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求砸砖】《中国人大声说话》(0190-0198) -- 方天化几

共:💬1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求砸砖】《中国人大声说话》(0190-0198)

【求砸砖】《中国人大声说话》(0190-0198)

关键词,标签:中国人,大声说话,西方人,小声说话

0190拼音语言文字是快的语言文字

0191汉语汉字是慢的语言文字

0192物质食品

0193精神食品

0194物质食品跟精神食品

0195物质食品的故事

0196义和团

0197精神食品的故事

0198中国古代的陶瓷人

0190拼音语言文字是快的语言文字

前面说印度从英国“独立”的故事时提到印度的“国父”们没耐心

没耐心就是要快,高速度,短时间,短时期,近期见效

前面提到美国跟英国打“革命战争”之前,英文叫“revolutionary war”,美国人还闹了一下民主,那就是美国人要求选自己的代表进英国的议会,理由是美国人给英国交税了

其实呢,同样理由也是同样口号早就被爱尔兰人用过了,因为,爱尔兰差不多也是英国殖民地嘛,这个理由和口号传到美国波士顿是1765年

不管怎样,美国人跟英国人闹了不到十年的民主,没成功,就放弃了,还是暴力来的快,“革命战争”打起来了,1776年美国“独立”了

当然了,那时“民主”还不是“普世价值”,比如,那时的“民主”还不包括女人,而且,那时的“民主”还包括奴隶制,所以,不能要求美国的国父们懂得“普世”的“民主”

但是,印度从英国“独立”就是二十世纪的事儿了,还是二十世纪中,印度人只要能等十几年,最多几十年,“民主”就是“普世价值”啦,也就是英印度作为一个“民主”国家为时不远了,但是,很可惜,印度的国父们没有等几十年的耐心

0191汉语汉字是慢的语言文字

慢,低速度,长时间,长时期,远期,耐心和耐性

前面说“独立”的时候提到中国人没跟蒙古人闹“独立”,也没跟满人闹“独立”,蒙古人在中国建立的“元”朝有一百多不到两百年,满人在中国建立的“清”朝有差不多三百年,中国人都没闹“独立”

从闹“独立”这个角度看,中国人有几百年的耐心

拼音语言容易学,说拼音语言的危机感是讲究“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中国人难以理解的,他们不能搞卧薪尝胆,因为,虽然,国家民族报仇恐怕要比十年长,但是,十年的时间就足够自己的人民学会别人的语言了,比如日本在中国东北教中国人学日语,等等

还有一个说法叫“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又说“十年不成”,无论“三年”还是“十年”,教人识字都有困难,而且,“造反”的时候也很难全职学识字,也就是说其实也没有“十年”

因此,即便是成功了,造反的人也都是吃原来的精神食品长大的,胜利了的他们还是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过日子也是必然,虽然,他们吃的物质食品变了,他们吃的精神食品没变

回想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政权的历史,二十几年不到三十年,应该足够可以培养一代自己的识字人了,特别是在有了一个固定的根据地的情况下,还可以生产一些自己的精神食品

所以,中共的路走了这么长的时间对后来政权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打下了生产自己的精神食品的基础,所以,日本侵华和持久的抗日战争加上延安根据地,中共改造了一批原来的识字人,培养了一代自己的识字人,生产一些自己的精神食品

总之,改造旧的汉语汉字的精神食品,或生产新的汉语汉字的精神食品,“十年”应该是最起码的时间

前面提到过,社会的生存需要精神食品,而且需要跟物质食品平衡的精神食品,所以,进入工业化时代,中国人吃的物质食品和精神食品都需要工业化

因此,我再说说物质食品和精神食品

0192物质食品

食品是生物个体的生存需要的,生物个体需要的食品是物质的,比如,都是看得见和摸得着的

具体到人就是用嘴“吃”,因为,在这里,我只关心人,虽然,后来的生活必需品也属于物质食品,包括一些非物质的东西也是一些人的生活必需品

0193精神食品

因为,相对生物个体的是生物集体,或生物社会,有些动物是社会性动物,它们依靠社会才能生存,也就是它们的个体不能生存,甚至数量少了都不能生存,比如人

所以,可以说精神食品是动物集体或动物社会生存需要的

精神食品相对物质食品,因此,不仅精神食品是维持集体和社会生存的需要,也可以说精神食品是物质食品以外的一切,因为,几乎所有东西都有物质和精神食品的双重效果

0194物质食品跟精神食品

因为,动物集体也是动物个体组成的,动物社会生存需要的当然也是动物个体生存需要的,所以,物质食品跟精神食品不是分离的,而是有各种各样的联系的

我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数量的影响,一百斤粮食和一百吨粮食,等等,环境条件的影响,河边的一碗水和沙漠里的一碗水,等等,还有“望梅止渴”,等等

再比如,“需要”也是因人而异的,基督教传教士就需要漂洋过海传播基督教,印度也有很多高僧到中国传教,中国也有很多高僧到日本传教,最有名的是鉴真,等等,这些都是大的

说了大的,说说小的,比如,有些人就是“吃货”,有些人减肥都得了“厌食症”

