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人文主义谈话录 -- 万年看客

共:💬261 🌺79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40-加里.卡斯帕罗夫:成功的因素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本次演讲原本的题目是“如何实现潜能”。但是当我思考演讲细节的时候才意识到,实现潜能与获得成功未必是一回事。比方说有一位杰出的物理系学生,他抛弃了自己的实验室,转而加入法学院并且成为了一名金牌专利律师。投身于新职业的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潜能——即揭示宇宙万物的奥秘。但是从另一面来说,他的生活条件将会非常优渥。当然我们更熟悉相反的情况。比方说梵高与菲茨杰拉德这样的艺术家与作家,他们无疑实现了自己的创作潜能,但是最终却赤贫而死。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将这两种情况的好处结合起来。我希望在今生——而不是来生——取得成功并且获得认可,同时也希望能够因为自己的工作与表现而感到满足,实现自己的潜能。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秘诀究竟是什么呢?顺便说一句,我们都知道商界的规矩:质量最好的产品未必是最畅销的产品。我不想故意触怒今天在座的听众们,但是只要想想苹果麦金塔电脑就好了。

那么,成功的背后究竟有没有四海皆准的配方呢?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每一个成功的案例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取决于个人的具体情况。成功所需的原料的确大同小异,但是我们需要自行调配专属于我们自己的秘方。当我们检视历史上的成功故事时,可以看到许多关于成功的不同定义。比方说六次夺得世界冠军头衔的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大名鼎鼎的苏联象棋界掌门人,恐怕也是象棋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成功秘诀就非常脚踏实地:卓越的才华、健康的体魄、坚强的神经、昂扬的斗志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托马斯.爱迪生的成功秘诀甚至还要更加平淡无趣:“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看看公式的另一面。比方说亚历山大.普希金,俄国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公认的现代俄语之父。此人可谓是天才二字的人形化身,轻轻松松就能创作出最出色的俄语文学。他喜好寻欢作乐,还是个赌徒,平时的生活作风颇为邋遢,墨水撒的到处都是。他的成功秘诀也十分不同:天赋、幸运与阅历。这个配方对于他来说同样很管用。

在我们进行拣选并且形成各自的独特配方之前,我们应当学习信任自己的本能。因为在我见过的故事当中,极少有人将本能当成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在我所从事的象棋领域,本能就是一切。因为——有些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象棋所包含的数学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所有可能的象棋棋局的数量是一后面加上一百二十个零,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自大爆炸创始宇宙以来的总秒数。在这片无垠的可能性海洋之上,人们如何才能保持航向呢?人类要如何对抗一台每秒钟能够计算千百万步棋路的机器呢?靠的就是直觉。象棋拼的是决策,而人类的决策机制从来不依靠计算作为最主要的工具。人类的思考靠的是百分之一的计算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理解力,依据本能寻找路径的能力,将值得比较的事项加以对比,将棋子的价值与棋子的位置进行对比,将棋子的位置与出招所需的时间进行对比。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我们经常会遇到无法预知全部后果的机会,唯一的选择就是相信直觉。

继续沿用象棋来打比方吧。成功的另一个要素在于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大赛前夕的准备阶段,能否做到这一点可谓至关重要。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不遗余力地研究对手,研究战场,研究奋斗路途的周边环境,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了还要研究自己。研究自己非常重要,因为无论是战场的选择还是战略的应用都必须基于我们对于自身优势以及劣势的了解与认识。这种认识绝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因为生活本身就一直在飞速变化,我们的对手也会学习我们的成功,并且试图超越我们。

