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33:宋兹父——小国争盟 -- 桥上

共:💬28 🌺15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33附:宋杀大夫3/4

《文十六年传》:

既,夫人将使公田孟诸而杀之。公知之,尽以宝行。荡意诸曰:“盍适诸侯?”公曰:“不能其大夫至于君祖母以及国人,诸侯谁纳我?且既为人君,而又为人臣,不如死。”尽以其宝赐左右而使行。((p 0621)(06160503))(047)

夫人使谓司城去公,对曰:“臣之而逃其难,若后君何?”((p 0622)(06160504))(047)

我的粗译:

在宋国国人推动下,那位夫人(襄夫人)准备让他们“公”(宋昭公,杵臼)去“孟诸”游猎,在那儿杀他。“公”知道了,把所有宝物都带上走。随从的司城荡意诸就问:“盍适诸侯?(您何不逃到哪个诸侯那儿?)”,他们“公”答:“不能其大夫至于君祖母(襄夫人)以及国人,诸侯谁纳我?且既为人君,而又为人臣,不如死。(和自家大夫还有君祖母加上国人都处不好,那些诸侯谁能收留我?再说我已经当过主上,再去当人家臣下,还不如死了呢。)”,于是把宝物都赏给自己左右,让他们离开。

那位夫人让人劝“司城”(荡意诸)也离开他们“公”,司城回复:“臣之而逃其难,若后君何?(做了他的臣子,遇到危险却躲开,还怎么面对后面主上?)”。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不能其大夫至于君祖母以及国人”曰:

此十四字宜作一句读。上文历叙六卿,惟荡意诸为其党,此所谓“不能其大夫”也。不能即不得,与诸人不睦。孔《疏》:“哀十六年?传?,蒯聩告周云:‘蒯聩得罪于君父君母。’谓母为君母,则祖母为君祖母矣。昭公,成公之子,襄公之孙,故襄夫人是其祖母也。”沈钦韩《补注》云:“丧服,適母为君母,则君祖母是適祖母之称。”不能君祖母,亦见八年《传》。上文云,“国人奉公子鲍以因夫人”,故昭公自云“不能国人”也。

“宋”——“商丘”推测位置为:东经115.60,北纬34.38(宋国,商丘-老南关。有遗址,西3050,南1100以上,北1400。东周)。

“孟诸”——“孟诸之麋”(杨注:孟诸,宋之薮泽,即《尚书?禹贡》之孟豬、《周礼?夏官?职方氏》之望诸,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接虞城县界,以屡被黄河冲决,早已无存。麋同湄,水草之交曰麋。#引導(导)之往孟诸田猎,孟诸即僖二十八年《传》孟诸之麋,详彼《注》。),推测位置为:东经115.8,北纬34.6(商丘东北)。

下面是孟诸一带的地图,割自《春秋左传注》初版附《郑宋卫》地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文十六年传》:

冬十一月甲寅,宋昭公将田孟诸,未至,夫人王姬使帅甸攻而杀之。荡意诸死之。书曰“宋人弑其君杵臼”,君无道也。((p 0622)(06160505))(047)

文公即位,使母弟须为司城。华耦卒,而使荡虺为司马。((p 0622)(06160506))(047)

我的粗译:

这年冬十一月甲寅那天(杨注:甲寅,二十二日。),宋昭公(杵臼)前往孟诸游猎,半路上,被夫人王姬(襄夫人)派人率领“甸”的兵马攻而杀之。荡意诸也跟着战死。《春秋经》上写“宋人弑其君杵臼(宋昭公)”,就表示这位主上实在不像话。

文公(宋文公,公子鲍,宋公-鲍)即位,由他亲弟弟“须”(公子须)担任司城。等到华耦去世,又任命荡意诸弟弟荡虺为司马。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夫人王姬使帅甸攻而杀之”曰:

夫人王姬即襄夫人,言王姬者,以其为襄王之姊,周室之女也。帅甸为官名,有三解。孔《疏》云:“《周礼?载师》云:‘以公邑之田任甸地。’帅甸者,甸地之帅,当是公邑之大夫也。”此一解也。沈钦韩《补注》则以《周礼?天官》之甸师当之,云:“《周礼》甸师之官,其徒三百人。《文王世子》,公族有罪,磬于甸人。帅甸即此官也。”此又一解也。俞樾《茶香室经说》则云:“《礼记?祭义篇》,‘五十不为甸徒。’郑《注》云:‘四丘为甸,甸六十四井也。以为军田出役之法。’《正义》曰:‘五十不为甸徒者,谓方八里之甸,徒谓步卒。军法,八里出长毂一乘,步卒七十二人。谓之甸者,以供军赋及田役之事。五十气力始衰,不为此甸役徒卒。’是甸役徒卒谓之甸徒,则帅此甸役徒卒者,宜谓之帅甸。”此又一解也。三解之中,沈说较为可信。《礼记?檀弓?疏》引此文,“帅甸”即作“甸师”,虽系误文,亦可见古人已有解“帅甸”为“甸师”者矣。《宋世家》云:“昭公出猎,夫人王姬使卫伯攻杀昭公-杵臼。”梁玉绳《史记志疑》云:“卫伯岂帅甸之名乎?抑帅甸亦号卫伯乎?未知所出。”章炳麟《读》力证卫伯即帅甸之又称,但于帅甸之义,主第一义,然其说似迂曲。

