅长的“浑水摸鱼”来对付毛泽东,在此之前,毛泽东已有几次被刘少奇“浑水摸鱼”搞得一筹莫展,吃了大亏。

  在说刘少奇的“浑水摸鱼”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刘少奇的“吹鼓手”。一个人到了刘少奇这样“国家主席”的地位,不用你刻意去找,自然有人会主动上门来给你当吹鼓手,为你歌功颂德,帮你攻击你的政敌。在刘少奇众多“吹鼓手”中,最著名的有三个人:邓拓、吴晗、廖沫沙。

  1961年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结成一个“写作班子”,笔名为“吴南星”。其中“吴”出自吴晗,“南”出自邓拓(笔名“马南邨”),“星”字出自廖沫沙(笔名“繁星”)。这三个人用笔名“吴南星”,在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上,开辟一个专栏《三家村札记》,发表短小的杂文,每期刊登一篇。“吴南星”的《三家村札记》,以说古论今、谈天说地的方式,评喻时政,谈论社会风气,这个就是后来在文革中被痛批的“三家村”。

  “三家村”之一的吴晗,是《海瑞罢官》的作者,我们前面已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三家村”之二的邓拓,是延安时代的老革命文人,1944年主编出版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一时成为毛泽东的爱将。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可谓中国报刊界的第一大人物。同时,邓拓是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也就是今天的“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宣传部门统统归刘少奇管辖,邓拓自然也就投身到刘少奇门下,由毛泽东的爱将变为刘少奇的爱将。1957年,毛泽东对邓拓主办的《人民日报》,在“反右”斗争中的表现不满,曾当面批评邓拓是“死人办报”。1958年邓拓调离《人民日报》,左迁到彭真手下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兼任北京市委刊物《前线》的总编辑。“三家村”之三的廖沫沙,早年是左翼文人,解放后任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现在有人说他们三人写的《三家村札记》,是一些与政治无关的随笔,后来在文革中被冤批。这种看法不够正确,《三家村札记》都是与政治紧密相关的政治小品文,当时人们对《三家村札记》的评价是:“紧密联系现实,敏锐提出问题,为人喜闻乐见。”由当时人们的这个评价,也可见《三家村札记》是紧密联系政治的。

  《三家村札记》的三位作者都是副省级的高官,试想,这样的高官所写的时评文章,能没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吗?而且,他们这样百忙中的高官,又怎么可以有闲情逸致,每周去写一篇无政治含义的消遣性随笔呢?另外,《三家村札记》发表的刊物《前线》,本身就是北京市委的“谈政治”刊物,根本不是学术性刊物,更不是娱乐性刊物,这个也决定《三家村札记》是政治性的杂文。【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7)》*****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7)/第九节刘少奇的反击(2)

  

  【接前】在和平时代,不是用枪杆子,而是用笔杆子打先锋的,而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就是刘少奇的先锋大将,他们写的《三家村札记》的主旨,就是为刘少奇摇旗呐喊。

  比如其中一篇《伟大的空话》中说:“我想奉劝爱说‘伟大的空话’的朋友,还是少说一些,遇到要说话的时候,就去休息,不要浪费你自己和别人的时间和精神吧!”这篇文章中所说的“伟大的空话”的人,就是暗指毛泽东,暗示毛泽东应该退居二线“去休息”,不要到一线来说“伟大的空话”了。

  再比如《专治健忘症》中说:“得了健忘症的人,往往有许多症状,说过的话很快就忘了。因此,这种人常常表现出自食其言和言而无信。……,一个人如果发现有健忘症的现象,必须赶紧完全休息,什么话都不要说,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勉强说话做事,就会出大乱子。”这篇文章中所说的“得了健忘症”的人,就是暗指毛泽东,暗示毛泽东应该“完全休息,什么话都不要说,什么事都不能做,否则就会出大乱子。”

  还有一篇《王道和霸道》,文中说“所谓霸道,就是咋咋呼呼的凭主观武断的一意孤行的思想作风。这使人一看就会感觉到是要想做霸主的,到处树敌,多么不得人心!”这里所说的“霸道”,也是暗指毛泽东。

  再有一篇《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在说到于谦的兵部尚书职务时,特别用现代语解释说“兵部尚书就是国防部长”,又说于谦“生性朴素,性格刚直”,在于谦被罢官之后,又“恢复名誉了”。这篇文章中,用“国防部长”和“恢复名誉”这种现代的词汇来解释古代的事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国防部长彭德怀就是现代的于谦,应该为彭德怀恢复名誉。

  

  这些《三家村札记》,当然不会瞒过毛泽东的眼睛,毛泽东对这些暗批他的文章无疑是耿耿于怀的,于是毛泽东就开始找借口“整”邓拓、吴晗、廖沫沙这“三家村”了。这时正好有一个机会来了,一位名叫盂超的作家,根据传统鬼戏《红梅记》,改编了一出新编历史剧《李慧娘》。廖沫沙看后,写了一篇《有鬼无害论》的杂文。