回顾历史,我们能够发现很多因为未能正确认识自身优势与劣势而导致惨败的案例。去年12月是莱特兄弟在基蒂霍克首飞成功一百周年。在他们之前,已经有将近二百余名科学家与工程师试图发明飞机并且不幸丧生。莱特兄弟之所以能够在前人失败的基础上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仅仅让飞机飞上天空是不够的,还需要让飞机在空中保持稳定,以免其翻滚坠地。他们就这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但是人们还是不相信飞机具有商业应用价值。人们不相信飞机可以用来远距离运送货物与人员。人们对于飞机有朝一日可以飞跃大西洋的可能性嗤之以鼻。实际上,美国的科学群体也受到了这种悲观主义的感染。1910年,《美国科学》杂志这样写道:“认为飞机能够为全世界乃至未来带来革命,这是受到狂野夸张蒙蔽双眼之后才会有的看法。”结果到了1918年一战结束的时候,美国作为全世界最繁荣的经济体以及规模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却沦为了最后一个发展航空工业的西方国家。美国之所以能够走出这一步,多亏了一位勇敢且富有创业本能的工程师威廉.波音。

重新再来谈谈象棋吧。我们经常听到象棋被用来当做谈论一切事物的比喻。足球比赛是绿茵场上的对弈,身陷困境的政客被人将了一军,象棋的符号经常出现在广告当中。就算对于象棋游戏一无所知的人们也会本能地意识到这个游戏蕴含着怎样的复杂性与战略深度。因此我也不得不深入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我的优势在于我很有大局观,我能清楚地看到整个棋盘的态势与每一个棋子的走向,我应对局势变化的速度也很快。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关注细节的能力并不强。因此我很幸运能够得到我母亲的帮助,她是我的象棋队的经理。当年我与阿纳托里.卡尔波夫进行车轮大战的时候,正是我母亲为我安排打点了一切场外事务。正是因为我相信我背后的支持团队得到了井然有序的管理,我才能放开手脚发挥全部潜能。

说到本能,我还想再用象棋举一个例子。我最近正在写一本书,题目叫做《伟大的先辈们》。这本书共有五卷,也将会是我对于象棋运动的最大贡献,因为我希望通过研究每一位曾经的伟大棋手的个性与性格来总结过去二百年来象棋思想的持续发展。我在研究当中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主题:我借助电脑分析了所有这些棋局,希望能够彻底揭示象棋的真理,理解这些棋局的起承转合,为什么会在某一步出现错误,伟大的理念如何得到释放。我发现了什么呢?在这些棋局的最艰难时刻,当棋手们枯坐在棋盘边上苦思冥想的时候,这些棋手往往会凭借本能找出最好的应对招数。讽刺的是,在棋局结束之后,棋手有了充分的时间来复盘,但是此时他们却会犯下更多的错误。能够摆布棋子的时候却犯错更多,这一点的确很可笑。这是因为他们的本能反应被关闭了。他们之所以在复盘的时候无法依赖本能,是因为此时此刻并不是追寻终极真理的高压环境,因此他们也就失去了令他们真正实现伟大境界的特质。因此我才相信我们必须时刻学习如何信任直觉。

现在让我们将成功的各个要素分解开来单独查看一下。首先是才能。如果没有才能,基本上什么事都办不成。我一贯相信人才无处不在。经常有人问我一个问题——尤其是在前苏联时期——为什么苏联在象棋界如此成功呢?为什么象棋冠军基本上来自苏联而不是美国或者世界其他地区呢?其他人都喜欢研究俄国的国民性或者具体棋手的生平经历,当然这些因素对于苏联称霸棋坛也的确有影响。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苏联棋手的基数更大。共产主义体制为孩子们提供的发展空间很有限,父母们只能利用手头现有的资源做文章。象棋就是出人头地的主要机会之一,此外还有芭蕾、音乐、体育或者基础科学。经商、从政或者从事法律工作都不可行。这样一来全国的能量全都集中在了这几个方向上。主管象棋的苏联官员将象棋当做彰显苏维埃在智识层面优于腐朽西方的工具,他们很乐意看到几百万儿童涌入象棋界,并且优中选优地拣选出卡尔波夫、卡斯帕罗夫、塔尔与鲍特维尼克等优秀棋手。相比之下,美国只能在东海岸的少数地区选拔新人,比方说三州区域来几个,芝加哥来几个,湾区来几个,旧金山来几个。最终有幸能赢得官方头衔的棋童人数充其量只有五万到十万左右。

