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别忽悠我,让我右手砍自己左手 -- Ace

共:💬743 🌺6015 🌵13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工业是中国现在的立国之本

首先,我并没有否定包产到户对提高农民积极性有帮助。不过中国的农业大发展真是因为这个么?

我想决定性的因素是中国工业的大发展。

解放前的土改分田,然后是解放初期的人民公社,接着是80年代初的包产到户,现在是农业的集约化生产。这一切都有其合理性和正确性。并不能说分田就一定好,集中就一定不好。马克思说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解放前的分田,由地主集中所有分配给了个人,大大促进了积极性和创造力。解放后,人民公社的集中,也使得各种农林水利设施得以实现。包产到户,在当时也促进了农民的积极性,现在,工业化大生产要求农业的集中管理,也是必须的。

回到猪肉上,在没有工业化养猪场之前,请问一家一户能养几只猪?我小时候在农村住过,基本上一家两头猪是极限了,那时养猪主要饲料是地瓜叶和猪草,一大早起来,家里人就要煮猪食,一煮一大锅,白天要上山割猪草。养两头是极限,基本上就养一头而已。而且缺少工业化猪饲料,这些猪食缺乏蛋白质和脂肪,养出来的猪基本上就200斤左右,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那都是organic的优质猪肉,不过,肉少啊。

就这样,那时还缺少储运手段,很少能运到城市里去,猪肉还基本上由供销社收购和运输到城市销售的。供销社的运输手段也还很缺乏,同样的道理,也缺乏冷藏手段,即使农民能养出来,也很难保证供应。农民积极性再高,你可以想象农民挑着一担子猪肉,花上四五个小时挑进城销售么?有是有,不过一直不是主流。

在缺少技术手段的时候,中国推广以粮为纲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这些主食才是耐储运的,是可以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全国调配。

整体而言,只有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中国的农业才大发展到能够基本满足全体中国人的热量需求,也就是吃饱,直到2000年以后,才可以基本满足中国人吃好的需求。这一切都是基于中国工业的大发展。包产到户的影响有没有,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影响有没有?应该有,不过绝对不是主要原因。

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化肥,饲料,良种,也就没有大果园,大养猪场,养鸡场这种工业化的农业,也就没有道路上拥挤的货柜车,冷藏车。更不会有远洋捕捞船。没有这些,农民积极性再高,也不可能有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副食品。

通宝推:桥上,俺老孫,审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