杨伯峻先生于此(书曰“宋人弑其君杵臼”,君无道也)引宣四年《传》云:“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

杨伯峻先生注“文公即位”曰:

《宋世家》云:“弟鲍革立,是为文公。”鲍革即上文之公子鲍,《史记?索隐》引徐广云“一无‘革’字”,《年表》亦无“革”字,《汉书?古今人表》称宋文公-鲍,足见本无“革”字。

杜预《注》“使母弟须为司城”云:“代意诸。”

杨伯峻先生注“华耦卒,而使荡虺为司马”曰:

杜《注》:“虺,意诸之弟。”文公即位当在明年,此盖探后言之。

《文十七年经》:

十有七年春,晋人、卫人、陈人、郑人伐宋。((p 0623)(06170001))(047)

《文十七年传》:

十七年春,晋-荀林父、卫-孔达、陈-公孙宁、郑-石楚伐宋,讨曰:“何故弑君?”犹立文公而还,卿不书,失其所也。((p 0624)(06170101))(047)

我的粗译:

转过年来,到我们文公十七年(公元前六一〇年,周匡王三年,宋文公元年,晋灵公十一年,卫成公二十五年,陈灵公四年,郑穆公十八年,齐懿公三年),春天,晋国的卿荀林父、卫国的卿孔达、陈国的卿公孙宁、郑国的卿石楚共同率兵进攻宋国,质问:“何故弑君?”,可最终还是立了文公(宋文公,公子鲍,宋公-鲍)然后撤兵,《春秋经》上没记下这些卿的名,就因为他们没立场。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十有七年春”曰:

正月十九日庚戌冬至,建子。

杨伯峻先生注“晋人、卫人、陈人、郑人伐宋”曰:

卫与陈之班次,或卫在陈上,自隐公至庄公十四年,四十二年间,凡四会,如此;或陈在卫上,自庄十五年迄僖十七年,三十五年间,凡八会,如此。自此终于定四年(定四年以后,陈、卫不复并书),陈亦常在卫上。然亦间有卫在陈上者,如此及宣二年之“卫人、陈人”、襄二十七年之“卫-石恶、陈-孔奂”、昭元年之“卫-齐恶、陈-公子昭”、定四年之“卫侯、陈子”,盖因时因事而异。

杨伯峻先生注“何故弑君?”曰:

金泽文库本“弑”作“殺(杀)”。据《晋语五》“宋人弒昭公,趙宣子請師于靈公以伐宋。乃使旁告于諸侯,治兵振旅,鳴鍾鼓以至于宋”云云,则赵盾倡其议,荀林父将其师。

杨伯峻先生注“犹立文公而还”曰:

宣元年《传》,晋取宋赂,宋文公曾受盟于晋。《宋世家》云:“文公元年,晋率诸候伐宋,责以弑君。闻文公定立乃去。”诸侯之师本以责殺昭公兴师,然至宋时,文公已立定,不能改变,反定其位而还,故云“犹”。于鬯《香草校书》谓犹非副词,乃图谋之义,不可信。

杨伯峻先生注“卿不书”曰:

《经》书“晋人、卫人、陈人、郑人”,不书诸国将帅姓名。

杨伯峻先生注“失其所也”曰:

本以讨杀君者往,反立之而还,故云“失其所”。所,处所,立足地,犹今言立场。

“晋”——“绛”——“故绛”推测位置为:东经111.55,北纬35.73(曲村,成六年迁新田)。

“卫”——“楚丘”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4,北纬35.54(今滑县-八里营乡-殿上村一带,冢上村北约两公里,僖二年——前658,封卫于楚丘。今卫王殿遗址,俗称卫王城)。

“陈”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8,北纬33.73(淮阳县城)。

“郑”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1,北纬34.40(郑韩故城)。

《文十七年经》:

诸侯会于扈。((p 0623)(06170004))(047)

《文十七年传》:

晋侯蒐于黄父,遂复合诸侯于扈,平宋也。公不与会,齐难故也。书曰“诸侯”,无功也。((p 0624)(06170401))(047)

《文十八年传》:

宋-武氏之族道昭公子,将奉司城须以作乱。十二月,宋公杀母弟须及昭公子,使戴、庄、桓之族攻武氏于司马子伯之馆。遂出武、穆之族。使公孙师为司城。公子朝卒,使乐吕为司寇,以靖国人。((p 0643)(06180801))(047)

