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二战功臣T-34 (2):让纳粹陆军自卑的坦克 -- 侧翼

共:💬47 🌺8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二战功臣T-34 (2):让纳粹陆军自卑的坦克

二战功臣T-34 (2):让纳粹陆军自卑的坦克

“非常麻烦。”――陆军上将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军长)

“我们没有任何比得上的。”――陆军少将默尔勒辛(第48装甲军参谋长)

“世界上最好的坦克。”――陆军元帅冯?克莱斯勒(第1装甲集团军军长)

1 走上层路线得到的设计,自信的设计班子

2 先进的设计,绝佳的平衡

3 试车,感人的长行军

4 苏联代表团参观德军IV坦克,奇怪的抱怨

1 走上层路线得到的设计,自信的设计班子

在经历了一些列政治斗争后,战争让人们清醒了些。1939年11月,苏联取消了坦克部队的独立使用,但是同年的与日本人的哈拉欣河战斗和朱可夫在这场战斗胜利后的陈述让苏联指挥部的态度发生了一定的改变。1940年6月,苏联国防委员会批准恢复以机械化军编制为主的体的装甲兵编制,并在7月实行新的机械化军编制。也许感到了德国人的威胁,苏联开始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他们重建机械化军的胃口又太大了。例如,他们开列的KV系列重型坦克需求量居然为3528辆,但是实际生产508辆。此时,距战争爆发不到一年了。

实际上,当时苏联最多的是BT系列及T-26轻型坦克,数量分别为6000辆和110000辆,但是在未来的战争中,它们基本上是靶子,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苏联人自己也明白这一点。西班牙内战及苏芬战争都证明了这个问题。在西班牙内战及苏芬战争中,BT系列及T-26轻型坦克遭到的损失表明,反坦克武器无论在威力上还是在效能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原先的装甲防护根本不够了。当时的反坦克武器是37毫米反坦克炮,它们能击穿BT系列及T-26轻型坦克的主装甲。何况,这两型坦克装了汽油发动机,这很容易成为“打火机”。前文提到的那位苏联装甲兵部队司令Dmitri Pavlov虽然得出了与大纵深理论相反的结论,但是对上述问题还是明白的,他明白需要研制一种新型坦克。这一个需要促成了T-34的诞生。

1937年11月,哈尔科夫铁路机车制造厂(又称共产国际工厂)接受了研制新型坦克的任务。Dmitri Pavlov当时的要求是研制一种采用“克里斯蒂”行动装置的轮履两用快速坦克。这种20吨级的坦克被赋予了A20的设计编号,打算装一门45毫米火炮,首装甲厚度20毫米。这些设计指标与当时各个军事强国的主力坦克的性能一致,A20并不是一种惊世骇俗的新装备。但是,哈尔科夫铁路机车制造厂的设计师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交给苏联装甲部队的坦克大大超出了这位装甲兵司令的期望(毛公说得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哈尔科夫铁路机车制造厂A20的设计班底为:总设计师:米哈伊尔.科什金,他带领的研究小组在1936年完成过苏联坦克主力BT些列型号的改装工作;副总设计师:亚历山大.莫罗佐夫,他主要负责坦克动力的设计,与新的B-2型坦克柴油发动机的设计有紧密的的联系。负责设计悬挂系统的小组由尼古拉.库捷任科及P. Vashiev带领,他们曾经参与T-29的研制,而T-29项目的目的在于验证“克里斯蒂”悬挂系统用于中型坦克的可行性。负责研制装甲的是M.Tarshinov,他曾在科什金的前任 A.Firsov(在大清洗中遇害)手下参与过BT-IS及BT-SV试验坦克的研制工作。而BT-SV坦克首次使用了25毫米厚的倾斜装甲。

