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27:阳虎——鲁患阳虎 -- 桥上

共:💬20 🌺13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27附:鲁患阳虎2/5

《定六年经》:

二月,公侵郑。((p 1555)(11060002))(128)

公至自侵郑。((p 1555)(11060003))(128)

《定六年传》:

二月,公侵郑,取匡,为晋讨郑之伐胥靡也。往不假道于卫;及还,阳虎使季、孟自南门入,出自东门,舍于豚泽。卫侯怒,使弥子瑕追之。公叔文子老矣,辇而如公,曰:“尤人而效之,非礼也。昭公之难,君将以文之舒鼎,成之昭兆,定之鞶鑑,苟可以纳之,择用一焉。公子与二三臣之子,诸侯苟忧之,将以为之质。此群臣之所闻也。今将以小忿蒙旧德,无乃不可乎?大姒之子,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而效小人以弃之,不亦诬乎?天将多阳虎之罪以毙之,君姑待之,若何?”乃止。((p 1556)(11060201))(128)

我的粗译:

下一年,我们的定公六年(公元前五〇四年,周敬王十六年,晋定公八年,卫灵公三十一年,郑献公十年),二月,我们“公”率兵攻打郑国,打下了“匡”,这是替晋国报复郑国对他们“胥靡”的进攻。

我们的部队去的时候没向卫国借道就过去了;等回来,还不借道,而且阳虎居然让季(季桓子,季孙斯)、孟(孟懿子,仲孙何忌)二人从他们“国”的南门进城,穿城而过,从东门出来,然后到“豚泽”住下。

卫侯(卫灵公)发火了,下令宠臣弥子瑕集合人来追。此时他们的卿公叔文子已经退休,让人拉着车把自己送到他们“公”(卫灵公)那里,劝谏说:“尤人而效之,非礼也。昭公之难,君将以文之舒鼎,成之昭兆,定之鞶鑑,苟可以纳之,择用一焉。公子与二三臣之子,诸侯苟忧之,将以为之质。此群臣之所闻也。今将以小忿蒙旧德,无乃不可乎?大姒之子,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而效小人以弃之,不亦诬乎?天将多阳虎之罪以毙之,君姑待之,若何?(责备别人自己又跟着做,不合规矩。当初他们昭公之难那会儿,主上悬赏了我们文公的舒鼎,成公的昭兆,定公的鞶鑑,说是只要谁能把他们昭公送回去,就在这三样里头任挑一件。而且哪家诸侯如果不放心,“公”您的儿子和几位大臣的儿子,都可以送过去当质子。这话我们群臣都是听到的。现在为这点小过节就埋没我们过去的大恩情,不是太糟了吗?大姒的儿子里边,只有他们开国之君周公和我们开国之君康叔关系亲密,要学着那些小人把这关系掰了,不是太没道理了吗?上天正让阳虎多造些孽好收了他,主上等着瞧瞧看,怎么样?)”,他们的“公”这才不再生气。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阳虎使季、孟自南门入,出自东门”曰:

季谓季桓子,孟谓孟懿子。《论语?季氏》孔丘所谓“陪臣执国命”,此时阳虎当权,故能强使鲁之世卿。

下面是高城遗址遗址位置示意图,出自《河南濮阳县高城遗址发掘简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高城遗址城址平面范围及探沟位置示意图,出自《河南濮阳县高城遗址发掘简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弥子瑕”曰:

弥子瑕,卫灵公宠幸之臣,亦见《韩非子》诸书。哀二十五年《传》谓之彭封弥子。《世族谱》列之杂人。

杨伯峻先生注“公叔文子”乃止”曰:

杜《注》:“文子,公叔发。”《礼记?檀弓下》谓之贞惠文子。

杨伯峻先生注“君将以文之舒鼎”曰:

何焯《义门读书记》谓“卫为狄灭,大路、少帛扫地无遗,故言宗器自文公始。”文,卫文公。

杨伯峻先生注“成之昭兆”曰:

杜《注》:“宝龟也。”卫成公,文公子,嗣文公立。

杨伯峻先生注“定之鞶鑑”曰:

定,卫定公,文公曾孙。鞶鑑,详庄二十一年《传?注》。

杨伯峻先生注《庄二十一年传》“王以后之鞶鑑予之”云:

