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看来az09在陈经 人民币贬值一贴的回复,就瞎聊一下股市 -- 小米粒

共:💬49 🌺37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接续原文!

5. 文化弱势转强势

从几百上千年的时长看,经济与军事一时的强盛,还不如文化流传的影响力大。现代科技兴起以后,对全球文明的影响力可能还超过了文化。新世纪以来,中国科技和经济落后的局面得到了大幅改善,文化方面更为弱势一些。当然改开以来,文化繁荣程度也有显著成长。如果画一条经济增长曲线,再画一个文化增长曲线,过去十年的某个时间点可能是两个曲线落差最大的一个时期,但是转折点也已经过了。今后十年,长期经济增长率下滑,但是文化会更为繁荣。

从经济意义上说,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已经碰到了一些内在矛盾。少数富人树立的生活标准,在全球都算是很高了,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不应该成为国民的生活目标,也不可能实现。再进一步说,对于普通人而言,努力奋斗出人头地实现“人生价值”,并不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方式,成功机会并不大。如果硬要去物质文明上死拼,国民会比较累,就算一时发展不错,最后也是死路一条。从幼儿园开始,一路争夺各种稀缺资源,广大老百姓其实不希望这么过。

相对来说,精神文明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是无限的,人民群众的需求非常大。文化产业可以说是一片蓝海,市场无穷无尽。以中国海量的人口为基础,在文化上做出一点成绩,就能够迅速在市场上取得极大回报,是非常好的发展阶段。

足球、音乐、影视,这是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三个全球流行的文化产业。欧洲的足球文化全球最强,比美国强得多,是欧洲的核心文化。足球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艺术成分很高的体育运动,能够吸引很多人。过去十年,可以说是中国足球最为惨淡的十年,连续四次世界杯连亚洲十强赛都打不上,只有恒大两次亚冠提了气。

足球产业的投入是货真价实地上来了,远超日韩,中国转会市场已经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市场,国内球员价格极度虚高。中国对足球的兴趣远大于美国,经济实力又远高于其它国家,才造成了这种反差。一旦国家男足战绩取得突破,一定会成为足球文化大国,可能是欧洲以外唯一可以与欧洲五大联赛相抗的市场。至少对于巴西球员来说,当打之年到中国来踢并不是笑话。习近平对于足球的爱好顺应了这个趋势,但不是最关键因素,还是因为中国人爱看足球。

中国足球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是全民心态,小孩都搞学习去了,踢球人数太少。奥运金牌多,是因为中国有培养机制,外国的专业竞争者少数不多。但是外国踢球的人数要多得多。其实和以前农民种地一样,并不需要那么多农民种地,也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不需要所有的小孩都去考试竞争,就有足够的科技人口了。

电影市场这几年是爆发增长。票房超过美国可能要三年,乐观的人认为2016年就能超过。这么大的一个市场,会产生可怕的效应。美国电影公司就不拍反华片了,有事没事放些中国元素。主要还是票房上来了,质量上并没有显著的进步。电视剧质量要好些,经典连续剧感觉要比电影多些。

包括音乐市场,超女、好声音等综艺节目搞得不错。之前是从港台输入音乐、影视文化,文化相当弱势。现在这个局面已经不存在了,港台只有一些老牌艺人在活跃,新人总出不来,也不太可能出来了。其实之前港台的“强势”有些夸张,很多歌曲是抄日本的。港台经济衰落、文化衰落,都有政治因素,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错了,什么都完蛋。文化发展需要广阔的空间,窝在香港台湾那种小地方,心灵不开放,只会越来越下流。正道是加入整个大陆市场,之前港台文化其实就有这种情怀,所以能够在全中国流行开。

不管穷富,听的是同一首歌,看的都是同一个片,追的是同一场球。把这些产业发展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国民的精神状态影响很大。

中国的文化体制还是有问题,官方缺少自信。美国这方面很厉害,很突出的一点是,敢于自黑。很多美国影视作品,深挖体制问题,各种正反面人物体现人性的复杂。如果中国可以做到象美国这样自信,光重庆事件能拍出多大的场面?