我们必须注意到米哈伊尔.科什金,亚历山大.莫罗佐夫及M.Tarshinov。这个技术研究班子对上面下达的研制任务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上面给的坦克指标太落后了!这根本反映不出我们水平嘛!米哈伊尔.科什金不仅仅是个技术专家,如果他单纯是个技术能手的话,那么就没有后来的T-34。事实上,科什金很懂得走上层路线。另外,他对事业的执着精神足以让周围的人落泪。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他的作品挽救了苏联。亚历山大.莫罗佐夫无疑是个实干家,并且在坦克设计上的造诣绝对不亚于总设计师,他不久就将证明这一点。M.Tarshinov是一个天才人物,他用极为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困扰其他所有装甲设计人员的大问题,我想,他肯定懂得:简单就是美。

这个技术研究班子对上面下达的研制任务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上面给的坦克指标太落后了!这根本反映不出我们水平嘛!另外,轮履两用快速坦克?这太荒谬了!野战中谁会用轮子在起伏不平的地面战斗?何况,轮履两用在制造上太过复杂,可靠性能差,成本高,生产速度低。他们认为:我们一定造得出好得多的坦克!但是,这是上面给的任务,不好改动其指标,研究班子的任务就是完成设计,而不是推翻原计划。整个班子都在等待时机。

1938年5月4日,科什金在莫斯科向人民委员会展示了A20的木质模型。斯大林,莫洛托夫,沃罗舍洛夫元帅和很多政府,军队的高级官员们都到场了。在会上,就是否采用轮履两用装置产生了很大争执。设计师科什金本人是不支持轮履两用方案的。他说出了设计班子的心声:这会增加没有必要的重量,增加行动装置的复杂性。坦克的使用经验表明,坦克用负重轮行动的机会很少。其实,我一直在想,那位苏联装甲兵部队司令Dmitri Pavlov是如此精通政治,那么他专业水平不会太高,因此,他提出的轮履两用要求“可能”是有问题的。坐办公室太久了,野外条件是什么?估计忘了。坦克用轮子在苏联广阔而泥泞的原野中奔跑么?苏联有密集的公路网来供坦克用轮子行驶么?轮子比履带可靠么?科什金走了上层路线:他在一封给苏联最高指挥部的信中,慷慨激昂:“鉴于指战员在战术部署中不愿意让BT坦克仅以负重轮行驶,并且制造一种轮履两用的坦克会在技术上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建议将来致力于发展一种结构简单的,以纯粹履带行驶的,并采用BT系列上的弹簧悬挂装置(克里斯蒂)的车辆。”科什金还意识到,为了抵御将来可能出现的威胁,坦克的装甲厚度至少应该达到30毫米。现在使用的45毫米炮威力也嫌不足,应该将口径增大到75毫米。

斯大林比装甲兵部队司令Dmitri Pavlov水平高,或者说他被科什金的陈辞打动了。他准许哈尔科夫铁路机车制造厂同时制造A20和在A20基础上增大装甲厚度和火炮口径的A30坦克。但是,这并未解决大问题:轮履两用还是单纯履带?科什金发现问题没有解决,又向斯大林推荐了一个方案,纯履带推进的坦克。他画了草图交给斯大林,斯大林显然在这段时机心情极好,他又被打动了,又“画了一个圈”,于是,科什金手上同时有了三个方案:18吨车体的,轮履两用的A20;在A20上加大装甲和火力的A30;纯履带推进的A32。

2 先进的设计,绝佳的平衡

对嘛,三个方案才能显示出俺们的能耐。哈尔科夫铁路机车制造厂的设计班子全力开动,为了坦克日夜奋斗起来。A20很快完工并达到了设计指标。它用了4个负重轮,配上500马力的强劲的柴油机,车体以BT-7M为基础,装一挺机枪。炮塔装备了于BT相同的快速45毫米坦克炮。A20前炮塔装甲比指标上的要厚,从20毫米增加到25毫米。值得称道的是其车前装甲有55度倾斜角,车侧装甲有40度倾斜角。这些倾斜角不是随意而设的,而是全面吸收了试验坦克在装甲防护和防弹外形方面的成果。A20快速设计完毕并达到Dmitri Pavlov设计指标,这说明:1,设计组是高手组成,水平高得不是一般;2,Dmitri Pavlov对自己研究人员水平不够了解,提出的指标过低;3,对未来战争估计不够,提出的指标过低;4,没有钱,或者预算过低,导致提出的指标过低;5,以上几点或全部都对。