再举一个更能令你们感同身受的例子。二十年之前网球运动在这个国家根本不存在。当然严格来说网球运动还是存在的,但是谁也不知道瑞士与网球的关系。或许是受到了鲍里斯.贝克尔在温布尔登取得的骄人战绩的激励,瑞士实行了一套寻找、选拔、培养以及促进网球人才的体制。十五年以后,瑞士已经成为了全球首屈一指的网球大国。在玛蒂娜.辛吉斯与雅各布.赫拉塞克之后,如今的瑞士又有了全球排名第一的罗杰.费德勒,或许是网球史上最完美的选手。成功的根本在于体制,在于选拔,在于提供机会。才能无处不在,不过我们需要去主动寻找。

讽刺的是,才能得到发现却未能得到认可的案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有几个可笑的例子尤其值得一说。每一个早慧的莫扎特都对应着一位遭到讥讽与奚落的贝多芬。贝多芬学艺的时候给海顿以及其他几位老师留下了极差的印象,他们对于他的作曲才能根本不屑一顾。每一个优等生都对应着一个辍学的托尔斯泰。朱塞佩.威尔第曾经在1832年被米兰音乐学院拒之门外,可是当年那座学院如今却将他的名字骄傲地加入了自己的招牌里面。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898年报考慕尼黑科技大学未果,因为校方认为他毫无学术前途可言。自然,我们都知道这位“毫无前途”的学生在十七年后做出了怎样非同寻常的成果。

甚至还有更过分的案例:有些已经做出一定成绩的人才依然会因为非常可笑的原因而得不到承认。我这里想到的案例发生在1889年。曾经在好莱坞经典电影《公民凯恩》当中得到着力描绘的《旧金山观察家报》在这一年拒绝刊载了一位英国作家的文章。报社编辑向英国寄去了一封非常简慢的退稿信:“很抱歉,您显然并不懂得如何使用英语,本报并不是专供业余写手发挥的幼儿园。”十八年后,这位英国业余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因此仅仅得知才能的存在是不够的,真正重要的是寻找、选拔、培养以及促进人才的能力。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成功的另一个因素是勤奋。爱迪生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已经人尽皆知了。爱迪生还说过:“我从未失败过,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不管用的方法而已。”电话的发明人亚历山大.贝尔积攒了整整一摞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他的每一次失败经历。只要你足够努力,就能从如山的失败当中发现取得成功的关键点。美国众议院前任议长纽特.金里奇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坚韧不拔指的是你在已经完成了大量艰苦工作并且筋疲力尽之后咬紧牙关继续完成的艰苦工作。”坚韧也好,汗水也罢,都是成功的另一个要素。我们在学校里都曾经被迫努力过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从那以后我们就不再这么刻苦了。这样做是很不对的。用T.S.艾略特的话来说,“我们决不能停止探索。”因为这个世界的变化不会终止。就算我们曾经取得过成功,我们原本的优势也会因为停止学习而遭到消磨。

今天的所有成功人士都面临着极大的危险。我将其称之为“过往成功的引力”。依赖过往的成功,躺在光荣簿上休息,这都是人性使然。但是反对我们的力量并不会睡觉,而且一有机会就会赶上我们。这里我要谈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曾经被自满的幻觉蒙蔽了双眼,没有看到过去的成功丝毫无助于我应对未来的挑战,并且因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1985年我夺得世界冠军之后,我与我的导师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一起重新开办了他曾经执教的象棋学校。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也曾经是这座学校的毕业生。我们从苏联各地搜罗了许许多多天赋非凡的孩子。这批孩子当中有一位弗拉基米尔.克拉姆尼克,他在1987年入学,当时十二岁。我和鲍特维尼克经常吵架,但是这一次我们两个一致认为这个孩子具有非凡的潜质。我们是正确的。这孩子成长了起来,我还与他共事过几次。