  按照当时的意识形态标准,“鬼戏”是宣传封建迷信,而宣传封建迷信就是与“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廖沫沙的《有鬼无害论》,就犯了这样的“硬伤”,所以这次拿廖沫沙的《有鬼无害论》开刀,显然是顺理成章的。于是毛泽东指示当时还在世的上海第一书记柯庆施,组织一个班子批廖沫沙的《有鬼无害论》。柯庆施立刻组织了一个笔名“梁璧辉”的写作班子,发起一个批《有鬼无害论》的运动。【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8)》*****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8)/第九节刘少奇的反击(3)

  

  【接前】1963年5月,上海《文汇报》发表署名“梁璧辉”的文章《“有鬼无害”论》,不点名地批判廖沫沙写的《有鬼无害论》。之后,柯庆施在讲话中进一步把“有鬼无害”提高到路线斗争的高度,他说:“有些人身为共产党员,对宣传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坏戏,不阻止,不反对,甚至还找理由替它辩护,说什么‘有鬼无害’。所有这些,深刻地反映了我们戏剧界、文艺界存在着两条道路、两种方向的斗争。”

  毛泽东搞这次战役的目的,主要是打击廖沫沙,试图掀起一个批判“有鬼无害论”的高潮,把廖沫沙搞“臭”,这样他不能再出来写文章为刘少奇摇旗呐喊了。

  刘少奇很快就明白了毛泽东的意图,刘少奇并没有“捂”毛泽东的这颗炸弹,而是把它引到别人院子里去爆炸。毛泽东要批“有鬼无害论”,刘少奇不仅不阻止,而是帮忙批,但刘少奇把批判的焦点,从廖沫沙写的《有鬼无害论》,转移到孟超写的《李慧娘》上。

  在刘少奇的部署下,《人民日报》发表署名“齐向群”的文章《重评孟超新编〈李慧娘〉》,文章对孟超进行了上纲上线的批判,说:“孟超具有同党和人民相反的思想感情,他从个人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的现有地位不满,感到‘沉沦、受压抑’,所以他要写作这个剧本发泄这种不满,表示他的反抗,并且鼓励那些对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心怀不满、充满仇恨的人起来反抗。因此,《李慧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向党和社会主义的进攻在戏剧战线上的表现”。

  《人民日报》还为这篇文章加了一个《编者按》,明确指出:“《李慧娘》是一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作品,是一株反动的毒草”。这是一个致人于死地的大帽子,其份量绝不亚于后来姚文元给吴晗扣的帽子。

  《李慧娘》的作者孟超不过是一个县级小干部,刘少奇动用宣传机器,把毛泽东批廖沫沙的火力,转移到孟超身上,一时间批判《李慧娘》和孟超的文章铺天盖地,完全淹没了对廖沫沙的“有鬼无害论”批判。这就是“浑水摸鱼”的战术,先把“水搅浑”,让人们搞不清,毛泽东发起这场运动到底是针对谁的,然后再在浑水中摸鱼,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刘少奇“浑水摸鱼”的战术下,毛泽东发起这场大批判的结果,只是批臭了孟超这个小小芝麻官,毛泽东真正想批臭的廖沫沙,反而在浑水中混了过去,并没被批臭。毛泽东被刘少奇“浑水摸鱼”搞得一筹莫展,吃了一个哑巴亏。只是到了1966年文革爆发之后,毛泽东才把批判的火力,重新转回到廖沫沙和“三家村”,《李慧娘》和孟超在文革爆发后,反而没事了。

  

  不久,毛泽东又再次吃了刘少奇“浑水摸鱼”的亏。1964年2月,中国剧协举行一场大型迎春晚会,参加这次迎春晚会,名叫顾工的《解放军报》编辑,本着“战士的责任感”,向党中央上书揭发“文艺界的糜烂风气”。顾工揭发说:会前发函希望来宾讲究服饰,女宾以裙子为宜。场内不设政治标语,称呼“女士们、先生们”,跳美国水手舞、伦巴舞,男女反串表演革命经典《兄妹开荒》,更有几个大男人穿戴“短裙”和“乳罩”,毛胳膊毛腿地大舞跳“小天鹅四人舞”……【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9)》*****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29)/ 第九节刘少奇的反击(4)

  

  【接前】毛泽东看到顾工的揭发材料,当然是大怒,说:“要把唱戏的、写诗的、文学家、戏剧家赶出城,统统轰下去。要分期分批到农村去,到工厂去,不要让作家住在机关里,不下去写不出东西来。谁不下去不给他开饭,下去了再开饭。”

  毛泽东要求全国文联和各个协会,立即开展整风。到1964年6月,中宣部向中央提交一份《关于全国文联和各协会整风情况报告》,毛泽东非常不满意这个报告,在报告上写下批示:“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刊物的大多数,15年来,基本上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