在A20上加大装甲和火力的A30项目则遇到了麻烦。作为A20的火力升级版本,A30装了一门76.2毫米短管炮,但是设计小组很快发现A20炮塔太小,火炮操作非常不便,更要命的是,炮塔座圈无法吸收76.2毫米炮射击时产生的巨大后座力。A30项目很快被打入了冷宫。

A32是这三个项目中最有前途的。因为取消了轮履两用这种鸡肋功能,节省下来的大量车重被用来改善防护性能,在其他战技指标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装甲厚度可增加到30-60毫米,相比较,A20只有25毫米。A32原型车炮塔前装甲厚度和车体前装甲厚度平均为30毫米,这为以后改进留下了空间。负重轮增加到5个,车重分布更加合理,也有足够空间配置76.2毫米坦克炮。此外,A32坦克安装了操作杆来代替A20及以前BT系列的方向盘。在外观上,如果不看装甲厚度和主炮,A20及A32的外形基本是一样的。

到了1939年7月,A20及A32原型车都完成了。在工厂试验中(一说是在库宾卡坦克技术科学试验所进行的),两种车行驶性能都不错,A20还加试了轮子行驶一个科目。评审委员会无法作出决定,究竟哪一种车好些。于是,1939年9月23日,沃罗舍洛夫,米高扬,装甲兵司令和设计师们出席了一场坦克展示。各种坦克都到场了,除A20及A32外,还包括T-26, BT系列轻型坦克,KV重型坦克。A32表现可圈可点,A32轻松地跨越障碍壕沟,压砖墙,涉小河,爬30度陡坡,最后特意的,在众目睽睽之下,用自己锐利的车首撞断了一颗高大的松树。牛人科什金现在是豪气冲天,他力陈A32的好处,甚至大胆断言,A32将会在未来战争中代替所有T-26, BT系列轻型坦克,成为装甲力量的主力。可惜啊,官员们仍然不能肯定是否要放弃轮履两用方案。估计牛人科什金当时一定是有番感慨的。

不好决定么?战争作出了决定。最后真正解决轮履争议的是苏芬战争的实践经验。1939年12月19日,人民国防委员会讨论了苏芬战争中的经验教训,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坦克防护不足,其次是火力不够,而并非是否轮履两用这种鸡肋问题。这和西班牙内战及哈拉欣河战斗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完全一样。苏军装备最多的坦克在芬兰军队的反坦克火力前非常容易遭到伤害,而45毫米火炮及76.2毫米短身管火炮甚至不能有效对付芬军的地堡。

牛人这时不再郁闷了,他感到机会来了。科什金告诉委员会,A32还有在不破坏其机动性的前提下增大装甲厚度和火力的潜力。斯大林在科什金面前总是容易被打动的,这一次也不例外。斯大林同意迅速研制一种A32的增强装甲型,用以代替大量装备的T-26, BT系列轻型坦克。

事实是,当时战云密布的国际形势也不容苏联人犹豫了。斯大林预计德国会在1942年,或者1943年调转军力攻击苏联,因此必须有一种可以在战时大量生产的优秀坦克来应对很快爆发的战争。为了纪念1934年发布的大规模扩充装甲兵部队的命令,同时在1934年,科什金第一次有了研制这种轻型坦克的念头,这位设计师想把新坦克命名为T-34。他的建议被迅速采纳了。新的坦克被命名为T-34。