当然一代人和一代人的思维会不同,总是向更为自信的方向发展。例如封网,以前以为是防和平演变,其实已经不需要了,实际限制了自己的战斗力。公知都不好混了,外国人跑来会摸不着头脑。海量中国网民杀到境外,是一股非常巨大的力量。

过去多年,都是境外影响中国大陆的文化,主动被动输入,产生了一批从内心里就崇拜西方的小资。不少人并非政治上有什么观点,主要是文化上受影响比较大。很多人从政治上发现西方的问题,从而从这种文化崇拜中解放出来,底气并不足。最根本的还是需要本土的文化繁荣。这方面离日本差距都不小,港台崇日更多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果能够搞出一些流行全球的大片、连续剧、流行歌曲,介绍中国的价值观,会比报纸宣传要强多了。

中国文化在全球算是非常独特的,中文和拼音文字特性差异很大。再加上中国大陆和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差异,世界其实不太知道中国的文化发展怎么回事。虽然说是开放,只有经济交流是双向的,但是文化交流不是。中国人了解外国更多,懂英语的中国人远远多于懂汉语的外国人。今后十年这种情况会有变化。意识形态差异会逐渐淡化,关心的问题其实差不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大发展,文字障碍会减少,之前真有大批学者认为汉字拖累发展要废除,后来电脑技术轻松解决了问题。中国经济实力强,人口多,一些文化产品在世界上有竞争力是很正常的事。例如在网络文化上,中文世界的精彩并不比英语世界差。

现在主要还是经济实力上来了,还没有特别厉害的文化突破,象《三体》这样得到世界科幻大奖的重量级文化产品还不多。十年后还无法在全球实现很大的突破,但我们会看到从弱转强的趋势。例如对港台的文化会有显著影响,在亚洲文化影响力大增。从文化输入变成输出,和国民的自我定位相辅相成,对西方的文化崇拜显著减弱。

6. 中国成为国际经济发展动力中心

中国发展起点较低,虽然高速增长多年,主要还是求生存谋发展,是内部行为。心态是内向的,自己闷头发展,搞好自己的事都不容易,世界上的事不关我事。实践上由于路径限制,又必须靠外向型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生意做到了全世界,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这实际上有相当大的反差。

不是说中国不关心世界大事,信息是知道的,说开放不是假的。但是对于自身的力量没有自信,所以就“闷声发大财”,这也是阶段性的正确选择,邓小平定的计。但是都20多年了,情况肯定变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其实早就知道中国牛逼大发了,希望中国出来搞大事。这个趋势是板上钉钉确定无疑的,大势已经在这了,问题就是具体怎么干。中国内部已经不再闷头发展了,虽然没有明确这么说。当初也没有明确说政策就是不出头,只是做起事来大家都知道。这次的转变,也不会大张旗鼓地说就是要出去搞搞大,也是这么一件件事情做出来。

表面上看象是习近平雄心勃勃放出了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大招,但并非领导人个人的趣向,总是要面对这些问题的。一带一路或者亚投行,从设想到架构上看还不错,成效要看具体操作。但这不是关键,没这几个设想会有另外几个设想。就算哪怕干得不好,比如金砖银行倒了,也会再另搞一个。

从经济意义上来说,中国之前的发展路径,是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存在一个由G7控制的全球商业网络,全球产业分工中,低价值的部分由发展中国家竞争。中国在竞争中迅速胜出,结束了这种低级游戏。由于中国是独立自主的,虽然在全球经济分工中地位还不高,但G7对全球经济的控制迅速减弱。

中国的影响增强,最大的效应是新世纪开始延续十多年的商品期货牛市。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普遍增长率上升,远高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爆发成长,以及发展中国家资源经济的成长,从G7手中抢了约20%的世界经济份额,G7的份额降到了50%以下。

但这个事中国肯定是被动的,不可能主动去把商品期货炒高。近一两年商品期货价格崩溃,也不是中国弄的。中国需求最大,但没有主动操作的动作。搞国家储备都是被动防御。心态上、经验上都不够。

实践证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打交道,是没有好果子吃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自己不争气,发达国家也没安好心。有事制裁甚至动武,没事不等价交换剥削,遭了灾被落井下石。还有商品期货周期、美元周期这种搞不太懂的东西,弄得水深火热、沸反盈天。

中国比发展中国家要好不少。动武就不说了,经济制裁都早不怕了,互相捆绑。国家大人口多,多年发展后本钱厚、家底足,碰上事有底气。国民心态还是积极向上,没有自甘堕落或者傲骄的臭毛病。自保肯定有余,还有力量外出搞事。而且发展到一定阶段了,必须主动出去操作了。

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甚至某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以前模式比较单一。就做个生意拉倒,商品竞争力强大额顺差不是问题,能买点啥就买点,多半是原材料了,效果是堆积外汇储备。贸易规则、货币都是人家弄出来的。

