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明史杂谈(2)--糊涂的崇祯 -- 温相

共:💬453 🌺2240 🌵2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所谓上中两策,表面上糅合了筑城与野战

所谓上中两策,表面上糅合了筑城与野战,其实共同点都是建立在辽西筑垒的基础之上。

比如第一策,表面上说是野战军团,但是出发地为宁远。宁远就是辽西筑垒啊。

再比如第二策,表面上说是北宋堡垒线策略。但是筑垒的前提就是必须有野战军控制打算筑垒的地域,然后你才可以去筑垒。而且筑垒之后免不了要对敌军进行小规模的攻击,保持与敌人的接触,了解敌情,接应间谍,沟通情报,避免猝不提防。所以仍然要有军事进攻力量。

二策的区别仅仅在于野战军的规模略有变化。比如第一策的野战军要稍微大一点,第二策的野战力量较为少一点。不过仔细考量就会知道,二者的规模都不会很大。因为两个原因。第一,频繁袭扰兵力不宜过大,兴师动众就成了袭扰自己(辽西防线的根本问题也就在于袭扰了自己),所以第一策所说的野战力量会很小。二筑垒所需要的野战量也不会太小,二者差不多。第二,要花钱筑垒,然后才会搞野战军。钱都花到了城池上,野战军肯定不会大。二者野战规模的大小,大体在前线指挥官的自由权限之内。所以我认为差别不大,完全可以看做同一个计划的不同玩法。就好像手里只有二十万存款,却要同时买车跑运输,买房子住豪宅。房子大点车就小点,车大点房子就小点。而且钱不够,还要贷款两百万。但是不论怎么买,反正都买不到好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还还不起贷款。最后免不了破产。

所以第一二策实际上是一回事:

一,建立辽西筑垒,二,保持军事接触。

这和退守山海关是不同的。

对于第三策,我至说是半个,原因在于山海关防线不是你想的那样玩的。

山海关防线不是简单的卖了辽西的地,然后捏着存款回家锁起来等着别人来抢,不打算再买回辽西和辽东的房子了。不是这样的。

退守山海关防线的真正玩法应该是这样的:

1.卖掉一块地,回去接着住老房子;2.拿卖地的钱,整修老房子,让他遮风挡雨,甚至做现代化升级,加防盗窗,安防盗门,装治安监控;3.花点存款,贷点款,要个大货去跑运输;4.挣到钱以后,再去买大房子。

相比来说,山海关这个投资计划远比辽西筑垒的投资计划靠谱。

明朝的悲剧就在于一心要控制辽西。

只从外表上说,这是太贪心了。

然而深挖其根本,却是“搪塞推诿”。

为什么这样说呢?以明朝的财政能力,其实是无法支撑辽西筑垒的。一定要支撑辽西筑垒,就要对内刻削人民,对外薄待盟友及可争取的中立方。既然做不到,为什么还要去做?因为没有人愿意承担壮士断腕的责任。熊廷弼做出了放弃辽西的布置,以辽西为陷阱,以蒙古部落、海上力量为左右翼,以山海关为口袋底,形成了一个布局清晰的口袋阵。

这是一个极其明显的伏击圈……

然而设置口袋阵就必须空出口袋心。

辽西就是口袋心。

口袋阵不能让敌人一眼看出来,要让敌人慢慢钻。

这需要良好的操作。

包括熊廷弼在内的许多明朝指挥员都采用了类似的手法:坚壁清野,后撤保民,大踏步后退,放手让后金进攻辽西。

然而这样做的明朝指挥员很快都被撤换了。

因为明朝政府的中枢决策机关不肯承担放弃辽西的责任。

不肯承担责任,也就不能背锅,遇事背锅的只能是一线指挥员。

所以本质上原因是明朝中枢决策机关“推诿搪塞”。

至于迁都问题,迁都、移储均不能通过,只不过进一步暴露了当时明朝决策中枢的愚蠢罢了。这种愚蠢还是源自于“搪塞推诿”。

以当时明朝决策中枢的愚蠢,由于推诿搪塞,他们最终选择了以辽西筑垒为前提的战略,然后事事被动。

任何以在辽西筑垒为前提的策略,在决策过程中都逃不过“搪塞推诿”的批评。

很多时候,一个群体开始愚蠢,不是因为他们都愚蠢,二是因为他们不得不愚蠢。

明朝时有足够的人了解正确的玩法的,然而他们无法形成群体决策,形成群体意志。

这个关键,还是明朝连续两代幼主造成的。君主弱小,易于哄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