坦克有三要素:火力,机动及防护。正因为很好的结合了这三者,坦克才具有那么大的威力。但是,在那个年代,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坦克虽然具备这三者,但是并没有很好的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没有在三者间取得平衡。例如BT系列轻型坦克,虽然速度相当快,但是防护弱,37毫米反坦克火炮可以轻松击穿其主装甲。德国III型坦克当时是陆军的主力,很好的平衡了三者,横扫西欧,但是在未来的东线战争中,它的主要指标似乎有些落后了。现在,我们从这三个方面看看增强了防护的A32,也就是T-34的性能。

在防护上,T-34采用的是倾斜装甲,这在当时是一项创举。坦克设计师们一直在重量和防护力的矛盾间徘徊,现在,天才人物M.Tarshinov将装甲板倾斜放置,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增大了炮弹贯穿方向上装甲板的厚度;此外,有一定倾斜角度的装甲板容易让炮弹产生“跳弹”。当时,除T-34及一款试验型坦克外,世界上大部分坦克装甲板是垂直安放的,炮塔方方正正,象一个盒子。由于不再采用轮履两用方案,节省的重量用在了装甲上,更增强了T-34的防护性能。全车车体的倾斜装甲只用了3种不同的均质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非常有助于以后的大批量生产。车体前巧妙地设计为60度45毫米大倾角装甲,相当于75毫米的防护力,却没有增加一点重量,唯一的代价是牺牲了车首内部一点空间。T-34炮塔设计得比较低矮,减小了被发现和被命中得概率。我们发现,从那时起,苏联坦克和西方坦克的设计就开始分道扬镳了。苏联坦克一般是牺牲车内空间来换取较小的被弹面积。炮塔前装甲和车首前装甲一样为45毫米大倾角装甲,采用了轧制钢板焊接。后来,炮塔一律采用铸造,不但生产简单,而且节省原料。这也贯穿了战时快速大量生产的原则。

反观德国那时的主要的反坦克火力:步兵以37毫米炮为主,III型坦克是50毫米炮,少数新装备的IV型坦克是短身管的75毫米炮。T-34的出现使这些东西成了摆设。当时德军的装备中只有“无敌88”高射炮能够打穿T-34的装甲。对德国人而言,幸运的是,当时他们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无敌88”平射坦克了。

在火力上,T-34开始装备的是一门76.2毫米L-11型短身管火炮,只有30.5倍口径。后来还试验过57毫米长身管高速火炮。但这些都不起太大的作用。1941年2-3月,苏德还未开战,但是面对德国人坦克装甲和火力的提高,苏联人再也坐不住了,有人建议装107毫米火炮!这说明当时德国在西欧的胜利有何等大的影响,苏联对德国坦克的恐惧到了何等地步。设计组被107毫米火炮方案吓了一跳,在一次会议上,军队代表出于喜欢强悍武器的本能,全力支持这个方案。但几个月后突如其来的德国入侵打乱了计划,而且发现德国坦克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坚不可摧。于是,国防委员会最终放弃了107毫米火炮方案,批准T-34装备F-34型42倍口径的1940型76毫米火炮。此后,各个工厂生产的T-34坦克均装备这种火炮,直到装备85毫米火炮的T-34/85坦克研制成功。

F-34型76毫米火炮标准配弹77发,俯仰角度为-3-+30度。发射BR-350A穿甲弹时初速为655米/秒,战争爆发后,对付III型坦克易如反掌,连当时德军最新的IV-E(前装甲厚度50毫米)也不在话下,足以保证在任何距离下都能击穿。后来出现了德军的IV-H型坦克,拥有80毫米厚的前装甲,但F-34型利用3千克左右的BR-350P型次口径脱壳穿甲弹,可以在500米处击穿92毫米装甲,而当时坦克之间的战斗一般都发生在500米距离内。这种火力优势一直保持到德国虎式坦克的出现。当虎式坦克出现后,T-34/76不再拥有火力优势,但是新的T-34/85坦克拥有的85毫米火炮能在战斗距离内击毁虎式坦克(将在续文中介绍T-34/85与虎式的对战)。