鞶是大带,亦名绅带;鑑,镜也。鞶鑑为一物,大带而饰之以鑑者。《管子?轻重己篇》之“带玉監”、“带锡監”,監即鑑也,可以为证。说详章炳麟《左传读》及杨树达先生《读左传》。然至今未见实物。桂馥《说文义证》云:“王后之鞶,即夫人鞶丝也。”乃以丝组为之。李贻德《贾服注辑述》谓鞶鑑为以囊盛镜者也;沈钦韩《左传补注》谓鞶是小囊之盛帨巾者,鑑为镜。鞶鑑为两物,恐皆不可为据。或谓鞶鑑是铜鑑,亦不知所据。((p 0216)(03210104))(017、033)。

杨伯峻先生注“大姒之子”曰:

杜《注》:“大姒,文王妃。”《诗?大雅?思齊》“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可以为证。

杨伯峻先生注“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曰:

周公、康叔,鲁、卫之始祖,其和睦于《书?康诰》犹能见之。

桥:《书?康诰》全篇大都是周公对康叔的谆谆告诫。

“郑”(杨注:鄭(郑),国名,姬姓,周宣王母弟桓公?友之后。卜辞常见奠(鄭)地,有“矦奠”“南奠”“北奠”“多奠”“奠臣”诸词。又有一片云“巳(祀)奠河邑”,则地当在今郑州市南、新郑县北。西周彝器又有奠虢仲鼎、奠虢仲簋等。是则郑地早已有之。桓公初封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北。据《郑语》,寄帑于虢、郐之间。武公因取而都之,即今新郑县。春秋后又六世九十一年为韩所灭。近年出土之哀成叔鼎则铸于郑亡后。?史记?有世家。),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1,北纬34.40(郑韩故城)。

“匡”(杨注:匡当即今河南-长垣县西南十五里之匡城,亦即《论语?子罕》“子畏于匡”之匡。八年《传》所谓“晋侯使解扬归匡、戚之田于卫”者。本为卫邑,郑夺之,卫今又伐之。《水经?沙水注》云:“即扶沟之匡亭也,亭在匡城乡,《春秋》‘孔达侵郑伐绵、訾,及匡’,即此邑也。”杜《注》及《一统志》俱从之,不知扶沟今属许昌地区,去卫远,卫不能有其地,故此说不可信。说参江永《考实》。),推测位置为:东经114.60,北纬35.15(张寨乡-孔庄村)。

“胥靡”(杨注:费滑,今偃师县南之緱氏镇,余详庄十六年《经》。胥靡在今偃师县东。献于,杜《注》谓郑邑,而未详其地。于鬯《校书》谓即成十七年《传》之虚,则是晋邑,但以偃师县境言之,或此时属郑亦未可知。姑录以存参。雍,江永《考实》谓即雍氏,在今禹县东北。梁即汉之梁县,本周之小邑,在今临汝县东。顾栋高《大事表》以雍梁为一地,即三十年《传》之雍梁,便在今禹县东北。顾说较胜。),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85,北纬34.75(偃师东)。

“卫”——“帝丘”(杨注:卫,国名,姬姓;文王子康叔-封之后。传世有康叔丰鼎,丰即封。“卫”字卜辞多见,足见其地名早已有之,金文亦有,字形不一。此时卫国都朝歌,即今河南省-淇县治。戴公庐曹,今河南旧滑县治(新治已移至道口镇);文公迁楚丘,今滑县东六十余里;成公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于春秋后十三世二百五十八年,为秦二世所灭。#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明一统志》又有帝丘城,云在滑县(此指旧治,今已移治于其西之道口镇)东北七十里土山村,即卫成公所迁,盖其境相接也。则卫自楚丘迁帝丘,两地相距不远。#卫自成公已迁都帝丘,即今濮阳县西南二十许里之颛顼城。),推测位置为:东经115.10,北纬35.65(濮阳县-高城村南,安寨、七王庙、冯寨、东郭集、老王庄。僖三十一年——前629,卫迁于帝丘)。

“豚泽”(杨注:据《传》文,豚泽盖卫东门外小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下面是公侵郑取匡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定六年经》:

夏,季孙斯、仲孙何忌如晋。((p 1555)(11060004))(128)

《定六年传》:

夏,季桓子如晋,献郑俘也。阳虎强使孟懿子往报夫人之币,晋人兼享之。孟孙立于房外,谓范献子曰:“阳虎若不能居鲁,而息肩于晋,所不以为中军司马者,有如先君!”献子曰:“寡君有官,将使其人,鞅何知焉?”献子谓简子曰:“鲁人患阳虎矣。孟孙知其衅,以为必适晋,故强为之请,以取入焉。”((p 1557)(11060301))(128)