我的粗译:

这年晋侯(晋灵公,夷臯)动员部队在“黄父”校阅,接着就在“扈”再度召集各家诸侯集会,解决宋国的问题。我们“公”(鲁文公)没参加此次集会,是因为齐国入侵。《春秋经》上只写“诸侯”而没写上有哪些人,是因为此次集会没结果。

下年,我们文公十八年(公元前六〇九年,周匡王四年,宋文公二年),宋国的武氏之族联合他们昭公(宋昭公,杵臼)那些公子,准备奉着司城须(公子须)发动叛乱。这年十二月,宋公(宋文公,宋公-鲍)杀掉亲弟弟“须”(司城须,公子须)和昭公那些公子,下令由戴、庄、桓之族进攻在司马子伯之馆的武氏之族。最终把武、穆之族赶走。任命了公孙师为司城。公子朝去世,又任命乐吕为司寇,以此安定他们国人。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遂复合诸侯于扈,平宋也”曰:

杜《注》:“《传》不列诸国,而言‘复合’,则如上十五年会扈之诸侯可知也。”昭四年《传》谓“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蒐”,《晋语八》则云“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由此可推成王蒐于岐阳,与召诸侯会盟同时,故晋灵亦以黄父之蒐合诸侯。《年表》云:“晋灵公十一年,率诸侯平宋。”

杜预于此(书曰“诸侯”,无功也)之处有《注》云:“刺欲平宋而复不能。”——桥:似因鲁文公没参加而不能准确知道何人与会故未写。

杨伯峻先生注“宋-武氏之族道昭公子”曰:

金泽文库本作“宋-武、穆之族導(导)昭公子”,《释文》亦云:“本或作‘武-穆之族’者,取下文妄加也。”以宣三年《传》“武氏之谋也”考之,倡议者为武氏,而穆族实从之,故武、穆之族被逐出也。

杨伯峻先生注“将奉司城须以作乱”曰:

杜《注》:“文公弑昭公,故武族欲因其子以作乱。”司城须,文公母弟,见十六年《传》。——《文十八年传》:“文公即位,使母弟须为司城。”((p 0622)(06160506))(047)。

杨伯峻先生注“使戴、庄、桓之族攻武氏于司马子伯之馆”曰:

《读本》曰:“戴族,皇、乐、华三氏。庄族,仲氏。桓族,向、鱼、荡、鳞四氏也。”杜《注》:“司马子伯,华耦也。”据十六年《传》,此时华耦已卒。

杨伯峻先生注“遂出武、穆之族”曰:

宣三年《传》作“尽出(逐?)武、穆之族”,则武族穆族尽出之也。穆族并被逐出者,杜《注》云“党于武氏故”。据宣三年《传》,盖出之于曹。

杨伯峻先生注“使公孙师为司城”曰:

代文公之弟须。杜《注》:“公孙师,庄公之孙。”

杨伯峻先生注“公子朝卒,使乐吕为司寇”曰:

十六年《传》云:“公子朝为司寇。”孔《疏》引《世本》云:“戴公生乐甫-术,术生硕甫-泽,泽生夷父-须,须生大司寇吕。”则乐吕,戴公曾孙也。余详七年《传?注》。

杨伯峻先生注“以靖国人”曰:

《左传》凡数云“以靖国人”,分别见于成十五年、襄十五年、昭十三年及二十二年等处。《宋世家》云:“二年,昭公子因文公母弟须与武、缪、戴、庄、桓之族为乱,文公尽诛之,出武、穆之族。”但据《传》文,戴、庄、桓三族乃助文公攻武族者。

“扈”(杨注:扈,郑地,当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约六十里。与庄二十三年之扈恐是两地。#扈本郑邑,《水经?河水注》引《竹书纪年》云“出公二十二年,河绝于扈”,似其后为晋所有。《公羊传》谓此时扈已为晋邑,不可信。《经》例卒于国内不书地。此书地,足见此时扈尚未为晋有。扈为晋会诸侯之地,不言“卒于会”者,会已毕也。不书葬者,鲁不会也。#此扈乃郑国之扈,即文七年《经》“盟于扈”之扈,当在今河南-原阳县西约六十里。),推测位置为:东经113.65,北纬35.03(黄河故道,曾经河绝于扈。据杨先生书中图标注,原阳县-祝楼乡-西胡庄村西一带)。

“黄父”——“黑壤”(杨注:据宣七年《传》,黄父一名黑壤,其地即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北六十五里之乌岭,接沁水县界。#黑壤即黄父,见文十七年《传?注》。#黄父在今山西-沁水县西北、翼城县东北,详文十七年《传?注》。),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01,北纬35.74(沁水县-东坞岭)。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下面是诸侯会于扈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mezhan,楚庄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