在机动性上,T-34采用了克里斯蒂式悬挂系统,并采用了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的驱动布置方式。历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型坦克,多数还采用发动机在后,变速箱在前的总体布置方式,例如德国的黑豹坦克,美国的M4型坦克等都是如此布局。由于有一根长长的传动轴穿过车体下部,整车的高度下不来,防护性由此降低。而反观T-34的总体布局,动力-传动均后置,主动轮在后,有效地降低了整车高度,极大地增强了隐蔽性和防护性。这种布置在今天还是主战坦克设计的主流。从这一点出发,说T-34坦克乃是现代坦克的先驱绝不为过。T-34履带有带凸齿和不带凸齿的装甲板构成,我国速称其为“一公一母”。早期履带宽度550毫米,1942年后改为500毫米。同同时期的西方坦克相比,T-34履带是很宽的。这种宽履带减小了对地面的压强。T-34对地面压强是0.7-0.75千克/平方厘米,而同时期西方坦克对地面压强是0.95-1.0千克/平方厘米。克里斯蒂悬挂系统和宽履带配合得天衣无缝,保送了28吨的T-34坦克即使是在越过崎岖不平的地表时也能保持较高的速度。而德军坦克尽管公路行驶速度比T-34高,但是在俄罗斯平原的泥泞和雪地中,它们的窄履带却一筹莫展。T-34依靠优秀的越野性能往往能够躲开III型和IV型坦克的追杀而反戈一击。

总的来说,T-34坦克的设计在当时是极为超前的,在火力,防护和机动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衡,是坦克设计史上的里程碑。

3 试车,感人的长行军

新坦克A-34诞生了,两辆原型车分别在1940年1月和2月完成。有趣的是,在接下来的野外测试中,随行的BT轻型坦克反倒经常陷进雪地里,每次都要由A-34的救援。到了2月26日,离在克里姆林宫进行展示的3月18日已经很近,这时已经无法完成规定的2000公里越野测试了。科什金当机立断,决定马上开往莫斯科,路程就是越野测试!设计组挑选的路线包括了野外的路况,还注意了保密原则,尽量避开城镇,尽量走野外的小路。车队由两辆A-34原型车和两辆拖拉机组成,一辆拖拉机装生活起居用具,一辆装坦克的零配件。所需时间进行了精密计算,连跨越铁路的时间都一丝不苟地计算在内。

3月5日清晨(有资料说是在5日或6日的晚上),车队出发了。

在别尔哥罗德州不远处,问题出现了,一辆A-34在越过雪地时离合器出了问题。科什金争分夺秒,留下一部分维修人员,另一辆A-34继续前进!几天后,这辆A-34到达莫斯科郊外的37工厂。出了问题的A-34修好后,也在17号晚上赶到了莫斯科。科什金因为一路操劳,突然生病发烧,但是就在17号晚上,科什金还是和其他组员将两辆A-34开进了克里姆林宫的伊万洛夫广场,等待第二天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3月18日清晨,斯大林,莫洛托夫,沃罗舍洛夫元帅和其他国家领导人来到广场,装甲兵司令和科什金先做了报告,接下来进行演示。两辆样车先分别向广场两端飞驰而去,然后同时一个急转弯,相向急驰,地上被擦起了阵阵火花。绕场几圈后,两辆A34又风驰电掣般地开回开始时的位置。

斯大林相当满意,指示各方面采取所有必要措施支持T-34生产,并全面改进存在的一些小问题。接下来,A34被送到库宾卡进行火炮射击试验,还打算到苏芬战场上作实战检验,但苏芬战争很快结束了。两辆样车返回工厂,行程达到了2880公里。这一路上暴露并解决了一些机械和传动上的小问题,如:摩擦离合器圆盘烧毁,风扇裂缝,传动齿轮磨损等等。

6月份,图纸绘制完毕,T-34投入到批量生产。

一种在装甲,火力及机动性上取得惊人平衡的优秀坦克诞生了!

