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读《戚本禹回忆录》 -- bshu

共:💬598 🌺6191 🌵12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只是一家之言

毛将别人的信公开,这并是唯一的一次,还有一次也很有名,就是红四军七大,毛将林彪的信公开,导致林彪与朱德公开翻脸,最后投票表决,毛被选了下来,灰溜溜地离开了,要求离开红四军,去苏联学习。接着,毛又得了严重的痢疾,如果不是邓子恢搞来了金鸡纳霜,搞来了牛奶,牛肉,鸡肉好生调补,毛很可能就挂了。还有一次也很险,毛躺在屋里,不能动弹,国军就在门外,没有进来搜查。

不打无把握之仗,是毛的重要信条,军事方面如此,政治方面也是如此。林彪是朱德那边的人,林的这封信,说明站在毛一边,让毛感觉有了把握,因为之前陈毅表示过,支持毛的立场。毛没有料到的是,陈毅临阵变卦,采取了中立态度,这反而获得多少人的支持,获得了最多的选票,这就是毛所言的陈毅主义。

这段历史特别有意思,关系党与军队,以及毛,朱,林,陈,和在上海的周恩来,几个重大人物,都深刻展现了自己的性格,遗憾的是所有影视剧都采取了回避态度。

在庐山上,毛将彭的信公开,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毛应该能够预料到的。正如后来邓小平后来说的,大跃进的时候大多数领导人都头脑发热了,并不是毛一个人的错误,相反,毛反而是其中比较冷静的。因此,彭的这封信反对的不只是毛,而是大多数头脑发热的人,这必然会使彭成为公敌,再加上彭这个人脾气暴躁,人际关系并不怎么好,连周恩来这么能忍的,都几乎受不了,而反军队教条,批刘帅,粟大将等人,又得罪了很多人。

可以说,毛将林的信抛出来,是将跟着朱老总上山的林,置于非常微妙的境地,通过林的公开表态,与朱的翻脸,能影响一些原朱老总阵营的人,增加毛的支持者,而在这次事件中,表现最好的人就是林,其次则是远在上海的周。

毛将彭的信抛出来,可能地目的有两个,一是利用这封信,当做一盆冷水,给头脑发热的人降降火,二是将彭置于众怒的地位,拿掉彭的军权,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拿掉彭的军权,这是任何头脑清醒的政治家,都应该会做的,关键在于时机,彭在国外的访问,彭与一些人的小聚会,更为重要的是抗美援朝极大提高了彭的地位,林彪的病休,很多干部离开军队,再加上反教条排除异己,哪怕是刘帅这样退居二线,又温和的人,可以说在军内已经没有制衡,彭已经大权独揽,这已经犯了任何领袖的大忌。况且,彭在历史一直是特立独行的人,林彪受伤,彭就先斩后奏让陈光代理,毛让罗帅代理的电报反而后到,毛只能撤回自己的任命,同意彭的主张。要知道,徐海东受伤后,朱德去处理,任命了一个旅长,结果毛不同意,只能换掉。

百团大战也算是先斩后奏,因此,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彭只是挂了个参谋长名头,如果不是贺帅与聂帅打仗太差,彭能不能重掌兵权,还真说不定。

政治,可以看做群体人际关系,和群体人心向背,因此通过彼此的关系感觉就能觉察出来,毛所言的与彭七分不合作,并不是没有来头的,但彭这个人,在政治上与毛不紧密,与其他人更不紧密,他只是特立独行的人而已,这样的人没啥阴谋,只能算是喜欢独当一面,有些意气用事。而当时留守北京的陈毅,一个苏联高官跟他开玩笑说,现在你一个人在北京,可以搞政变了,陈毅马上将这话向毛做了报告。潘汉年将他见汪精卫的事告诉了陈毅,陈毅也是马上报告给了毛,作为人际关系,和人心向背,政治是高度敏感的,而老彭真的太迟钝了。