说了物质的,说说语言文字的,一些人看《圣经》就够了,一些人看《波罗蜜多心经》就够了,等等等等

0195物质食品的故事

本来,物质食品就是食物,食肉动物吃肉,人是杂食动物,荤素都吃

因为,别的动物变化的比较缓慢,当然是比较人的变化,或人的进化,也可以说别的动物不变化,所以,它们的物质食品也不变化,或者说它们还在“食物链”上

但是,随着人的变化,或随着人的食物的变化,或两个相辅相成一起变化,人离开了动物的“食物链”

反正,无论如何人和人的食物都变了,比如,今天的人的食物跟早年茹毛饮血的时候不同了,跟刀耕火种的时候也不同了

而且,一些本来不是食物的东西都成了个体人生存的需要了,甚至是必须的,比如,药品,还有煤和石油,等等,这些还只是原材料,还有复杂的成品,比如手机,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的

说了物质的,说说看不见和摸不着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宗教,虽然,宗教的经书看得见也摸得着,但是,书里提到的东西就看不见也摸不着了,比如,基督教的“天堂”和佛教的“西方净土”,等等,都是信徒们生活需要的必需品,因此,也有物质食品的效果

还有各种各样不是宗教的理想,比如老子的“小国寡民”,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等等,也有物质食品的效果

0196义和团

在中国,自从神农氏,中国有了农民,他们的责任是生产粮食,也就是生产物质食品

可是,几千年后,义和团出现了,主要也是农民了,他们干了很多事儿,用及其有限的资源干事儿,在中国毫无还手之力的时候抵挡了一下

简单的说吧,侵略和掠夺就是到别的国家去收税,近代,因为,中国还是农业国,就是收中国农民的税

那时,西方的“普世价值”是“自由贸易”,最划算的“贸易”就是用精神食品换物质食品,还有,更划算的“贸易”是用时间换土地,叫“以时间换空间”

所以,如果不是义和团,全中国就有可能到处都是教堂,今天,你我都有可能在胸前和脑门上画十字架呢

当然了,谁都知道义和团没文化也没有先进武器

可是,这是谁的责任呢

发明先进武器不是中国农民的责任吧

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都干什么了,几百年,几千年

发明先进武器可不是中国农民的责任啊,中国农民的责任是生产粮食,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吃了他们生产的粮食,中国农民完成了自己的责任,而且可以说完成的还不错

但是,跟上世界先进技术和思想甚至领先应该是中国文人或知识分子的责任

就算发明各种科学技术也都是中国农民的责任

那么,给中国农民扫盲,普及教育应该是中国文人或知识分子的责任吧

几千年来,可以说中国农民没有饿着中国文人或知识分子们,他们不仅吃饱了,还有时间搞琴棋书画饮酒作乐

可是,他们就是不普及教育,西方的知识分子还给老百姓讲讲《圣经》,而且是定期上课,至少每个星期天上一次,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是不给农民讲《论语》,哪怕讲讲《说文解字》也行啊

中国农民没文化,义和团没武器,这都是谁的责任呢

反正不是中国文人的责任

那就是中国皇帝的责任了,可是,中国的封建制度再限制科学发展也不能跟基督教比吧

比如,你在中国研究“日心说”或宣传“日心说”,中国皇帝肯定不会烧死你,像梵蒂冈烧死布鲁诺那样,就连毛主席搞“文革”迫害知识分子也没烧死谁

所以,我说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们欠中国农民几千年的文化债

那么,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们把自己的“做学问”也就是“提高”放一放,搞一搞“普及”,也就是“下放”,叫住“牛棚”也可以,其实就是还几千年来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们欠中国农民的文化债

所以,中国农民没文化,没发明科学,没发明先进武器,这都是谁的责任呢

归根结底,还是中国文人的责任

0197精神食品的故事

精神食品是维持动物集体需要的,可以说精神食品联系人形成社会

不同的集体需要的精神食品也不同,比如,军队跟医院,基督教国家跟伊斯兰教国家,有主流宗教的国家跟没有主流宗教的国家,等等

不同规模的集体需要的精神食品不同,比如,早期的人的社会跟狼群也差不多,一个头儿,几个强壮的预备头儿,这种小规模社会需要的精神食品差不多就是力量,力量和服从力量就够了,算是“硬实力”吧,力量联系人们

后来,随着人的社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力量和服从力量就不够了,这时,人的社会就需要“软实力”了,宗教就出现了,“神”就出现了,“神”和服从“神”的“法”就够了,“神”联系人们,今天,有一些国家在这个阶段

再后来,随着人的社会的精神食品越来越丰富,“神”和服从“神”的“法”就不够了,人的社会就开始“世俗化”了,人的“法”就出现了,“神”和服从“神”的“法”加人的“法”和服从人的“法”就够了,“神”和人的“法”联系人们,今天,很多国家在这个阶段

再再后来,随着人的社会的规模越来越大,“神”和服从“神”的“法”就不灵了,人的社会就“世俗化”了,人的“法”和服从人的“法”就够了,人的“法”联系人们,中国在这个阶段已经两千多年了

