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京杭大运河简史——王朝生命线的兴衰(申请认证) -- 删ID走人

共:💬16 🌺16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大运河改变了中国历史上南北分治的传统

在大运河畅通之后,或者说隋唐之后,中国只出现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南北分治,此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南北分治的情况。现在唯一勉强算得上南北分治的,就是隔着海峡对峙。

大运河沟通南北,使中国南北为一,其直接结果,就是再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时候,很难维持住南北分治的局面,继续保留民族独立、开展文化同化。

大运河之前,战争主要在北方开展,主要是东西对峙。商周时代,东土西土是主要区分。周朝以前,以河内地区为分界点,东方和西方分开;周朝开始到汉朝,关东关中是主要分野;隋唐时代,关西关东成为主要分野。总的趋势是“东方”在不断扩张。东方西方对峙,最终总能统一。其要害,就是沟通东西的黄河。

我看历史的时候有个看法,就是交通决定了人类发展。当然,古代交通和通讯基本是一致的,现在通讯比交通更快捷,独立性增强。所以现在大概要改成交通通讯。

黄河,决定了北方地区虽然有山川阻隔,却终究是一个整体,而且易于实现统一。当然了,纬线气候带近似也增强了这种一致性。

在南方,长江的存在也使得长江中下游易于统一。楚国就实现了沿江帝国。

但是南北沟通却存在问题。吴越开了一些运河,但是维系困难,作用不大。江苏沿海当时多斥卤,后勤困难,越国从吴越之地跃进到鲁东南,甚至迁都到鲁东南,巩固北上成果,但是最后还是因为江苏的隔绝而失败。

沟通南北,特别是东部南北的努力一直在做。然而到了三国两晋时代,东南还是比较特殊。孙吴轻松实现了割据东南,一个基本的军事经济地理的因素就是有山川阻隔。东晋之所以在五胡疯狂入侵的时代独善其身,很大程度上就是北军南下不易。此后南军北上,东晋、刘宋等能够依靠水运进入山东,但是同样也因为水运问题而遭到后勤危机。

到了隋唐时代开通大运河,南北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隋炀帝昙花一现的大运河工程在后代造就了长久的影响。唐代逐渐依赖水运供给东西两京,而三门峡造成了交通障碍。这种情形下,西京废弃已成定局。宋代继续加强了唐代以来的水运体系,持之以恒的实现南方水运体系与中原地区的沟通。但是与关中的沟通并没有同步加强。

辽的存在压缩了水运体系的向北发展空间,大运河体系在北宋时代并不能完整沟通南北。然而这很难说是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金朝建立时,对江南地区进行了几次突击,号称搜山检海捉赵构,和两晋时代相比,攻击范围明显要深入得多。完颜亮更是组织大军要南征,兵临长江。这些情况固然与宋朝自己愚蠢有一定关系,但是地理上交通条件得改进应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交通条件改进,后勤压力大幅度下降,后勤供应能力大幅度提升,这才支持了大举进攻。我记得宋文帝时代,北魏的骑兵虽然一度打到长江,但是北魏自己也是压力重重的,不太具备深入的条件。完颜亮时代就显然要有力得多。

南宋时代实现了南北割据,但是难度已经很大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王朝正统性的损失。南宋王朝初年的君主赵构,原本也是赵松皇室里比较出色的皇子,结果在军事压力下,放弃商丘,放弃扬州,放弃南京,甚至放弃杭州,乘船出海逃亡,可谓声名狼藉。甚至于亲兵近卫都看不下去这个逃跑皇帝,要发动兵变,要逼迫赵构去抵抗金兵。何以如此呢?事实上,金兵每一次都在赵构的尾巴后边追杀。赵构做得固然不佳,但是敌军的追杀也来得比东晋时代轻松得多。赵构保证了南宋有一个核心,但是代价是正统性几乎全部损失。最终,赵构还是不得不将江山交给别人,甚至于不得不提前退休,去做太上皇。

到元军南下时,以襄阳为突破口,其要害就是襄阳一带迫近中原经济区,后勤距离短,交通条件也有南洋盆地的要道可以通过,攻取之后,又可以依靠汉水提供后勤支持。襄阳地区所以成为北方南征的要害,根源就在后勤上。

而襄阳能不能守住,要害就在于淮西地区能否对中原构成牵制。

南明时代,淮扬地区没有能够形成有效牵制。淮扬地区被动守御都守不住,更何谈主动牵制。不能牵制敌人,也就不能牵制自己人。这样襄阳就不存在坚守的“动力”。何况当时襄阳之险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李自成不愿意在襄阳与清军主力决战,为南明做嫁。左良玉、左梦庚又与南明中央决裂,打算东下。等于说襄阳地区已经变得酥脆。

到了后来南明想要抵抗的时候,敌军无论是西边的襄阳还是东边的运河都可以轻松平推。

南明在军略上的问题自然是多的。如果在军略上加强,还是有机会的。在基础条件上,我觉得,在大运河日益强化的背景下,后勤上南北交通已经极其便利了,南方凭江对抗的能力已经极大削弱,在军略上操作的难度已经直线上升,远远超越了宋代以前。

南明时代要抵抗,其实也不是没有机会:

福王只要敢于学赵构就可以了。

依托海上力量,南明绝对不会遭遇到敌人的斩首战术。那么南明只要能保持一个核心,还是有很大机会的。毕竟,当时南方已经有很大发展了。关键是能够顶住对方在初期的几波突袭。

在外敌强大的力量能够突破防御席卷北方的时候,败退下来的人民在新的开局中面临的就是初期落后的局面,只能想办法打后期。

但是正因为核心被一击致命,南明福王政权迅速崩灭,南明才最终四分五裂、彻底灭亡。南明的脆败,则由于多种因素共同推动。但是基本的因素,是南方很难顶住初期对方的暴兵流,等不到后期反扑了了。

类似的还有解放战争。蒋介石在东北、华北、华东三个战场上同时失败,一下子就失去了东部地区江北的全部土地。结果长江也守不住,最后逃亡台湾,甚至一度要面临解放军“帆船渡海”的攻击。很难想象,南北交通的便利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当然了,在交通上,近代还有大量铁路,极大的增强了南北交通。

随着交通日益发展,南北割据的难度已经越来越大了。

但是,我觉得,南宋也好,南明也好,他们最终失败,不是因为交通过于便利。而是因为:

在北宋、明的时代,他们没有充分发挥交通便利的优势,调集资源形成强有力的边疆防御。

严格来说,北宋和明确实也调集了很多资源,但是没用到正经地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