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John Cassidy:互联网骗局 -- 万年看客

共:💬111 🌺38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二,全民资本主义1

十七世纪的荷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佛罗里达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都曾经涌现过投机泡沫。并没有什么一概而论的解释能够同时作用于上述三个案例,但是产生泡沫的大环境确有相似之处。许多泡沫——例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英国铁路狂潮与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华尔街繁荣——全都与令人兴奋的新发明有关。新发明炒热了人们的盈利预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新发明包括无线电、有声电影以及航空客机)。战争,尤其是战争的结束,是另一个常见的投机先兆。比方说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就发生在英法两国签订和平协议并最终结束了百年战争之后。南北战争结束后,例如杰伊.古尔德与杰伊.库克这样的心狠手黑之辈都建立了自己的投机池,并且暂时将股票价格一推冲天。泡沫往往与繁荣阶段连在一起,未来看似非常明亮,投资者信心饱满,金钱与信贷都唾手可得。比方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金融泡沫就发生在整整二十年从未有过的经济繁荣之后。

互联网泡沫也遵循着这一涵盖广泛的历史模式,但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科技进步的确为投机狂热提供了关注焦点,但是并不能完全解释后来发生的一切。革命性的科技发明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比方说电视与喷气式客机对于一般人生活的改变程度大概比万维网更有过之,但是这两样发明都没有引发投机狂潮。显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美国社会还存在其他因素,使其特别容易经受股票市场的歇斯底里发作。

冷战的结束无疑是相关因素之一。在广岛长崎核爆之后,技术进步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都与核毁灭联系在了一起。如果某项技术进步的结果似乎是全人类的毁灭,那么这项技术大概无法推动牛市。从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到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冷战时期的书籍、戏剧与电影都充斥着毁天灭地的末日景象。华约解体之后,西方人对于科技的态度也为之一变。几十年来人们第一次感到了安全。科技终于向人们展现了身为良性力量的那一面,为人们带来了彩电、个人电脑与各种各样的救命良药。随着九十年代不断推进,除了大学炸弹客西奥多.卡钦斯基以及其他少数几人之外,已经很难找到反对科技进步的人了。

共产主义的倾覆还带来了另外一个重要后果:资本主义——尤其是美国资本主义——几乎被普遍当成了唯一可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全世界的人们不仅将美国当成了军事领头羊,也从美国学到了大量的经济教导。人们普遍认为美国经济的成功关键就是自由市场与科技进步的结合。在新千年前夕,执教于哈佛大学的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在《经济展望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集中体现了这一想法。亚诺什.科尔内认为二十世纪为人类提供了两项教训。首先,资本主义是民主的必需条件;其次,社会主义之所以不能长久是因为社会主义体制无法培育足够的的科技创新。互联网的到来被人们视作美国创业精神的最终胜利。尽管互联网的创建者是由五角大楼资助的学术人士,互联网最重要的应用功能则出自一名欧洲设计师,但这些事实此时看上去已经无足轻重了。比方说,托尼布莱尔的新工党政府就全心全意地试图复制硅谷的随性发挥文化。

互联网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源自意识形态。1989年夏天,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弗朗西斯.福山认为,以意识形态冲突为基本特征的历史已经结束了。他在《国家利益》期刊上撰文辩称,由美国引领的自由民主制度可能会构成人类政府的最终形态。人们对于福山这篇文章的意义一直众说纷纭,部分原因在于这篇文章大量采用了G.W.F黑格尔的生僻哲学术语。但是这篇文章无疑完美捕捉了未来看似模糊不清的时刻。假如关于社会应当如何组织的古代辩论已经结束,那么新的历史组织原则又是什么呢?人类究竟应当往何处去呢?互联网的热情追随者们有一个现成的答案:人类要进入赛博空间。这种前所未有的媒介化解了古老的阶级、地理以及民族国家界限,遍布全球并且允许用户匿名,同时又非常个人化。从利马到拉格斯再到老挝,只要你拥有电话线与电脑就能与地球另一边的人进行交流。一旦你上线之后,任何政府都不能告诉你应当做什么。位于上海的中学生可以登录白宫网站——该网站于1993年正式上线——并且阅读美国总统在当天早上新闻简报当中关于美中关系的发言,斯德哥尔摩的研究人员可以与罗马的同事交换研究记录,悉尼的老师可以与芝加哥的会计进行在线裸聊。

借用社会科学的名词术语,互联网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所谓范式就是帮助人们整理思绪的故事(未必非得是真实故事不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使用范式,尽管有时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比方说任何人都没有见过一条无限延展的完美直线,但是缺乏直线概念的现实仍然是不可想象的。互联网恰恰提供了例如伯特兰.罗素与罗伯特.欧文这样的自由派空想家当年曾经梦想过的范式:一个全球化的群体,征服了空间的限制,消弭了国家之间的仇恨,国界已失去了意义。“计算已经与计算机无关了,而是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主管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当中写到:“随着我们相互链接,许多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将会让位于各种大大小小的在线电子社区的价值观。我们将会在数字世界相互交往,物理空间将会失去意义,时间将会扮演不同以往的角色。从今往后再过二十五年,当我们看出窗外,可能会一眼看到五千英里六个时区之外的远方。当你观看一小时电视的时候,远方的景象会在不到一秒钟就被传输进你的家里。阅读关于巴塔哥尼亚风光的书籍可能会伴随着身临其境的感受,阅读一本威廉.巴克利的书籍可能意味着与他本人交谈。”

通宝推:bayerno,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