彭大将军,有侠客风范,见不得弱者受苦,容不得强者在上,正如一个美国女记者所写的,延安跳交际舞,彭反对,但也去现场气鼓鼓看,并且说,彭是罗宾汉。

总体而言,彭的这封信并不是大问题,关键在于彭一贯的作为,特别是抗美援朝后的作为,和在军内的地位,到了毛不得不拿下他的时候了。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是体制方面,还是理由方面,拿下一个抗美援朝支持猫,并立下大功的高级干部,都难以操作,彭的这封信给了毛机会。

毛当时的地位也十分微妙,建国后,特别是战争基本结束后,毛发现自己成了被架空的菩萨,别人都很忙,他却没具体的事可做,毛随便说一句话,下面就上纲上线,周总理就说,你们不能这样嘛,这样还让主席怎么说话。

五马进京,毛的意图是消解地方势力,制衡原有中央势力,结果高饶二人却想取刘周等人而代之,又因为自身的不干净,反而成了反革命。

后来,毛又想借助党外人士和民主党派的力量监督中共,结果这些人比高饶二人更离谱,要取中共而代之,惹得党内很不满意,没办法,毛只能接受党内建议反右,各级官员却不断加码,搞扩大化,实际是排除异己。

毛将国家主席让给了刘,彭又在军队大权独揽,条块分割,派系林立,等级森严的身份等级制度,让毛几乎成了孤家寡人。

第二次访苏回来后,毛抓经济的急迫心理,跟自己成了什么都能管,什么也都管不了的菩萨,应该有重要的关系。在全国建设本就有些过热的情况下,毛的急迫心理,就如火上浇油。

后来,毛发现有些过热,想要降温,但是经济建设就如火上房子,要灭掉谈何容易,否则,西方就不会经济危机不断了。

不懂经济建设,更应该小心谨慎,毛用打仗的策略搞经济建设,还过于急迫,下面的人也是如此,再加上反右扩大化,导致没了反对的声音,以及中苏关系破裂,终于酿成了悲剧。

作为毛的绝对信奉者,俺也不得不承认,大跃进是毛一生最大的失误,这个失误,因为反右扩大化而没了反对声音,因为拿下彭而改反左为反右,因为对苏关系有些意气用事而在关键的时候失去外援,被放大到很严重的地步。

彭的信本身不是什么错误,说彭里通外国,排除异己,搞小圈子,是一个阴谋家,也有些不尽不实,但彭一贯的作为,严重影响了毛的权威,在毛逐渐被国内官僚架空,被苏联反对的情况下,为了控制军权,不得不拿下彭。

可以说,彭主要是性格使然,毛主要是不得已而为之,无论对彭,对毛,对国家,都是一场悲剧。

中共的体制,上固然难,下更是很难,不是毛一个人就能说了算的,因此,拿掉坚决支持毛的抗美援朝战略,并亲自领兵,立下大功的彭,无论时机,方式,影响,都难以控制,只能说俺对主席的要求太高了。

在俺这个后知后觉者看来,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紧跟主席,但依彭的性格这是不可能的。主席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不让出国家主席的位置,站在后面,不冲到第一线,制衡各派势力,就如毛在文革时期的做法,不要反右,反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左中右结合,而不是让一派独大,压制不同声音。

总结彭的作为,这位大将军是一贯如此,而毛在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没有建设国家的经验,用打仗的策略搞经济建设,是毛主席和绝大多数领导人共同的失误,但毛作为最高领袖,应该做的更好,但无论是高饶事件,反右,庐山拿下彭,将原本的反左,又变成了反右,以及处理与苏联的关系,都因为种种原因,做的不怎么好,这既有毛的原因,也是建国后国内政治形势变化所造成的。

被大多数人反对的文革,与抗美援朝,通过对外援助而加入联合国,通过不打不相识与美国缓和关系,反而是俺特别敬佩毛的地方。

最后,再次强调,这只是一家之言,随便侃侃,不必当真。

通宝推:樱木花道,独草,cindia,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