其实早几年就能看出来了,这么干发展空间不够。商品期货价格高时似乎还顺利,过剩崩盘了,不少国家就危机了。一危机很多事就没法搞了,风险太大。但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危机,其实是中国的机会,需要的动作就是真出去搞大事。

从原理上来说,是可以搞一些互惠互利的经济循环。基于比较优势,贸易原教旨主义,再差的贸易也好过不发展。麻烦在于会卡住,你怕亏我也怕亏,没钱没信用没条件,就搞不起来了。如果不主动操作,就等于听天由命,情况好就搞搞,不好就拉倒。

世界各国多半搞了劣质民主,基本完蛋不可能主动了。不管对方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对于中国来说,肯定要把主动的责任担起来,不然就搞不下去了。中国有主动操作的能力,运作机制、财力、技术等等都足够了。放眼全世界,再没有别人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会成为国际经济发展动力中心。

这不是说中国经济增长拉动全球增长,这是以前的事。以后增长率下降,这个拉动力还会下降,如不能指望中国因素让商品期货牛市再起。主要是心态上的转变,中国自己在转变,要主动出去操作,别的国家也会转,这个趋势很明显。别的国家和中国合作,增长率超过中国,都是正常的。

虽然说一带一路之类的事,会有很多麻烦,出乱子亏钱,肯定会有。但是互惠互利的事,搞下去是自然的,搞破坏才是逆潮流而动。这也不是多难想通的事,和中国一起搞事,搞完了大家都受惠,不需要什么大道理。亚投行那么多国家来不是拿钱买的,是人家自己看到了前景。

在全球搞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杀手级的竞争力。靠这一招,就可以主动出击了。以前是需要拿原材料换,但可以想得更长远一些,巨额贷款也是可以的。基础设施好了,所有人都受益,想从合作中赚更多的钱也有了基础。这可以说是下一个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到国际上发展的最大抓手。别的也不用扯太多了,就看中国会在全球接到多少基础设施项目就行了。

有一种思潮,说中国搞中低级制造业,优势是基础设施。如果帮人家建好了,自己就没优势了,所以不能帮对方搞基建。主要是印度和越南,其它国家好象看上去都没戏。越南发展势头不错,成了三星的生产基地,中国也有一些老板跑到越南去帮它完善产业链。世界各国的危机消息中,印度还算过得去,莫迪拉开了架势。哪怕是印度越南,也是可以帮它们搞基建。这两个国家和中国的发展雄心是不同的,不是竞争关系。难道中国以后还打算和这些不争气的发展中国家竞争?

中国可以放弃一些产业了,国内人不愿意干的,交给别国去干正好。下一代不愿意干的,迟早要转出去。有些地区会觉得穷还想要,能解决就业,都是一时之计。要么上机器,要么转移出去。工资太低的产业留着没有意义,主动去掉都是可以的。年青人天天打游戏是一种活法,比在工厂里干简单组装活要好。其实人的心态变了,就不想干低层次的活了,社会也能调整过来,总有新的产业出来。如果说中国经济连这也做不到,那发展也没什么意义了。以前要靠底层劳动人民辛苦赚钱,今后再怎么也得靠技术员了,不然这么多人白读这么多年数理化了。

未来10年,国际上还是会感觉美国势力大,文化影响力大。不过想发展,就需要找中国合作,会成为潮流。以前中国的意义可能只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发展样板,但太难学学不了。一旦国际合作路线跑通了,出了大的成效,那影响就大了。

美国搞TPP对抗,或者人民币国际化之类的事,都是具体的操作。美国高科技产业又搞出厉害的东西,都有可能。只是对世界大多数国家,在高科技上找出路更加不可想象,还是和中国合作更加可行。中国的发展路线学不了,但是发展成就可以让全球共享。

7. 国际政治形象转变

二战后,蒋介石混成了“四巨头”,当上了五常。这是因为中国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实力其实别人瞧不上,要靠罗斯福抬举。这个时期中国就没个战胜国的样,既没有实力,也没有意识形态。

毛泽东时代综合实力也还是不行,但是斗争精神很强大,战斗力上来了。帝国主义看着很头疼,国际上比较硬气,不是反美就是反苏,支持这个反对那个,非常有立场。有段时间有搞全球革命的架势,在周边国家有操作,全球革命爱好者来交流过。国际上承认中国的实力,也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印象很深。最后搞不下去了,解决不了发展问题。