阳虎又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诅于五父之衢。((p 1559)(11060701))(128)

《定六年经》:

冬,城中城。((p 1555)(11060006))(128)

我的粗译:

到这年夏天,我们的卿季桓子(季孙斯)去了晋国,是去进献与郑国战斗中的俘获。阳虎又逼迫我们另一位卿孟懿子(仲孙何忌)也去晋国替夫人回礼,晋人设宴一起招待了他们俩。宴席上,孟孙(孟懿子,仲孙何忌)站到“堂”东北角、“房”外面,面对坐在“堂”东边的晋国首席执政大臣、中军元帅范献子(士鞅)说:“阳虎若不能居鲁,而息肩于晋,所不以为中军司马者,有如先君!(阳虎要是在我们鲁国呆不下去,撂挑子去你们晋国,你们要不给他个中军司马干,必受惩罚,有如咱们先君亲临!)”,献子(范献子,士鞅)回答:“寡君有官,将使其人,鞅(范献子,士鞅)何知焉?(寡君设置职位,都会量才任用,我“鞅”能掺乎啥?)”。

下来之后献子就对他们的另一位卿简子(赵简子,赵鞅)说:“鲁人患阳虎矣。孟孙知其衅,以为必适晋,故强为之请,以取入焉。(鲁人已经对阳虎不耐烦了。孟孙看出迹象,认为此人一定会来我们晋国,所以才这么直白地求着我们,为此人安排后路。)”。

也在这一年,阳虎又要挟我们“公”与三桓那三位族长在周社和自己举行盟誓,再召集国人在亳社和自己举行盟誓,然后在五父之衢举行仪式专门诅咒不遵守这两次盟誓的人。

一些补充:

关于“堂”与“房”的位置关系,可见郑宪仁先生的《诸候大夫宗庙图研究》,此图我前面贴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夏,季孙斯、仲孙何忌如晋”曰:

鲁卿聘晋,始见于僖三十年之公子遂,终于此,共二十四次,此后无闻。

杨伯峻先生注“阳虎强使孟懿子往报夫人之币”曰:

当时诸侯夫人亦得派使者致聘。《仪礼?聘礼》云“受夫人之聘璋享玄纁”,又云“夫人之聘享亦如之”,则聘君与夫人可以一使兼之,阳虎特强孟懿子专报晋夫人之聘,盖欲求媚于晋。

杨伯峻先生注“阳虎若不能居鲁,而息肩于晋,所不以为中军司马者,有如先君!”曰:

孟孙知阳虎专权横强太甚,不能久在鲁,乃因其取匡献俘之功,私请于晋,为之留一去路,而以誓言出之。

杨伯峻先生注“孟孙知其衅”曰:

衅,兆也。知阳虎有不容于鲁之预兆。

杨伯峻先生注“故强为之请,以取入焉”曰:

出以誓言,故云强请。求得入他国之禄位,故云取入。《孟子?离娄下》述君之于臣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阳虎逃亡,虽无导出疆者,此则孟孙先为之布置。阳虎后果逃往晋国。

杨伯峻先生注“阳虎又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曰:

周社自是鲁之国社,以其为周公后也。鲁因商奄之地,并因其遗民,故立亳社。余详闵二年《传》“间于两社”《注》。

杨伯峻先生注《闵二年传》“间于两社,为公室辅”云:

鲁国有两社,一为周社,一为亳社。天子诸侯皆有三朝,曰外朝,曰治朝,曰燕朝。诸侯之宫有三门,曰库门,即外门;曰雉门,即中门;曰路门,即寝门。外朝在库门之内,断狱决讼及询非常之处,君不常视;治朝在雉门之内,或谓之正朝,君臣日见之朝。古者视朝之仪,臣先君入,君出路门立于宁,徧揖群臣,则朝礼毕,于是退释路寝听政,诸臣至官府治事处治文书。王朝有九室,诸侯之朝左右亦当有室。燕朝亦曰内朝,如议论政事,君有命,臣有进言皆于内朝。雉门之外右有周社,左有亳社。间于两社,外朝正当其地,其实亦总治朝内朝言之。治朝不但有君臣日见之朝,诸臣治官书亦在焉。《说苑?至公篇》云:“季孙行父之戒其子也,曰:‘吾欲室之侠(夹)于两社之间也,使吾后世有不能事上者,使其替之益速。’”则间于两社者,不仅朝廷之所在,亦执政大臣治事之所在也。间于两社谓为鲁之大臣。((p 0263)(04020401))(027)。