1995年,我要在世界冠军大赛上对阵印度神童维斯瓦纳坦.阿南德,过去十年里全世界最优秀的棋手之一。于是我邀请克拉姆尼克加入了我的团队。关于那场比赛我还要多说两句,因为那次我赢得非常艰苦。比赛地点是纽约世贸大厦107楼——这里还有一个很悲剧的巧合:比赛的日期恰好是九月十一日。当时我执白,朱利安尼市长走出了比赛的第一步。这场比赛非常艰苦,前八局棋全都以平局告终。我当时的压力很大,因为阿南德比我准备更充分,好几位我曾经的赞助人与教练都转向了他那边。我输掉了第九局,然后我在第十局展现了非凡的创新意识,动摇了阿南德的自信。第十一局我执黑,这一次我构想了全新的防御策略,彻底粉碎了他的自信。前九局我一局都没赢,但是后五局我拿下了四局。比赛结果就此敲定。但是我忘记了克拉姆尼克一直在我身边观察我,他记录了大量笔记并且详细分析了我的表现。

五年之后,我的对手换成了克拉姆尼克。我们要在伦敦争夺世界冠军的头衔。那一年我过的非常顺利。1999年到2000年上半年,我创造了我本人事业生涯当中最长的连胜纪录,或许也是象棋史上最长的连胜纪录。我得到了史上最高的评分,我赢得了这段时间内参加的所有锦标赛,而且我的棋艺表现也非同一般。我尽情挥洒着各种奇思妙想,无论是在开局,在中盘还是在残局阶段。因此当时我的确相信——其他人也都这么说——我战无不胜。这并不意味着我停止了努力。恰恰相反,我一直非常勤奋,精心琢磨了大量的全新招式,我希望将克拉姆尼克打一个措手不及。我相信我已经接受了足够的取胜训练。

但是克拉姆尼克是鲍特维尼克的好学生,也是卡斯帕罗夫的好学生。他研究了我的所有棋局,发现在这片烈火烹油的胜景当中依然存在着若干不那么好看的点位,有些局面会让我感到不舒服,有些时刻我会松懈犹豫,有些情况下卡斯帕罗夫并不能一直发挥出最佳水平。因此他制定了一个了不起的策略:将我从舒适区里引诱出来,在我觉得不大稳固的区域与我交手。就好比有些排球球手喜欢在球网边上拼抢,另一位则在卫线上发球,等待对方出错。克拉姆尼克就选择了在卫线上出手。但是他也很聪明,知道我在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知道他可以在哪些区域证明卡斯帕罗夫并非战无不胜。这次比赛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十五局棋我一局都没赢,总共还输了两局。克拉姆尼克就这样夺走了我的冠军头衔,因为他的准备工作比我更充分。

当时我三十七岁,这个结果对于我来说肯定是极大的打击,但是我必须痛定思痛。我意识到自己有必要返回学校重新学习。我们应当放下骄傲向年青一代学习,否则肯定无法卷土重来。于是我就去学习了。我意识到了导致这次失败的全部原因,并且再次踏上了取胜的轨道。接下来的四年里我在世界各地与克拉姆尼克对阵十一次,一局都没有输过。最终结果是十平一胜,这个结果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好了,因为我的水平已经与过去很不一样了。我赢得了更多的锦标赛,并且维持了积分第一的位置。因为我相信我有学习的能力。就算要向年青一代学习我也不觉得丢人,这不过是又一个需要应对的挑战而已。

我在苏联时期曾经是苏联最年轻的象棋冠军,我曾经是青少年组的冠军,曾经是苏联象棋俱乐部内部的冠军,我还曾经是最年轻的世界冠军。但是我现在的对手不仅年轻,而且年轻的可笑。我的某些对手甚至还没有达到合法投票年龄(笑声)。我刚刚从雷克雅未克赶过来,我在那里参加了一场锦标赛。在四分之一决赛当中,我的对手是一个当地的神童,只有十三岁。我心想:“他出生的时候我正在与卡尔波夫进行第五次交手呢。”这的确是个独特的挑战。象棋界的代际冲突可以产生伟大的结果。我们具有经验、见识与大局观,他们则具有无所畏惧的活力与咄咄逼人的闯劲。象棋运动的进步动力就在于此。