到了改开以后,就和平与发展,韬光养晦,万事不出头,变成另一个极端。很低调谦虚,搞了一些处世原则。国际上没有什么态度,事情来了就要和平要冷静,大家做生意。时间长了,就成习惯了。发展了三十多年,实力是真有了,意识形态其实也是有的。但是国际上很糊涂,不知道中国怎么想的,憋大招这么多年了,到底要搞什么?自己人都不是太明白。

国际上不会认为中国要搞世界大战。但是世界上的事很复杂,不可能所有国家都坐下来老实和平发展。在总体和平发展的大趋势里,免不了会有些冲突,有时规模还不小。中国要外向发展,要到全球搞基建,成为国际经济动力中心,就必须应对这些麻烦。不出事能发展,出了事就收摊走人,不能这样碰运气,多了受不了。

从心态上来说,中国其实和西方发达国家类似。自认为是强国,弱的时候会以强国为奋斗目标。发展了这么多年,中国对很多事情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看法,和西方那一套不一样。

从趋势上看,会越来越清楚地表明立场,理直气壮地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扔掉一些过时的原则。最直接的是“不干涉内政”,这无非是个说法。如果既看不惯,又对中国不利,中国又有理,想办法去干涉很正常。武力威慑也是个正常的事。

还有民主自由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中国人算是抗过来了,不会再幼稚。在国际上完全可以把道理说清楚,发展出更先进更有说服力更普世的意识形态。

光靠双赢合作互惠理念是不行的,甚至中国单方面让利都不行。有意识形态的认同,事半功倍。要有对付敌对分子的能力,让人更有信心。

未来10年中国对外战争肯定不会有,没有可能。但是威慑会走上舞台,如在冲突地区展示战略能力,象派船到钓鱼岛一样,经常出去走走。经济方面,合作双赢,敌对要惩罚制裁。规模不会搞大,但是作风会转变。包括对港台都是如此。国际上会比较容易地接受中国的转变,有这个实力,就能做相应的事,又不是要搞全球革命。

中国在国际上总是没有合适的姿态,形象被异化。以前和一些国家反目成仇。语言相通的港台让了那么多利,还搞得离心离德。主要是坏的教训,总体来说不正常。要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几个方面,自己感觉能融汇贯通了,才能比较顺地找到感觉。

其实维护自己利益这种事,实力到了都是理直气壮地做,不需要太复杂,人家缩回去了就这样了。对大国来说,这是简单的事。真正觉得比较大气的,是去主导一些全球大事。如果搞定了一些大事,维护自己的利益就更不用说了。如果真让不少发展中国看到了发展的希望,还怕没有朋友?

未来10年,会开始有转变,但还是属于找感觉,不会一下就很成熟了。转变会是倒逼性质的,出了事需要去应付。比如日本在钓鱼岛搞动作,中国这边就搞更大的动作。在某国的投资有风险,不得不去影响其政局。有了先例,就会形成惯例。十年过去,会发现中国积极地参与很多国际事务。

军事斗争只是一种手段,主要还是积极的心态。以前所谓的“外交斗争”,就是为了台湾事务之类的破事,见谁都提一下,显得只顾自己的小圈子的事,也没有什么意义。积极地参与到全球各种大事,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这是更为正常的姿态。时间一长,会真正有全球大国的感觉。

8. 全国城市布局基本确定

2015年12月底,中央开了一次“城市工作会议”,是37年来第一次。最后会议公布的全文比较泛,城市要宜居,要可持续发展等等,引起的舆论关注不大。

其实城市的发展是和经济发展关系最直接的。主要的经济活动和增长发生在城市。经济结构的具体变化,也主要体现在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之间的格局变动上。同时还有一个一直存在的趋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一直成立。农村人口分散,只会有简单的经济结构,虽然地方大历史上承载了更多的人口,但人心理上会向往城市生活。

主要的问题不是农村和城市间人口迁移,农村人口就算绝大多数迁到城镇,也是可行的。如果农业生产能解决,城市装下10多亿人完全可以,集中居住效率还更高。问题是全国那么多城市,区位不同,发展差异会很大,存在激烈的竞争。

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地区差距就明显拉得更大。2003年我在《经济版图中的发展中国家》中有这样的预测:

我认为意义更大的是,中国有强有力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带,后续的城市群还在跟上来。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靠山都是城市带,美国两个,日本一个,欧洲一个。一个城市带就抵整个中国还多了,地盘就那么一些。这是我认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原则之一,搞城市带产业聚集,而不是全国撒胡椒面。现在有希望成为世界级城市带的只有中国这三个,珠三角与长三角希望更大一些。

。。。

我可以断言,以后中国的内部也是类似全球的格局。几个城市带再加上几个次级城市群,就是中国的发达国家,生产生活模式也类似于发达国家。其余地区就是发展中国家,仍然落后。总量上,人均GDP可能三四千美元,不能算发达国家。但是国家行为与发达国家类似。我觉得这个内部格局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接受的。这符合经济发展的聚集原则,追赶战略必须如此。发达国家可以做到从地区意义上均贫富,中国相当长时间内没有这个可能。

三个大城市带出现了京沪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其它地区没有。明显表现出来是房价,背后是产业和工资水平,综合来说就是人的心理感觉。人群的心理,最大的效应是人口流入和流出。从经济角度看中国有“产业聚集”,人口也在聚集。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些发达国家都这样,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越搞越大。人口聚集程度和京沪可以相比的城市,世界上还有多个,穷富都有。

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是一种自然趋势,并不是说中国经济发展好才这样,发展得一般也会如此,甚至更严重。很多国家全国就一个大城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占比极大。这是因为人口越是聚集,经济形态就越复杂,工作机会更多,全国发展得差,反而更要去大城市。但少数中心城市的单边发展,搞过头了会出各种问题,高房价都不算事了。

以前不会去考虑这些问题,因为一线城市都还没发展起来。但是发展十多年以后,事情不一样了。中国经济实力巨幅成长,有条件去考虑整体的发展,不仅是中心城市。只有中国出现了全国各地成百上千个城市热火朝天疯狂发展的景象。一线城市率先发展起来了,不代表其它城市衰落了,而是整体发展太快了。过去十多年,明显衰落的城市,只有香港自己作死这一个。

全国城市疯狂发展的劲头,我在《大投资》中进行了描述。

大投资不是小打小闹搞拉大旗扯虎皮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气魄宏大地建设“新区”。滨海滨湖滨江新区、东南西北新区,搞好了直接就是“建成区”,城市规模2倍起、4倍不算多、6倍常见。不是零散的公路、铁路、地铁建设,是整个未来新城、整个省、全国统一规划的高标准快速大交通系统,世界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系统。不是搂草打兔子地招商引资,是有目地有选择有配套的产业大规划。不是引进外资讨好真假洋人,是内部操作、自主规划、推进。

这个发展势头是早就起来了,每个城市都对未来进行了美好畅想,规划都就高不就低。不少省级城市都有了国际级的规划,二级三级跳。这实际是一种不服气。你地铁高铁大机场,我也全都有,地皮还比你大,我也要当国际大城市。地级市也敢想区域中心,各种规划都不客气。这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太给力了,可以大规模从架子上提升城市档次二三个级别。当时我观察描述了这个现象,从精神上肯定各地大发展的劲头,但并没有说明会如何发展。

个别城市这么想还好说,如果全国城市都在做这种“连升三级”的美梦,问题就大了。城市发展主要还是看人气,配套的基础设施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反而是容易的环节。如果搞来搞去,要靠传销拉人气,那跨越式发展就无从提起了。发展主要还是要靠产业,要看人口流入,需要行业精英来贡献力量。事实上就是全方位的人口争夺战,要争人口数量,也要争质量。

如果一个城市想当国际级大城市,问题的关键不是国际级的基础设施,而是相当数量的国际水平的人才。如果只有你有能力建起配套的基础设施,那会是一个大优势,正如中国整体上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全世界都来参与中国的发展。但是中国那几十个雄心勃勃的城市,基础设施能力都合格,就得进行全方位的厮杀。

可以断定,不可能所有城市都按自己的美好规划发展,甚至大多数都做不到,真正能跨越式发展超过对手的,只会是不多一些抓住了发展机遇的城市。这个时间窗口,应该就是接下来十年。十年过去,哪些城市有希望实现规划中的跨越式发展,基本就清楚了,没戏的城市也只有接受事实,不会再有心气了。不管规划是国际级城市,还是地区中心,都要接受时间的检验,少数成功,多数不成。

现在的几个一线城市,已经可以说是世界级大都市了,生活和产业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完全站得住。还会有几个城市发展起来,但也不可能一大堆,名额有限。就算以后中国经济又扩大了地盘,优势产业也不会太多,分到几个城市都不够。比如成都和重庆可能在竞争一个名额,虽然十年后不会就达成目标了,但能够看出谁更有希望,另一个没戏。