下面是关于2014年在周原遗址发现的西周社祭建筑遗存的介绍,出自《宝鸡现西周社祭建筑-或为殷遗民亡国之社》

宝鸡周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首次发现的西周社稷建筑遗存为两座独立的夯土建筑基址。其中,一座平面呈“回”字形,东西宽约56米、南北长约47米,总面积约2600平方米,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的西周时期单体建筑;中部有一长方形院落,东西宽27.6、南北长25.7米,也是迄今所见规模最大的西周单体院落。

尤为重要的是,考古人员在院落中部发现了社祭遗存,其主体部分是一巨型社主石,上部已残仅存基座,埋入地下部分 达1.68米;社主石的正南方是一方形石坛,东西宽4.2、南北长4.6米,系用自然石块垒砌而成。在社主石和坛的东侧则发现多座祭祀坑。另一座呈长方形,位於前者的东南侧,东西宽10.4、南北长17米。初步判断,两建筑从西周早期一直使用到西周中期。

据专家分析,中国人古代祭祀社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立木,一种立石。这里发现的是典型的立石,人加工的巨石立在一个大建筑的院子里,虽残毁但正对着北边的门,这在其他地方尚没见过。由於此地一直是周灭商之后的殷遗民生活之地,所以应当是武王克商后迁到周原殷遗民在当地建立的社,这个社在文献里名称叫亳社。而且该社的底座(近地面部分)为亚字型,是商人建筑的重要特徵,可证其为殷遗民“亡国之社”,即文献记载中的亳社。

下面是两张上述西周社祭建筑遗存的图片,出自《考古学家首次发掘出西周时期社祭建筑(高清组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冬,城中城”曰:

无《传》。杜《注》:“公为晋侵郑,故惧而城之。”中城,内城。亦见成九年《经》并《注》。

“鲁”——“中城”(杨注:据《谷梁传》,中城即内城。若然,则此中城即鲁都曲阜之内城。杜《注》以此为鲁国城邑之名,云在“东海-厚丘(各本误作廩丘,今从金泽文库本、南宋小字本正)县西南”,即在今江苏-沭阳县境,为鲁边境所未达。杜《注》不可信。说详江永《考实》。定六年“城中城”与此同。),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周社”(杨注:),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北纬3([URL=][/URL])。

“亳社”(杨注:),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北纬3([URL=][/URL])。

“五父之衢”(杨注:五父之衢又见定六年、八年《传》及《檀弓》、《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篇》。据《山东通志》,五父之衢在曲阜县东南五里。《),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7.01,北纬35.59(曲阜县东南五里,“鲁”城外)。

《定六年经》:

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围鄆。((p 1555)(11060007))(128)

《定七年传》:

齐人归鄆、阳关,阳虎居之以为政。((p 1560)(11070201))(128)

我的粗译:

再下一年,我们的定公七年(公元前五〇三年,周敬王十七年,晋定公九年,齐景公四十五年),齐人把“鄆”和“阳关”那两座城邑还给我们,阳虎住到了那里处理我们鲁国的政务。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围鄆”曰:

无《传》。杜《注》:“何忌不言何,(史)阙文。鄆贰于齐,故围之。”《公羊传》云:“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此妄说,前人驳之多矣。

“鄆”(杨注:鄆音運(运),鲁有二鄆,东鄆已见文十二年《经?注》。此则西鄆,十六年《传》“公还,待于鄆”,即此西鄆。地近于齐,昭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九,以及定六、七、十年诸鄆,皆西鄆。在今山东省-郓城县东十六里。),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6.6,北纬36.0(另一鄆,东平县东)。

“阳关”(杨注:鲁师自阳关出动迎接臧纥,至于旅松不进。阳关在今泰安县偏东而南约六十里,旅松则距防不远。防在今泗水县西南二十八里,则阳关距防六十余里。#杜《注》:“鄆、阳关皆鲁邑,中贰于齐,齐今归之。”阳关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八十余里,泰安县南约六十里,并参襄十七年《传》“师自阳关”《注》。#阳关今山东-泰安县东南,详襄十七年《传?注》。),推测位置为:东经117.21,北纬35.99(岱岳区-房村镇-阳关村)。

通宝推: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