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04:韩厥——成霸安彊 -- 桥上

共:💬108 🌺30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04附:鄢陵之战5/6

《成十六年经》:

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邾人伐郑。((p 0878)(08160010))(079)

《成十六年传》:

诸侯迁于制田,知武子佐下军,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遂侵蔡。未反,诸侯迁于颍上。戊午,郑-子罕宵军之,宋、齐、卫皆失军。((p 0892)(08160901))(079)

我的粗译:

战后,各家诸侯的部队迁往制田驻扎,晋国的下军佐知武子率领自己的属下以及各家诸侯的部队进攻陈国,打到了鸣鹿,随即又进攻了蔡国。但仍未后撤,各家诸侯的部队又迁往颍上驻扎。戊午那天(杨注:戊午,五日。),郑国的子罕率军趁夜晚袭击了各家诸侯的部队,宋国、齐国、卫国的部队都溃散了。

一些补充:

晋军在这一战中战胜了楚人,但还是没能征服郑人,郑人的战斗力一直是比较强的。但面对郑军的夜袭,知武子统帅的晋军也没有溃散,表现了相当高的素养。

“制田”(杨注:据顾栋高《大事表》,制田在今河南-新郑县东北。),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85,北纬34.48(龙王乡-古城师苑陵故城)。

“鸣鹿”(杨注:鸣鹿在今河南-鹿邑县西。),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5.15,北纬33.9(鹿邑-辛集东北)。

“颍上”(杨注:颍水出河南-登封县西,东南流经禹县、临颍等地而后入于淮。此颍上意即颍水之旁,当在今禹县境。),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5,北纬34.2(禹州市北)。

《成十七年经》:

十有七年春,卫-北宫括帅师侵郑。((p 0895)(08170001))(079)

《成十七年传》:

十七年春王正月,郑-子驷侵晋-虚、滑。卫-北宫括救晋,侵郑,至于高氏。夏五月,郑-大子髡顽、侯獳为质于楚,楚-公子成、公子寅戍郑。((p 0897)(08170101))(079)

我的粗译:

到我们的成公十七年春王正月,郑国的子驷率兵进攻了晋国的“虚”和“滑”,卫国的北宫括率兵援救晋国,开到了高氏。

这年的夏五月,郑国的大子髡顽和侯獳前往楚国当人质,于是楚国派了公子成和公子寅率兵前往保卫郑国。

一些补充:

“虚”(杨注:此虚与桓十二年之虚非一地,彼宋邑,此晋邑,据顾栋高《大事表》七之三,当在今河南-偃师县境。),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9,北纬34.55(“滑”东南)。

“滑”(杨注:“滑”,《公羊》、《谷梁》皆作“郎”。滑,郑国地名,当在今河南省-睢县西北。同时另有滑国,则当今之河南省-偃师县之缑氏镇。东西相距甚远,鲁庄公无由到此。毛奇龄《春秋传》混而一之,误。#滑,姬姓,国于费,故一名费滑,见成十三年、襄十八年《传》,故城当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之缑氏镇。僖三十三年灭于秦,旋入晋,复又属周。余详钱大昕《潜研堂文集答问》。#滑,国名,详庄十六年《经注》,秦于僖三十三年灭之。此次郑师入滑,不久又即卫,见二十四年《传》。滑地近郑,于郑在所必争。说详顾栋高《大事表》四。#费为滑国都城,费滑即滑国。#费滑,今偃师县南之緱氏镇,余详庄十六年《经》。胥靡在今偃师县东。献于,杜《注》谓郑邑,而未详其地。于鬯《校书》谓即成十七年《传》之虚,则是晋邑,但以偃师县境言之,或此时属郑亦未可知。姑录以存参。雍,江永《考实》谓即雍氏,在今禹县东北。梁即汉之梁县,本周之小邑,在今临汝县东。顾栋高《大事表》以雍梁为一地,即三十年《传》之雍梁,便在今禹县东北。顾说较胜。),推测位置为:东经112.85,北纬34.59(滑国,府店与滑城村之间,有遗址,不规则形城,500—1500╳2500。春秋至汉)。

“高氏”(杨注:高氏在今河南-禹县西南。),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4,北纬34.5(郑国东北)。

《成十七年经》:

夏,公会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邾人伐郑。((p 0895)(08170002))(079)

《成十七年传》:

公会尹武公、单襄公及诸侯伐郑,自戏童至于曲洧。((p 0897)(08170201))(079)

我的粗译:

也在这一年,我们的主上会合了周王室那里的尹武公和单襄公以及各家诸侯一起讨伐郑国,从戏童一直打到了曲洧。

一些补充:

“戏童”(杨注:戏童即襄九年之戏,在今河南-巩县东南、登封县-嵩山东北。#戏即成十七年《传》之戏童。戏童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嵩山北。),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1,北纬34.7(五指岭北)。