除了一线城市名额竞争,还有各种层级低一些的区域中心城市名额竞争,全国到处都是战场。十年后基本会有结果了。到时不需要宣传,看产业和人口流动趋势就清楚了。十年中还会有机会,当地政府与民众,努力就能抓住各种机会,有很多关键时刻。但再过十年,就会基本定局,人的心气可能都没有了。

在竞争中落后,也不是多可怕的事,各地城市还是或多或少有发展。正如过去十多年,虽然一二三线城市拉开了差距,但所有城市都是小汽车遍地跑。十年后香港的衰落会更为明显,生活水平和经济总量会落后于内地一堆城市。衰落这么明显的内地城市可能会是因为资源枯竭之类的特殊因素。

对于产业以及相关的个人,观察城市之间的竞争态势还是很重要的。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各地区、各级城市之间的差距,是会拉大还是缩小?如果经济高速增长,差距的自然趋势是拉大,因为领先者会利用优势扩大地盘,向落后地区抢人抢钱,人才也愿意到更能发挥自身能力的地方去。接下来十年,随着长期经济增速的下降,差距会向减小的发向发展,经济增长更多以落后地区与城市慢慢追赶上来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国家政策会有偏向。我们可能发现,人口流入一线城市的趋势减缓了,人们更愿意选择二线城市发展。但经济增速也不能太低,地区与群之间的贫富差距也会拉大,因为有些地区会衰落。

城市的发展需要一个硬的限制,就是需要人口流入。在未来10年,由于有农村人口移入的因素,不考虑流动人口的巨大变动,全国城市还是可以普遍实现居民人口增加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全国各级城市多少会有些发展。但这已经需要政策引导扶持了,不会自然发生。考虑再远一些的时期,人口流入的意义就会更为重要,因为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会差不多了,总人口也停止增长,变成城市之间互相抢人了。人口数量不足,再面对流出,那基本不会有什么发展了。可能在十年后,会有相当多的中小城市面对人口流出的格局,甚至会长期衰退了。

所以未来10年,对各级城市的发展非常关键,不是这十年发展多还是少的问题,而是决定了未来更长时间的格局。如果发展不够好,十年后做不到人口继续流入,问题就大了。从这个意义来说,众多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应该是没有太大价值了。一些人口持续流入的大城市,由于用地提前规划大规模圈地有富余,和一线城市相比地价不高。如果用地到了城市规划极限,房地产也还有做高的基础。总体来说,城市居民乐见人口扎堆把房价做高,而政府也对此大力支持,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是要实现这一点,以前可能主要靠政府、房地产商、社会热钱摆开架势炒作,之后就要面对实打实的人口流入流出趋势了。时间越长,趋势越明显。当然一线城市的逻辑不一样,人口数量和发展水平已经上岸了,会限制人口流入,以人口置换的形式,穷人离开,富人进来。

总体上来看,全国城市的发展不会象之前那样全都突飞猛进,以前主要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欠账太多。未来10年到更长的时间,中国经济整体会继续有巨大的增长,但是城市结构性的分化会更为明显。产业升级会主要体现在中心城市,具体是哪些需要竞争。众多中小城市主要是被动发展,会更早进入稳定的状态,靠山吃山,也不折腾什么大发展了。从这个意义上看,整个国家谋取大发展的心态会逐渐平和。时间越长,会有更多城市平静下来。

9. 局部与地区危机将成为常态

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奇观是常年被各种崩溃论唱衰,越来越离谱。这主要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国外国内都有,并非认真的经济观察。就中国经济本身来说,一直就是有问题的,有时还不小,从来都是靠更大的发展成就来解决或者掩盖问题。只不过唱衰舆论总想爆个大的,来个总崩溃才开心,所以总是失败。

其实如果降低调门,可以找到很多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的矛盾很多,瞎搞也极多,各种乱象到处都是。中国的发展不是一个理想模式,而是充满了各种混乱。想要赞,优点很多很突出,想要批评,缺点同样很多很要命。

之前十多年是一个非常顺利的时期,发展空间巨大,过程中优点能充分发挥,所以整体上显得气势如虹。在未来10年不会是这个情况,很多基本面都变了。

经济总量到了非常大的规模,市场上各种经济活动种类多、规模大,情况很复杂。一个非常大而复杂的体系里,出现一些不好的扰动,可能会放大成为不小的问题。

长期经济增长率下降,一些产业到了顶点,面临非常复杂的结构调整。这是没有过的事,以前总感觉是小波动,完了可以继续向前冲。之后不能这样想了,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经济大环境,都可能要过一段苦日子。