这次试车有一个不好的后果:由于在严冬长途行军,科什金病倒了。肺炎救治不好,科什金于1940年9月26日逝世。当月,第一批共3辆T-34 1940型下线。世界失去了一位优秀的设计师。不得已,副总设计师亚历山大.莫洛佐夫接替了他的职位。

西西河的朋友们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科研人员,要具备的远不止是专业技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沟通。科什金对自己的信念无比坚定,懂得走上层路线,手下有一套得力的助手班子。他能和领袖沟通,斯大林总是容易被他打动。西西河里的朋友们有很多是在国外的。如果有一天要回国创业,如何学会和各个部门的领导沟通,如何和各方面的大小人物谈话,如何拥有自己的班子?这些都是俺们必须学会的。我相信,科什金提出的总是国家需要,甚至是急需的,他的看法是从实际出发的,而不是象那位司令那样,是从办公室出发的,这样才能打动斯大林同志。他为了真理,越级上报,推翻原来的计划,得罪那位司令,但是牛人科什金不怕。我想,在科什金心目中,真理高于一切。

4 苏联代表团参观德军IV坦克,奇怪的抱怨

此时,苏德仍然在重重疑虑中开展着他们的合作。苏联甚至向德国购买到了一批德国陆军主力装备:III型坦克。

德国为什么现在还要向苏联出售这批主力坦克?两个原因。

首先,德国人不知道T-34的存在并且相信自己的陆军水平。德国人相信自己装甲兵水平没有错,但是不知道T-34的存在就大错特错了!是的,德军装甲部队战法先进,在横扫西欧的战争中屡立奇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拥有一大批作战经验丰富的战斗人员。在战功和纳粹“种族优秀”的宣传下,他们没有把别国放在眼里,甚至忽视了生产能力的差距。德军装甲部队和苏联坦克部队比较,除战法锐利外,有指挥协同上的巨大优势,有丰富经验的德国坦克手常常将德国坦克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就算这时德国人被告知苏联有更好的坦克,他们也会毫不在意,别说现在他们根本不相信苏联会有比德军优秀的装备。

实际上,就纯技术装备而言,开战前德国主力坦克和T-34比较,有噪声小,公路行驶速度快的优势,但是,在防护力,火力和野外机动性这三个主要指标上,远远不是T-34对手,两者不在同一级别。后来的IV型坦克也不是T-34对手。等德国后来发展出虎式,时间已经不在德国人这边了。苏联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有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坦克手。何况德国生产力并不比苏联强,而T-34生产远比德国坦克简单。

T-34的存在对纳粹的野心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纳粹陆军战斗素质的确高,但是他们不见得打得赢这场战争。这在科什金强调生产简易性时就已经注定了。

其次,德国想麻痹苏联。他们提供III型坦克,就是想掩饰动手的意图。何况,他们准备换装更先进的IV型坦克。

在1941年春天,纳粹首脑对苏开战的计划已经拟定。这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据德国闪击名将古德里安回忆,当时战争尚未爆发,希特勒允许一个苏联代表团参观全部最新的IV型坦克。这既是武力和自信心的展现,也是麻痹苏联的一个手段。但是德国人从苏联代表团员脸上没有看到他们想看到的表情。苏联人的表现反倒让德国人奇怪。

当时,尽管德国人已经不折不扣地履行了命令,让苏联人看到了所有新型IV型坦克,但是,苏联军官总是抱怨,说德国人给他们看的并不是“最好,最重型”的坦克。他们抱怨德国人没有遵照希特勒的命令把最好的坦克拿出来!

脑袋迟钝一点的德国人觉得苏联人奇怪,而敏锐的德国人立即想到,苏联人肯定是有了比德国IV型更好的坦克,才会有这样的疑虑!

我们还可以看出,苏联人对德国人有戒心,整个T-34的存在是保密的,苏联人并不像德国同行那样“坦率”。

战争即将来到,T-34将让德国陆军首次尝到失败的滋味。在战场上,双方的对决是惨烈的。

(待续)

元宝推荐:电子赵括, 通宝推:浣花岛主,小书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