  毛泽东这里说“这些协会15年来不执行党的政策”,其实是在不点名地批评刘少奇。因为15年以来,刘少奇是主管文化宣传的,文化界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刘少奇首先要负责任。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中央成立一个文化革命小组,领导一场彻底的文艺界整风。毛泽东希望通过这次整风,削弱刘少奇在文艺界的威信和势力。

  1964年7月,中央成立“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主持领导文艺界的整风。“五人小组”的组长是彭真,副组长是陆定一,康生、周扬、吴冷西。五人当中,只有康生是毛泽东派的,其余四人都是刘少奇派的,这就决定了毛泽东没有这场整风运动的主导权。

  整风开始后,刘少奇又用“浑水摸鱼”的手法,一下子把400多部电影戏剧都打成“有问题”,一齐进行批判,搞得文艺界人人自危,不知所措,不知这场斗争的重点到底在哪里。文化部长沈雁冰,即著名作家矛盾,因为不太听刘少奇的话,成为这场运动的主攻对象之一。这次整风运动中重点批判的一个主题,是批“中间人物论”,而沈雁冰曾提倡写中间人物,说:“两头小,中间大,英雄人物与落后人物是两头,中间状态的人物是大多数,文艺主要教育的对象是中间人物。”

  批“中间人物论”的结果,沈雁冰被迫辞职,由刘少奇的铁杆,中宣部长陆定一兼任文化部长。这样一来,刘少奇对文艺界的控制反而比以前更强了。毛泽东发起这场整风的目的,是想要削弱刘少奇对文艺界的控制和影响。毛泽东这一记重拳出去,刘少奇用“浑水摸鱼”抵挡,毛泽东什么也没打到,反而让刘少奇在浑水中摸到了大鱼。

  刘少奇用“浑水摸鱼”对付毛泽东,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四清”运动。毛泽东提出“四清”运动的重点是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刘少奇又把水搅浑,把“四清”运动的重点,变成一大片有经济问题的“四不清”小干部,使毛泽东发起的“四清”运动又白费劲了。

  

  这次,面对毛泽东咄咄逼人的批《海瑞罢官》,刘少奇依旧使出“浑水摸鱼”的手法与毛泽东周旋。刘少奇不像彭真那么蛮干,他不会抵制毛泽东批《海瑞罢官》,而是帮毛泽东批《海瑞罢官》。但刘少奇会在批判中“浑水摸鱼”,改变斗争的大方向,把毛泽东的“政治批判”,转变成“学术批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30)》*****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30)/第九节刘少奇的反击(5)

  

  【接前】1965年12月1日,也就是《人民日报》转载姚文元《评/海瑞罢官》的第二天,彭真召集他的一些部下,到他家里去开会,这个会可以叫做“定心打气会”。

  为什么说是“定心打气会”呢?因为在这之前,彭真的口气很大,傲气得很。有人问他,北京要不要转载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彭真信心十足地说:“不转!”当上海发来《评/海瑞罢官》小册子的征订时,彭真又信心十足地说:“不订!”

  可是现在彭真不得不改口说:要转载《评/海瑞罢官》。这显然是彭真败退了一大步,自然会影响到他的部下们的信心,甚至有可能会出现临阵脱逃。彭真召开这个会,是为了给他的部下们吃一粒“定心丸”,给部下们鼓起信心。这次到会的人,有北京市长刘仁、北京市委副书记邓拓、北京市宣传部长李琪、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等十余人。

  彭真身材魁梧,乍看上去像大老粗,据说当年做地下工作时,他曾以黄包车夫为职业掩护。彭真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只是中学毕业,但他讲起话来,就让人刮目相看。彭真讲话十分流利,滔滔不绝,一句接一句,中间都没有停顿。只可惜他的山西口音太重,要不然真的不亚于广播电台的播音员。

  今天彭真还是跟以往一样,讲起话来滔滔不绝,看不出任何动摇和气馁迹象。彭真首先安慰大家说:“对任何文章都要一分为二,对姚文元的文章也是如此。吴晗有对的地方,姚文元也有错的地方,吴晗问题的性质不等于敌我问题,不要一批评就紧张的不得了。”

  彭真又郑重地说:“《人民日报》的按语,是中央审过的,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个按语去做。”

  彭真含糊地说“中央审过的”,是要安抚这些人,你们不用担心,“中央”是支持我们的。可是彭真这句话,并没有说到关键之处,因为这里所谓的“中央”,到底是谁呢?刘少奇肯定“审”过,并且同意了;周恩来也“审”过,但是态度中立,毛泽东肯定是没“审”过。

  很多高官应该看出彭真是在含糊其辞,但又不好问,也不敢问,毕竟彭真是他们中间唯一的政治局委员,是唯一可以与“中央”直接对话的人。大家不敢问“中央”,只好转问为什么《解放军报》的《编者按》,说吴晗的《海瑞罢官》是大毒草。彭真解释说:“是因为军队的内部教育,军队内部不能争鸣,其实现在并没有肯定《海瑞罢官》是一株大毒草”。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3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