之前所有地区都有大发展,都是向上的趋势。所有地区都在谋划继续大发展,动作很大,动作大了就有风险,爆出来不奇怪。会有一些地区随着产业萧条、人口流出之类的事情,走下坡路,或者说归于平静。

整个金融体系一直发展,规模都变成世界最大了。但不能说基础很牢固,存在一些内在的缺陷,过去就没解决,用发展掩盖了,如某些坏账。出了一些乱子以后,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冲击。

所以总体上来看,未来10年不会象过去那么顺利,各种短中期局部与地区危机会常态地出现。其实这才是世界各国的正常图景,经济危机都算是正常现象,越是大国问题越多。只是中国过去多年太顺利,才会一点面子也不给地疯狂发展。

“正常”的发展路径,是螺旋式的,搞得好了增长一段,出了问题衰退一段。长期来看,发展的力量胜出,总体上增长了。在衰退期,国家、社会、个人,要承受损失,化解危机的力量,为增长期的到来作准备。发达国家各种危机多了去了,只是它的危机形式和发展中国家不一样,是在它那个层面上的。

中国的局部或者地区性危机,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不一样,也是中国特色的,在中国这个层面上的。和其它国家不一样的是,各地主动规划大发展,进行了非常积极的操作。这种心态下出现的危机,心理上问题不大。比如股市经常发生危机,股民的钱被利益集团赚去了,但也就这么过了,对社会的影响没那么大。地区发生危机,经济增长率大幅下滑,不景气,赚不到钱。其实就是心气下去了,日子还是过的,不会出什么大事。社会集资出问题,民间贷款崩盘,P2P网贷跑路,几百亿上千亿都有可能。传销以各种形式在各地出现。只要事件相关的人自己承受损失,心气下去了,接受自己能过的日子,事情也就慢慢过去了。

国家经济实力巨幅成长,不是说不出乱子,甚至不小的乱子更可能发生,规模大了不好控制。实力强的好处是,出了事,有能力去承受损失,挽回损失,重新建设。美国2008年搞出那么大的乱子,它是源头,世界各国是受害者。但是美国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搞了些操作,别的国家受害反而更大。

未来10年,我们会看到过去积累的一些矛盾爆发出来,出一些局部乱子。当地能承受损失的,就这么过去了。乱子太大无法承受,中央去管一下,总是能够压下去的。看上去危机此起彼伏,其实这才是应有的常态,以前是被大发展掩盖了。各地为了发展,个人为了发财,各种折腾不会小。折腾就有搞得好的,也有失败的,地区性的折腾失败都是可能的。不可能以前那样到处是黄金发展机会,随便搞搞都发起来了。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地区与人群差异这么大,肯定会有很多地区瞎折腾出事的。其实中央的论调都已经接受了这一点,随时准备问题爆出来去压住。

很多国家发生的是整体性的全面危机,这是因为大的发展战略出了问题。这是中国需要警惕小心的。为了防止整体危机,需要有常规的正常运作机制,保证基本的增长,保证金融稳定,知道这么做事是稳妥的,不会错的。这么多年发展下来,经验还是有的,甚至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强。

之所以局部会出乱子,主要是地区想超常规发展,个人想发大财,折腾大事闹的。这也应该允许,说不定就成了。整个国家还是需要稳妥地推进,增长率低一点也可以,不要自乱阵脚乱套了。地方级别的创新可以积极,中央应该会稳妥一些。以前要抓历史机遇期,现在条件要好多了,谁也不用怕,不用着急。对局部的危机要淡定,同时也不要想放大招立刻见效。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的事不断地做,虽然可能动作不大,积累下来效果会不错。预计中央搞不了激进的经济改革,政治层面上看也推不动。

世界都能看出来,以后中国前景会很好。这种情况下,人家乱,中国保持基本的稳定,世界对中国的信心就会增强。各种地区与局部危机,有了成熟的处理办法,反而能增加稳定性。之所以崩溃论这么多年一直吵个没完,也是因为中国表现太好,难以置信,没法接受。等一些小乱子时不时爆出来,看多了就习惯了,对于危机会是什么规模有什么影响大概有估计,不至于瞎想了。

