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生家庭之痛 -- 鹿鸣溪谷

共:💬201 🌺975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要么说你逻辑混乱呢。哪个是个别、哪个是普通都分不清

我早就说过:亲情这个东西非常复杂,任何轻率的一刀切的结论都是浅薄无知的。我举的例子,想说明的都是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你那么幸运,你用自己(个别)的经历来判别和点评别人的行为,是浅薄无知的。

至于你说我“用个别否定普通”。那好,我们就看看哪个是个别,哪个是普通。

中国的农民是数量最多的群体,这个没有问题吧。那么我们就看看农民这个群体的情况。我老家的乡有大约30个自然村,9年义务教育普及前,有一所完小(每个年级4个班),八所村小(至少1个班)。一所初中(4个班),一所高中(4个班)。我们县约30个乡镇(8、90万人口),共有5所高中。大致算一下,小学升初中,升学率最高33%。初中升高中,升学率16.7%。也就是说,9年义务教育普及前,绝大多数孩子小学毕业前(12、3岁)就辍学了。9年义务教育普及后,绝大多数孩子初中毕业后(15、6岁)就辍学了。这些辍学的孩子都在干什么呢?像我小姨父那样14岁就成为养家主力的固然是少数,但是他们回家肯定不能呆着。好一点的,学手艺(比如木匠),差一点的做小工,或者跟村里的人到城里打工。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上大学。

我那个年代,和稍后一些时候,虽然不收学费,农民养大学生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我挣奖学金的动力。如果不了解,就查查李昌平上书,了解一下农民的处境。上大学的钱,往往是亲友借(凑),或者帮。借的固然要孩子自己还,帮的人情也要还。我受过两位亲戚的资助,一个远房的大爷,一个远房的叔叔。远房的叔叔一次给了我300块,他妈妈(我x奶奶)80大寿我给了$1000,远房的大爷零零碎碎给过一些钱,我这些年给他捎的东西和钱加起来不止$1000。远房的叔叔59岁,还玩得动,最近我想请他过来玩。农村孩子参加工作给家里寄钱(供养父母)是正常情况。不仅大学毕业生,志愿兵,甚至义务兵把津贴省下来寄给家里的情况都不少。我和妹妹给父母在市郊农村盖房子的时候,她25岁,我28岁。98年抗洪的时候,我身边有很多湖南籍的朋友,城市的和农村的都有,把手中能省下的钱都省下来,寄给父母。

所以说,你的那个总结,第一句话,就是不符合普遍情况的。

譬如你今年30岁,你父亲60岁,他供养你到大学毕业,也就是说到今天这一刻为止,你生命的三分之二时间,是你父母在供养你;而到今天这一刻为止,你一天也没有供养过他们(因为他们自己有工资,也有精力照顾自己)

养育后代,是动物的本能。作为父母既然选择生下孩子,那么养孩子就是义务。这种义务不能转化为权力。作为父亲,我对孩子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能过得好、过得快乐。除此之外,别无他求。我当然希望孩子长大后能跟我亲近,但是我绝不会拿着养育之恩要求孩子跟我亲近,更不会拿着养育之恩要求孩子干这干那。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因为爱我而亲近我,而不是因为觉得有义务亲近我而亲近我。我希望能做孩子的老师和朋友。

这也是我多年来给我小姨的建议。我姥姥走的时候我小姨还小,我妈妈长姐如母,我小姨更像是我的姐姐。我小姨的商品房买了不久,生意就不干了。我妹妹给她找了个超市卖肉的工作,每月1800块,我小姨父再挣点,加上出租铺面的钱,只够供孩子上大学+自己生活,借我的钱就没法还了,她想卖一套铺面还我的钱,被我拦住了。我告诉她,这两套铺面是她的养老金。我告诉她,我这代大学生是十分幸运的:赶上不交学费的末班车,上研究生还有工资,工作后赶上了分房的末班车(北京北四环),还赶上了高工资。总之,好事都让我们赶上了。所以我有能力供养父母。但是我表弟、表妹他们这代不同。他们从上大学开始就面对就业的压力,从毕业开始就面对买房的压力。所以千万不要给他们增加任何额外的压力,也不要指望他们给你养老,他们这代人,压力已经够大了。

通宝推:纹石,老老狐狸,林风清逸,NoName,刹那芳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