当然我们还必须谈一下幸运。我们全都相信运气的存在。我生于4月13日,也是象棋史上第十三位世界冠军,因此我相信13就是我的幸运数字。不过假如出现了与13相关的问题与麻烦,我肯定会将这种想法抛在一边。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在自家墙壁上钉了一只马蹄铁。有一位客人觉得奇怪,就问他:“波尔先生,怎么你这样的人也会相信马蹄铁能带来幸运呢?”波尔答道:“我当然不信了。但是我知道无论我相信与否,马蹄铁都能带来幸运。”(笑声)运气的确是不能忽视的因素,但是运气必须与我们对于出手时机的掌握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必须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并且成为正确的人。当然我们还必须努力。这的确是个有趣的巧合:越努力的人往往也越幸运。

但是就算将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我们依然需要考虑成功路上的障碍。就算我们拥有了取得成功的独特配方,依然无法消除障碍,因为其他人也想我们一样渴望成功。而且成功路上还存在着一座座高墙。我不得不说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因为我克服过很多障碍。我不仅要通向世界冠军的登顶道路上击倒卡尔波夫,还要克服妨碍我成为世界冠军的苏联体制。我必须感谢这些来自体制的阻力与强劲的拦路虎,因为假如没有它们,我肯定学不会斗争的真意。我第一次与卡尔波夫交手的时候一开始就连输五局,但是我依然扭转了如此不利的局势。这次比赛被叫停的时候我把比分扳成了五比三。第二次交手的时候我终于击败了卡尔波夫。我对抗过压倒性的强大力量并且幸存了下来,类似这样的经历只能使你更加强大。

我刚开始下棋的时候,不得不与地方棋联较劲。然后我又与苏联棋联以及国际棋联对抗过。最终我意识到问题并不出在国际棋联身上,而是要归咎于苏联的体育界大环境。因此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就是直捣根源,根源就是苏联的政治体制。于是我做出了我唯一能做的决定,就是与这套体制作对,因为这套体制的弊端妨碍了我与其他很多人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我们已经总结了所有这些因素。我们谈到了才能、勤奋、时机、幸运、障碍以及自我革新的必要性,谈到了重估自认优势与劣势的重要性。最后我想讲一段个人经历,这段经历帮助我养成了我自己的成功哲学。这也是一段与象棋有关的经历。1985年11月9日,我在第二十四局击败了卡尔波夫,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象棋世界冠军,当时我只有二十二岁。第二天,国际棋联很不情愿地宣布我成为了第十三位世界冠军。正当庆祝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第九任世界冠军提格兰.彼得罗相的遗孀罗娜.彼得罗相走到了我身边。尽管当天的气氛非常火热,但是她却对我说:“加里,我真为你感到难过。因为你生命当中最美好的一天已经过去了。”当时我还太年轻,无法体会这番话当中包含的悲哀智慧。随着年岁日增,我意识到我们需要学习重要的一课。

或早或晚,我们总会实现自己的目标,有些人还会实现自己的终极梦想。那么接下来干什么呢?过往成功的的吸引力的确是很危险的。我们可以就此休息吗?不,我们必须继续前进。但是到哪里去呢?我们要到哪里寻找继续前进的信心呢?我相信,我们的创造潜能的极限并不能由我们自己说了算。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寻求新的挑战。如果我们登上了一座高峰,凭什么就不能登上另一座高峰呢?假如接受的全新的强大挑战,我们可能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与危险,我们可能会输掉一场战斗,或者干脆遭到压倒性反对力量的歼灭。但是为了实现我们的潜能,为了完成我们此生担负的使命,为了穿越迷雾重重的的地平线抵达最后的终点,这样的风险很值得承担。我的人生格言很简单:“舍我其谁?”谢谢大家。

通宝推:为中华之崛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