我们应该对中国的长期前景有信心,但也不能盲目的有信心,要分具体情况。国家太大,情况太复杂,局部或者地区性的短中期危机会是此起彼伏的常态,要小心。

10. 人口结构与环境污染成为最大问题

前面章节描述的主要是好事,坏事也可以控制,大方向不坏。但是中国高速发展这么多年,其实付出了很大代价,不可能都是好事。

我认为人口结构与环境污染是两个最大的问题,而且不太好解决。未来10年可能其它事都好说,就这两个事怎么做都是不好。

可以这样理解,中国选择了超常规发展,当初因为资源限制和人口快速增长的国情,实行了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各地区为了高速增长,选择了快速工业化的道路,环境污染就成为工业化进程和生活方式的后果。

不能说这种选择是错的,说不清。有些困境,怎么做都会有严重后果。中国可以说人口规模控制住了,也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印度是反面典型,人口会超过中国,经济没发展上去,环境污染却非常严重了。

只是中国既然这样选了,就必须承受其后果。而且这种后果不是10、20年的事,会长期存在,是最大的代价。人家什么都不如你,但就说你环境不好,这都没法开脱,只有承受着。而且中国的选择比较极端,计划生育就是只生一个,等于在将来强行减少人口,当初被人口增长吓到了。要工业化,就搞到特别大的规模,做得还特别快,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速度与规模。

也许从更为长期的如30-50年这样的周期看,人口与环境问题也是能够好转的。也许又说计划生育还是应该搞,环境最终也治理成功了。但是未来10年是承受代价的时期。日子过得都可以,就是环境不好,雾霾来了一点办法没有,治半天还是要等大风吹。经济条件不错,人口结构却不好。四个老人一对小夫妻,还指望小夫妻多生小孩,人也不一定愿意,人口抚养比趋势不好。因为人工选择,婚姻市场上男多女少缺口巨大。

对这两个问题,不能放高调,说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解决。还是得老实承认,是付出巨大代价了,一段时间内没有什么办法,就得受着。

回头看改革开放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整个国家的心态不太正常。那种为了发展不顾一切的印记非常深,急于改变落后状态的心态很着急,一些方法很极端,外国人无法理解。毛时代的心态更不正常,主要考虑是国防安全,也想快速发展,极端的东西更多,为此付出了极大代价。不能说着急上火谋发展的心态是错的,只是要认识到它的后果。

正如前面所述,未来10年到更长时间,整个中国迫切发展的心态会平静下来,不会这么着急了。对于人口结构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急不得。不是说你一年花个一万亿治理污染就能立刻见效,放开二胎就立刻多出一堆娃。

从人口结构和环境污染问题看,中国转变发展心态是必然的。碰到了巨大的问题急也没办法,慢慢发展问题也不大,也认识到有些事就得慢慢来,着急放大招反而会坏事。

后记

本文进行了十个预测,其实主要是方向性的,不太具体。

国家发展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一个是人的心理。科学技术军事实力,这些是硬的东西,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行就是不行,条件有了也挡不住。人的心态是另一个层面的东西,和科技是两回事,心态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也更复杂。

改开后中国经济增长是个奇迹,支持力量是整个中国迫切谋发展的极端心态。所以中国非常特殊。但这种特殊性不会一直强化,而是会慢慢消减。因为各国人考虑的问题其实差不多,特殊的历史时期过去了,还是会归于正常。所以文中多处提到了心态的转变。

由于中国的发展心态与成果都非常特殊,中国与世界在物质层面相似度提高,但是世界其实不理解中国人在想些什么。确实说不太清楚,自己人都搞不清楚。文字相同的港台,都没法理解大陆。再过10年,情况应该会好多了。心态慢慢稳定下来,由于中国的巨大实力,改变自身也影响世界。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心态上越来越正常。在理解沟通的基础上,国际国内平稳变化。

因此,未来10年不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变局,大起大落不会发生。国际上大国之间也不会忽然打起热战,甚至金融大战都不会有。除了某教引发的冲突,国家之间的战争越来越少。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在内,也在发生心态的转变。以前那种全球争霸的心思,可能都下去了,自己过日子拉倒。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怎么就打了那么多场局部战争,现在可能难于理解。

这样的世界与中国,也许不够精彩,但是可能更符合人性。吃好喝好玩好就得了,看看足球听听音乐看看电影,用不着考虑太多天下大事。

(完)

通宝推:jhjdylj,不远攸高,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