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苏联4%的自留地生产了25%的产值,包产到户战胜人民公社 -- mcpssx

共:💬164 🌺769 🌵8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这分析还真够粗糙的。77-84年粮食也在增长

79到82年算是过渡阶段,这段时间的粮食生产增长率是新中国最高的,其次是其次是66-78年、53-58年、83-2013年。人民公社没有像宣传的那样一无是处。

至于农村,农民的情况,改开以来国家提高征收价格,减少征购指标,是过了10年好日子,接下来,农业增产的收入就赶不上农资涨价,乡镇政府摊派等等负担了。好在有打工来弥补,总算撑了下来,90年代粮食减产的年份相当多,基本靠天吃饭。

至于说改回人民公社,这不就是打286脸吗?朱镕基当年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时候都不敢碰这高压线。80年代末就有人呼吁回到合作化路线,被万里,田纪云抵制了。小岗村这个假典型到现在还因为“政治正确”而不断宣传。包产到户本来就是瓦解基层的举动,重新再把农民组织起来不现实,没有这个执行力了。包产到户导致七站八所的解体,水利,集体经济(比如林场)的荒废,这些代价可不小。

包产到户在82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是在万里同志主政安微大搞包产到户的77-80年,曾希圣搞包产到户的60-62年,为啥粮食产量下降了呢?不是一包就灵吗?

至于盯着粮食产量说话,这又有什么问题。现在的人均直接消费大概在150kg左右,加上人均54kg的肉类,就需要350kg,还没算蛋,奶,水产品,酒,饮料,糕点等,这些都得粮食换,还有就是种子。

现在已经人均450kg以上了,但还是紧平衡,就这个原因。

当然,换个生活方式,可能300kg也够了,比如印度,人均肉食5kg,现在的人均粮食产量200kg多点,和我们那三年差不多,人家还是粮食出口大国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