“曲洧”(杨注:曲洧即今河南之洧川(旧为县,今已废)。流经洧川西南再东南流之双洎河即古时洧水。),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2,北纬34.5(“戏童”东南一洧水曲流处)。

《成十七年经》:

六月乙酉,同盟于柯陵。((p 0895)(08170003))(079)

《成十七年传》:

乙酉,同盟于柯陵,寻戚之盟也。((p 0898)(08170401))(079)

《成十七年经》:

秋,公至自会。((p 0896)(08170004))(079)

《成十七年传》:

楚-子重救郑,师于首止。诸侯还。((p 0898)(08170501))(079)

我的粗译:

到六月乙酉那天(杨注:乙酉,二十六日。),各家诸侯在柯陵那里盟誓,也是重申“戚”那次会盟的盟约。

楚国的令尹子重率兵救援郑国,开到了首止,于是各家诸侯就撤了回来。-

一些补充:

“柯陵”(杨注:《淮南子人间训》云“晋厉公合诸侯于嘉陵”,嘉陵即柯陵。《尔雅释地》云“陵莫大于加陵”。加陵亦即嘉陵。梁履绳《补释》疑此柯陵即庄十四年郑厉公所侵之大陵,不为无据。大陵在今河南-许昌市南,临颍县北三十里。沈钦韩《地名补注》谓在今河南-内黄县东北,不知内黄之柯城乃襄十九年之柯,非此柯陵。),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95,北纬33.9(许昌市东南,临颍县北三十里)。

《尔雅义疏释地》

经:陵莫大于加陵。

注:今所在未闻。

疏:加陵者,《风俗通》云:“《国语》周-单子会晋厉公于加陵,引《尔雅》曰,陵莫大于加陵,言其独高厉也。”《淮南人间篇》云:“晋厉公合诸侯于嘉陵。”按《周语》云:“柯陵之会。”韦昭注:“柯陵-郑西地名也。盟于柯陵,在鲁成十七年。然则柯陵即加陵,加嘉古声同,嘉柯声借也。”韦注柯陵在郑西,今未闻其审。

“大陵”杨伯峻先生曾注曰:“大陵当在自密县至新郑(郑国都城)之间。旧以今临颍县东北三十五里之巨陵亭当之,非道路所经,恐不确。”据此,我以为大陵当指郑庄公墓,正在“密县至新郑之间”,推测位置为:东经113.63,北纬34.46。

如考虑所谓“莫大于”,郑庄公墓似有不足,但“莫大于”当有范围,如只限于郑公诸墓,则郑庄公墓或可满足“莫大于”之条件,且从情势看,“大陵”似大体应如韦注云在“郑西”,许昌市东南之“柯陵”,过于偏东南了。

下面是“王城”、“郑”、“栎”、“虚”、“滑”、“戏”、“曲洧”、“柯陵”、“大陵”诸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成十七年经》:

晋侯使荀罃来乞师。((p 0896)(08170007))(079)

冬,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人、邾人伐郑。((p 0896)(08170008))(079)

《成十七年传》:

冬,诸侯伐郑。十月庚午,围郑。楚-公子申救郑,师于汝上。十一月,诸侯还。((p 0899)(08170701))(079)

《成十七年经》:

十有一月,公至自伐郑。((p 0896)(08170009))(079)

邾子-玃且卒。((p 0896)(08170012))(079)

我的粗译:

这年冬天,各家诸侯又一起讨伐郑国,十月庚午那天(杨注:庚午,十二日。),包围了郑国。楚国的公子申率兵救援郑国,兵马驻扎在汝上。到十一月,各家诸侯撤了回来。

一些补充:

荀罃(知武子)此时是下军将。

“汝上”(杨注:汝,汝水。十六年《传》云“楚以汝阴之田求成于郑”,《齐语》谓齐桓公“遂南征伐楚,济汝,踰方城”,可见汝水为楚、郑交界线。#杜《注》:“行善法,故能启疆,北至汝水。”哀十七年《传》云:“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汝滨,晋所取陆浑地。”汝水出河南-嵩县东南天息山,东北流经汝阳、临汝,又东南经郏县、襄城与沙河(古溵水)合。#杜《注》:“楚欲使蔡徙国在江水(长江)之北,汝水之南,求田以自安也。蔡权听命,故楚师还。”#谓开拓楚之封疆至于汝水。),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4.9,北纬34.1(汝州附近)。

邾子-玃且就是前面那条《春秋经》罗列的各家诸侯之中的“邾人”,因为地位低,没有爵称,所以仅称“邾人”。

从六月乙酉到十月庚午共历时一百零五天,各家诸侯在外逗留的时间可够长的。下面是这些天的干支纪日排序:

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

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

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

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

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

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

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

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

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

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

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