中国人已经记不得“神”的“法”了,至少没有汉字记载的“神”的“法”,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法”的故事是“商鞅变法”,那是两千三百多年前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干的,明摆着是人的“法”

当然了,还有文化等等精神食品联系人们形成社会

0198中国古代的陶瓷人

他们是艺术家,工程师,还是化学家,或者都是

还有前面提到的印刷术,汉字记载绝无仅有,活字印刷术就彻底没有了

我想他们至少也是艺术家和工程师,几千年了,中国文人记下了他们中几个人的名字,屈指可数恐怕都说多了

所以,完全可以说几千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一直都在对中国古代的陶瓷人搞“文革”,至少也因为他们把中国古代的陶瓷人排除在文化之外,最多是“工艺品”,是“工匠”,不是“艺术”,也不是文化,“琴棋书画”才是文化嘛,也就是“革”了瓷器的“文化”命,也“革”了瓷器人的“文化人”或“艺术家”的命,其实是根本就没有给陶瓷人“艺术家”的命

所以,如果,我只是说“如果”啊,如果中国历代的文人多了解一下陶瓷人,陶瓷人中应该不乏“达芬奇”一类的人物,比如会画画,还能搞一些机械发明或技术发明,而且还可能比“达芬奇”牛一点,因为,陶瓷人还有矿物知识,特别是烧制瓷器本身就是科学实验,化学实验嘛

因此,完全可以说中国历代的文人不仅“革”了瓷器人的“文化”命,也“革”了瓷器人的“技术员”或“工程师”还有“科学家”的命,因为,历史嘛,没有文字记载就差不多没有了,而文字记载的事情需要文人干,没记载,差不多就是“革”了中国人的“化学”命

据说钱钟书说过一句广泛流传的名言:“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我就不多说这个味道不错的鸡蛋和那下蛋的母鸡的比喻没有商业概念了,除了希望这只母鸡下更多的蛋

据说这句名言的背景是一个美国女士读了学者钱钟书的书,十分敬佩,要登门拜访,钱钟书在电话里回答她的,或者是面对面说的

我不管钱钟书的事儿,他有他的言论自由

但是,我猜中国历代的文人都是这么对待陶瓷工匠们的,他们享受瓷器,却不需要认识那些下蛋的母鸡

钱钟书不喜欢别人拿他当明星追,可以理解,但是,不管那个美国女士或男士,或根本就是个中国女人或男人,我们都还是应该考虑到有人是喜欢被追的,而且,这样也刺激文化发展嘛,就好比你清高,别人可以清低嘛,你不向钱看,别人可以向钱看嘛,等等

回到中国古代的陶瓷人,可以想象,他们的技术可能也要保密,当然了,他们之中也有钱钟书那样的不喜欢别人追星的人,而且,这些人往往是一流的,但是,他们之中也会有喜欢别人追星的人,这些人也许往往不是一流的,也有可能是一流的,可是,哪怕就是二、三流,甚至四、五流,也可以嘛

如果,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能有几个文人像那个美国女士一样,他们觉得有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他们就会留下一些关于四、五流瓷窑和工匠们的记载,说不定还会留下一些关于二、三流的故事呢,留下一些关于一流的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性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嘛,诸葛亮也挡不住“三顾茅庐”呢,按照当年的“士农工商”的顺序,如果,当时有的几个“士”肯给瓷“工”们一点尊重的话,他们能得到什么就很难说了,毕竟“工”的社会地位低于“农”,他们的技术有多么保密也难说,至少他们的作坊应该可以参观,特别是如果有文人进谏皇帝,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得到一两个圣旨也未可知

倒是“士农工商”的“士”的头牌,“识字”是他们的“技术”,他们就是不给农民扫盲,比如比如不像中共那样办“夜校”什么的,甚至基本上不跟农民说话,几千年只写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东西,比如“卖炭翁”什么的

如果,中国文人有几个肯进去瓷窑深入研究研究的话,再写下一些文字记载,他们在化学史上占一席之地“青史留名”几乎是必然的

特别是,如果,有中国文人有几个肯进去印刷作坊深入研究研究的话,再写下一些文字记载,他们在印刷史上占一席之地“青史留名”肯定是必然的

所以,不要小看了工匠,也不要大看了理论,因为,理论最多也就是美好的神话,理论结合现实才有用,才是技术,才有知识产权,这时,工匠就是关键了

而记载这些的文人写下的就是技术史了,可是,中国文人不肯写,除了一本沈括的《梦溪笔谈》和屈指可数的几本别的,别人是不是识货我不知道,至少沈括是歪打正着

今天,世界都市场经济很多年了,当年,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瓷器、茶叶和丝绸,这三个里面记载最少的生产过程就是瓷器,而离科学技术最近的,比如化学和地质地理等等,三个里还是瓷器,虽然,茶叶和丝绸有关生物学,原因可能是茶叶和丝绸的生产比较瓷器更有诗意也更文化吧,反正干净一点是肯定的

简单的说就是中国文人对技术没有兴趣,古代是如此,即便是今天也还是如此

关键词(Tags): #中国人#大声说话#西方人#小声说话通宝推:说几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